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9、军猎装 ...
-
男孩七岁那年,爷爷有些犹豫要不要送他去学校。
野外不可怕,人类社会比野外可怕多了,危险在观察不到的人心里,无防可防。
所以,爷爷想来想去怕他傻呆呆不说话,到了学校会被其他孩子欺负,还是决定晚两年再送他去上学。山村里的孩子九岁十岁才上小学也是常有的事情。
前一段时间,爷爷看男孩终于在镇上交了朋友,很替他高兴。想一想,这些年都没怎么给男孩买过衣服,穿的都是些以前自己旧衣服胡乱改一改,挽着袖子和裤腿的瞎穿。老伴李棠花在的那几年,男孩每季都有两三身衣服替换。这几年是委屈他了。
这天早上,爷爷六点多就把男孩喊起来。“今天随我去趟省城。”
男孩还从没去过省城,出门之前伸手去摘挂在墙上软牛皮包和门后的小斧子。
爷爷:“斧子就别带了,进城用不上。”
“哦。”
爷爷从屋子角落一个大檀木箱子里,找出一身十几年前定做的中山装,一双黑皮鞋锃亮。又翻出来一个存折揣进怀里。
男孩从没见过这么精神的爷爷,在一旁拍手说:“爷爷,好帅!”
爷爷笑。
爷爷到镇上遇到的熟人,都纷纷惊讶:“哎呦,老何,今天穿这么好呢?”
“这不是何老,穿这么精神,干嘛去?”
“呀,何叔啊,今天好帅哦!”
爷孙俩搭车先来到二十公里外的林县,再从林县坐大巴来到省城。
爷爷先去银行取了钱,带着男孩来到一个大型综合购物市场。爷爷虽然平日里朴素,但是并不是土老帽。原来在县城工作的时候,都是他给老伴和女儿买衣服。
爷爷带着男孩来到服装区域,这个巨大的批发市场堪比丛林,爷俩里面穿梭。三楼角落一个门脸极小的店铺门口,爷爷停了下来。这店铺没有橱窗,没有穿着华丽的假人,门框上面挂着几件迷彩服充当了半个帘子,店铺里面也很黑,似乎没有开灯。
一进门右手角落里坐着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留着络腮大胡子,头发剃得比胡子短,皮肤黝黑。知道有人进来,头也不抬的仍然看着手上那本英文杂志。
爷爷说:“老汪,你这样做生意,不得把家底赔光?”
店主老汪这才抬头,见是老何,忙扔下杂志站起来。“哎呦呵,何叔,你可来了。你上次让我给你从订做的儿童猎装,我总算是找到手艺好的人了。不过还是用最小号成人猎装改的,让孩子试试吧,不行再改,没办法,儿童没有成衣。”
爷爷把身后的男孩往前一推,说道:“叫汪叔叔。”
这还是爷爷第一次主动让自己跟别人打招呼,男孩虽然不情愿,但仍然声音极小地叨咕了一声:“汪叔叔。”
“哎,好乖。”店主老汪转身往里走,从最里面一堆衣服中间抽出来一个军绿色布包,递给爷爷,“正宗涂蜡布,防风挡雨。”
爷爷接过布包跟男孩说:“这种猎装才是真正实用的东西,那些户外用品店里的东西都是用来骗城里人的。咱们山民穿那个上山,是会被嘲笑的。”
男孩不懂,谁敢嘲笑爷爷呢?他可是罗镇人人尊敬的动植物百科全书!
店主老汪拉上店角的帘子,跟男孩说:“去试试吧。”
爷爷说:“哎呦,不用帘子,小孩子,在这换就行。”
老汪坚持说:“这个年纪的孩子可有自尊心了。去吧,到帘子后面换。”
男孩钻进去试衣服。
老汪又拿出两个包递给老何说:“成衣上裁下来不少边角料,缝了两个蜡布包,一大一小,正好你们爷孙俩一人一个!看看,怎么样,这裁缝手艺还行吧。”
卡其色的蜡布,原来叫油蜡布,最早都是手工给帆布上油蜡,虽然防风,但是只能防溅水和露水,穿着时蜡层容易脱落,维护起来麻烦又耗时。
90年代初的时候,这个工艺就经过改进,变成直接将石蜡纺进线里,用蜡线直接织成蜡布。不再含油,但是人们仍然习惯性称它油蜡布,或者改称蜡布。
一件好的蜡布猎装,视觉上有如同皮革的光泽感,随着穿着会在蜡布上形成使用痕迹,十分好看。这种猎装因为在一战、二战中的出色表现,被广泛喜爱。后来的猎装款式也叫军猎装。
爷爷平常每天都穿的就是这种卡其色蜡布军猎装,带有肩章和四个方形的大兜,并配有腰带。夏天就换上浅黄色或者蓝色亚麻材质的军猎装,袖子挽到胳膊肘。
男孩从帘子里钻了出来。
老汪称赞说:“嘿!真精神,这帅小伙,长手长脚的一看将来就能长高个子!长大了跟你爷爷一样帅!”
男孩平常也是穿爷爷旧的衣服,肥肥大大的挽着穿。现在穿着合身的猎装,猎装裤的男孩,爷爷看了都忍不住满意地点头。心里想:真的是人靠衣服马靠鞍啊,就是还差一双小靴子。
店主老汪从柜子最下面抽出来一个鞋盒,里面是一个双黑色的短靴,放到地上:“来,坐着,踩踩这靴子。”
男孩走了两步,确实大很多,不太带得住。
老汪说:“大了些,没事,先拿着,再过两年就能穿了,这是我能找到的最小号男靴,38码的。不过,这鞋型窄,他应该能穿的。”
男孩喜欢的把新靴子踩的“嘎登嘎登”响。
“来,我给你装起来。”
男孩表情里全是舍不得似的,坐到小凳子上。
老汪说:“要不,现在就穿上?”
男孩点点头。
爷爷说:“哪有现买现穿的,这鞋子也大啊。”
老汪摆摆手:“哎,你不懂,新衣服就是要立刻穿上,那才高兴呢。何叔,你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