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 8 章 ...
京城。
卯时,离天亮还远,太和殿外的大臣们已候了多时了。
朝钟共有三声,一声响后,太和宫开宫门,两列太监提着灯笼引行,这一串明火拢在湿冷冷的白雾中,并不亮堂,大臣们走上半程,眼睫上都要挂水珠。
进了外殿还要等着,可以用些廊食,喝口热汤、吃碗小面暖暖身子,这是天恩浩荡。至于皇上的御辇什么时候来,等着就是了。
瑶光殿里的鹤颈灯亮了半宿,子时根底才歇。
“什么时辰了?”
道己公公问了问时辰,没敢击掌叩安。每回皇上宿在纪贵妃这里,惯例是要晚起两刻钟的。
他掐着钟点到了卯时二刻,润润喉咙,打起笑脸唤皇上起。
伺候洗漱更衣的婢女捧着宝珠盘鱼贯而入,寒风涌进去,吹散寝宫里馥郁的帐中香。
道己一个阉宦,六欲里齐根断了一半,什么情啊欲啊来得淡,总觉得这味儿闻了脑袋不清明。
这香是纪贵妃专用的帐中香,制香材料里有一味芋果,乃是大食供上来的御香,宫中没几个娘娘能领的着这赏。
娘娘们爱香,宫里几乎一半娘娘都会制香,熏衣的、熏车的没什么忌讳,唯独自制的帐中香要在尚宫局备档——纪贵妃这味香丹功效里写着“安神解郁,助眠养息”,实则是安神、还是勾皇上魂呢,是没人敢查的。
因为贵妃娘娘离后位只差一抬脚,入宫十二年来荣宠不衰,身前又有讨皇上欢心的五皇子,真是除了长幼次序,什么也不差了。
皇上轻手轻脚地下了床,回头看一眼,贵妃已经醒了。他忙道:“不必起身伺候,你睡罢。”
纪贵妃美了这么些年,上了岁数,愈发透出一种岁月沉淀下的姿韵,哪怕她素着一张脸,叫宫里后进的新人看了也会自惭形秽。
侍女捧了玉带板(腰带)来,低垂着眼,不敢直视其上的金托云龙纹,只躬着身,两手高高托起铊尾。
瑶光殿里的婢女规矩都很好,娘娘不发话,没有敢往皇上跟前凑的。
缠玉带板是件极亲近的事,服侍的人要捏起一头鞓带,细心地穿过龙袍上一枚枚圈扣,穿完了,两头比齐长短,再扣回腰间。
纪贵妃给皇上系了这么多年的玉带,做起这事来是极美的,皇上也乐得被她伺候。
殿里的奴才嬷嬷纷纷垂了眼不敢乱看,只有道己公公微微侧目。
公公依稀记得,当年贵妃娘娘进宫那会儿头回承恩,就是他来送的赏。
那会儿娘娘还是个小才人,赐居杏花苑,顶着一身杏花雨,弱柳扶风地谢了恩。
苑名贱,出身低,那会儿瞧眉眼生得也不贵气,要不是有个老儒祖父弘传经学义理,在江南文士一派很有些名声,她大约是没门路进宫的。
道己公公大半辈子,掌错眼的时候不多,在纪贵妃这儿算一桩。
这十来年过去了,宫里的杏花一茬茬开,一茬茬败。
贵妃娘娘似长开了眉目,愈发美得惊心动魄,她不像花了,像一条快要绞死主干的藤。
老公公垂着眼皮,只瞧眼前三寸地,听见贵妃娘娘声里带笑,轻悠悠地与皇上说。
“这几日,既明念书怎么也坐不住,静不下心,惹了太傅恼。我回来敲他手板,问他怎不好好念书。”
皇上笑了:“你打他做甚么,他这岁数,哪有踏踏实实读书的?既明怎么说?”
“他说啊,‘太子哥哥天天忙着公务,很勤苦,父皇叫他学太子哥哥,是应该的。可怎么二哥哥天天在外边玩,东南西北哪里都能跑着去呀’?”
皇上大笑:“这小子,心野了!长缜什么年纪,他什么年纪?不念书还想放肆玩,该打他手板。”
纪贵妃也随着笑起来,摩挲着龙袍,最后检查了一遍披戴,站在寝宫门口目送皇上出了门。
瑶光殿到底是偏,不在中轴线上,离太和殿有些远了。抬御辇的内侍脚步快些,也得要一刻钟。
皇上靠着坐枕,微微阖着眼睛似打盹。东北角的朝钟响到第三声时,他忽问。
“小二近些时在做什么?”
道己知道皇上问的是二殿下,思索了一呼吸的工夫,给了个不出错的回答:“这些时宫中事忙,奴才天天顾着陛下,哪有余力留意旁的事?”
文和帝点点头:“唔,去查查。”
“喏。”
*
平平淡淡一场朝会,没半个时辰便“万岁万岁”退了朝。
旭日东升,天总要暖和些。
官员们平时在宫外不敢私会,要避结党营私的忌讳,唯独在宫里、在皇上眼皮子底下会三三两两地站在一块多说些话。臣工和睦,说说笑笑,皇上爱看这个。
太子跟弟弟行在一块。这一母同胞的兄弟俩,几乎是满京城兄友弟恭的表率。
太子殿下经国之才自不必说。二殿下嘛,年少时骄狂了些,可血气方刚的青年人,骄狂又怎么是坏事呢?二殿下去岁统帅燕云一带二十万驻军,将强攻我朝边境的北元人撵回了老家,一举闯出赫赫名声。
经文纬武这两样,能在一对亲兄弟身上凑齐,乃天下之福。
丹陛前驻足说话的朝官纷纷行礼,躬身避让。看见二位殿下侧耳说话,也只会以为殿下们谈论的是天下大事。
谁也不知这两人话的是琐碎家常。
“听闻你这几日在家门前起了块告示,门前还支了两个摊,卖衣裳手套。我怎不知,你那皇子府穷成这模样了?”
太子很像回事地叹口气:“又是那唐姑娘的主意?呵,这丫头是打定心思要把天津的生意做进京城了?”
晏少昰大笑:“皇兄低看她了。”
卖衣裳手套算哪门子生意?那姑娘分明所谋甚大,但这谋,只有他知。
他说这话时,眸底辉光熠熠,刹那甚于朝阳。
太子一愣,也随着大笑起来。他这弟弟但凡谦虚一句“皇兄高看她了”,他都不会笑成这样。
说的却是——皇兄“低看”她了。
这话好生猖狂,再一细品,千般柔情都藏在这六个字里了。
太子无奈笑着摇摇头:“她这半年出了好大的风头,昨日,内阁截下来两封折子,送到我那儿去了,一封是质询旭日山吃资太多,另一封,抨弹唐县令招买私兵、勾结流痞作乱。”
“虽是无稽之谈,却不可不防。再不谨慎些,这丫头的名字怕是要传到父皇耳朵里去了。”
他那弟弟恣肆地笑了声。
“传就传,怕什么?唯恐她名声太浅,架不起名堂,能将名声涨得这样快,怎知不是好事?”
太子愕然,半天没翻过这个扣来。
晏少昰道:“我幼时读书,最烦太傅讲儒家五常,满口仁义道德、忠信廉耻,不按这个框子活便枉作了人似的。”
“可皇兄你瞧。”晏少昰折鞭一指:“这殿上站了多少三旨相公,每天三更半夜睡,清早稀里糊涂来,扮的是日理万机勤勤恳恳,实则连自个儿早上要进的奏章都背不下来,芴板背面夹小抄,密密麻麻蚊蝇小字,也不怕瞅瞎了眼。”
太子:“……”
官员的芴板是块提词板,每天“有事启奏”时,双手端着芴板向前,站到白玉阶下进言。
“有事启奏”的那事件是提前准备好的,各部管各部事,各官司各官职,都是前一晚思虑周全了,在芴板上记好关键词,第二天再奏报。
但不是人人都有好记性好口才,一些稍欠此道的官员,会把词稿抄在手掌心大的纸片上,启奏时照着念。
……这本是一件寻常事,但不知怎么,听着弟弟以这个嘲讽的语调说出来,太子也觉得滑稽了。
晏少昰接道:“八十万供神银失窃,连上银锭锡心造假一案,我一路查到山东济宁府,无论如何也查不下去了。一个月来,看尽各种死相,咬舌的、服毒的、自缢的,死得没一个齐整。”
“收殓了济宁同知的尸后,我一抬头,皇兄你猜怎么?——呵,好大一幅横渠四句挂在墙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写得像个笑话。”
“这天下人人都在讲‘仁义礼智信’,谁真能把仁义描画出个模样?当朝官的每年腊八、除夕施几日粥,就当是全了为官的道义;当外吏的每年作两首绝句,一首《悯农》,一首《感皇恩》,跟随请安的折子一块递上来就算完事。”
“至于天底下饿死多少,穷死多少,与他们有什么相干?左右屁民玩意,上不了天。”
“可我看着她,我脑中忽然知道‘仁义’长什么模样。”
太子眉峰向下,先前的笑意也转重了,一手附在弟弟肩头上拍了拍,声音落得轻。
“长缜,你言过了,这些话回府再说,别在殿前妄言。”
朝中百官总说太子性情好,一定要形容的话,这性情似棉花一样,柔得没个棱角,喜怒都不伤人,这样的人做皇帝那是万事大吉。
同理,二殿下这样的性情,在外边领兵做将守边防、一年少回两趟京城才是皆大欢喜——他回来的这俩月,百官不约而同生出这样的念想。
“皇兄说的是,我糊涂了。”晏少昰露了头的情绪,随着一口吐息归于平静。
兄弟俩稍错开半身,一前一后地往太和宫外走。
后头忽然追来了一个小太监,很讨喜的模样,是道己公公调|教了几年的干孙儿,人也会来事,呵着笑脸打了个千。
“殿下们留步!皇上有事宣,还请二位殿下移步御书房。”
三旨相公: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出自《宋史·王圭传》。说的是王圭这个人当着宰相,每每上朝时,他将各种奏章上呈,说“取圣旨,请皇上裁决”;待神宗批复后,说“领圣旨”;下朝后又对呈递奏章的人说“已得圣旨”。自己不提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决定,也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因此,人们讥讽他为“三旨相公”。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第 8 章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