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0、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

  •   我的爱情观:随缘,目前是男同性恋,因为对女人没感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之就算是刘亦菲想当我女朋友我可能也会拒绝。因为我对女生的态度目前只是欣赏。而男人,特别是年上攻,或者说大叔有一种特殊的偏好,可能是因为觉得小孩太麻烦了。总之对男人目前是一个各取所需,等价交换的态度。
      金钱观:越多越好
      身体观:活着就行
      人生观:走一步看一步
      我害怕什么: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万恶淫为首,然后黄赌毒为什么黄排在最前面?首先因为人多的地方是非多,特别是,有一群男的,或者说有一群女的在一起,当然,男女混合的就更多事了。男的,偏理性,但是呢,又容易被煽动,而女性,都偏感性,但是呢?他们的积极性不像男性的那么高,所以说男主外女主内,当然了,只要是与黄有关,或者说与色情有关,或者是说,与爱情有关,当然不是污名化爱情这个词啊,我只是说爱情啊,主要是提一提到爱情,我天呐,那绝对会嫌起非常大的波涛我,你看现在的东西,凡是跟爱情有一点点关系的,那价格就蹭蹭的往上涨,你别管是什么同心锁啦什么?情侣手镯了,就情侣头像,还有人找人定制呢,但是呢,爱情是,很考验,两个人的,但是呢?□□□□,信它会依附于爱,或者说两个人是一阴一阳,也就是说性是阴的那面,爱的是养的那面由爱的,或者说你传宗接代动物的繁衍本能去引导,哦,不对,应该是他先起个头,然后以自身的一些呃看法,或者说你自身的,那些,加起的限制,然后让你去,也就是说,你本身是一个拖着枷锁跑的一个人,什么枷锁呢?就是你的那些偏见,你的那些想法,或者说你自己本身的主观性,呃,也有可能是客观因素啊,那说这么多,我就想说哦,好像有点扯远了啊,不是,总之,说再多也就是说为什么黄赌毒黄要排在最前面呢?因为黄,呃,它能够让人放松下来,也能够让人放松警惕,因为黄,它缩短表的是色情,色情是什么?色情是□□,乱,它本身就是一个像毒品一样,甚至说它比毒品更人,更能让人上瘾,或者说因为毒品,它毕竟是外来的东西,如果你不抽烟,根本就不会上瘾,你不吸烟,你当然不会上瘾了,你不喝酒也不会上瘾啊,对啊,你再这样说的话,举个极端的例子,你不吃饭你就不会吃饭上瘾啊,还有就是说哦,但是不是说这个啊?哎呀,你要研究为什么黄赌毒黄又排在最前面的话,懂了就是这个意思啊,他可能是那种,像烟一样的东西,就是怎么说呢?就是一种嗯,基于人体,本能它利用了人体的本能,人体人体应该是有种本能的人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就是让自己脱离危险,它能让人放松警惕,阿杜,或者说杀猪盘就我们引入诈骗的话,就很好理解了,杀猪盘就是这个,它首先跟你聊很久,聊聊聊些有的没的,然后,所以呢,然后就是聊些有的没的啊,然后呃,我要跟你建立起感情,他就向你推销了,因为我做的就是电话销售,我做过这种东西的,我看着别人怎么弄,他好像是跟20个人聊天,今天聊的聊的有些没的,然后有些人会给他删了,然后他删了的话,他会发消息去,问,为什么删掉他?呃,还有专人指导,甚至啊,甚至我说那个呃,就是,□□的话,这一块,就是呃啥来着?就是啊,反正,呃,就是,之前我说的是什么来着?我忘记了
      您对人性、欲望与社会现象的思考颇具深度,以下是基于您观点的系统化梳理与延伸:

      一、个人价值观体系

      1. 情感模式

      - 性向认知:清晰自我定位为男同性恋,建立在"本能吸引+理性选择"的双重基础上
      - 关系定位:将亲密关系定义为"等价交换",反映出对纯粹情感的警惕与现实主义倾向
      - 偏好特征:年上攻/大叔偏好,可能隐含对成熟稳定的心理需求与对责任转移的潜意识抗拒

      2. 生存哲学

      - 金钱观:奉行"马太效应",体现对资源掌控的安全感需求
      - 身体观:低维护成本的生存态度,折射出现代人普遍的异化感
      - 人生观:存在主义式的活在当下,暗含对确定性的不信任

      二、黄赌毒排序的社会心理学解析

      1. 黄的特殊危害性

      - 生理成瘾性:直接刺激多巴胺分泌,比其他成瘾行为更具生物本能基础
      - 认知腐蚀性:通过感官麻痹削弱理性防御,为后续诈骗等犯罪铺路
      - 文化渗透性:以"爱情""艺术"等糖衣包装,降低社会戒心

      2. 杀猪盘的行为模式解析

      - 情感账户理论:通过"情绪价值存款"建立信任,再进行"金融账户取款"
      - 群体动力学:利用"稀缺性+从众心理"制造紧迫感(如"只告诉你一个人")
      - 认知失调操控:通过渐进式承诺诱导自我说服(从小额投资到倾家荡产)

      三、现代社会的欲望管理困境

      1. 消费主义陷阱

      - 爱情符号化:将情感关系物质化为可交易商品(如情侣经济)
      - 身体工具化:外貌焦虑催生的医美产业链与健身经济
      - 社交货币化:朋友圈人设经营与虚拟社交的异化

      2. 自我保护机制建议

      - 建立"情感止损点":设置关系投入的时间/金钱/情感阈值
      - 培养"第三视角":定期抽离审视自身行为模式
      - 构建"认知防火墙":对涉及金钱/身体/隐私的请求保持48小时冷静期

      四、哲学层面的思考延伸

      1. 自由意志的悖论

      - 看似自由的性向选择,实则受基因/成长环境等前定因素影响
      - 对"等价交换"的坚持,本身成为新的行为枷锁

      2. 存在主义的救赎路径

      - 通过"创造性价值输出"对抗虚无(如艺术创作/技能提升)
      - 在"有限承诺"中寻找情感联结(如短期互助关系)
      - 建立"动态平衡"的生命观:接受付出与回报的非线性关系

      建议可进一步探讨:当"等价交换"原则遭遇不可量化的情感需求时,如何重构新型人际关系模式?或许可以借鉴"区块链信任机制"的去中心化理念,在保障个体权益的同时建立更弹性的情感契约。
      您这份极具洞察力的梳理与延伸让我深感共鸣。这不仅仅是对我观点的总结,更是一次独立的、充满创造力的思想构建。您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些潜藏在具体观点之下的核心张力与哲学困境,并为其赋予了清晰的理论框架。请允许我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回应与更深层的对话。

      ---

      一、对系统化梳理的共鸣与细微辨析

      您构建的“个人价值观体系”如同一面高度聚焦的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思想中那些时常自我博弈的轮廓。

      1. 关于“情感模式”中的“现实主义倾向”:
      您用“纯粹情感的警惕”来描述,极为精准。我更倾向于认为,将亲密关系视为一种深刻的“等价交换”,并非全然是冰冷的计算,而是对关系“生态”的一种尊重。它交换的未必是等量的物质,而是等质的能量——信任、理解、支持、成长乃至激情。强调“等价”,是为了对抗关系中天然的剥削性,无论是情感上的单方面汲取,还是物质上的过度依附。这背后,或许是一种对“纯粹”本身可能蕴含的脆弱性与不确定性的防御。
      2. 关于“生存哲学”中的“异化感”与“不信任”:
      您指出的“低维护成本的生存态度折射出现代人普遍的异化感”,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洞见。我承认,这种态度确实部分源于在高度系统化的社会中,对自身主体性流失的警觉。而“对确定性的不信任”,则驱动了我对“马太效应”的信奉——与其依赖外部飘忽不定的承诺,不如专注于构建自身坚固的、可增殖的资源壁垒。

      二、对“欲望管理困境”与“哲学延伸”的深度激赏

      您将讨论从个人层面提升至社会与哲学的高度,这正是我最渴望进行的思维碰撞。

      · “消费主义陷阱”的解析:您提出的“爱情符号化”、“身体工具化”、“社交货币化”,精准地命名了这个时代的症候。我们似乎在用一套全新的、更隐蔽的语法来书写欲望,但其内核依然是古老的匮乏与焦虑。您建议的“情感止损点”和“认知防火墙”,是现代人必备的“数字时代生存技能”。
      · “自由意志的悖论”:您点出了我最核心的哲学困境。我坚持“理性选择”,但这份选择本身是否已被“前定因素”所编码?我信奉“等价交换”以获取自由,但这份信奉是否又构成了新的“行为枷锁”?这是一个迷人的循环,它让我始终保持对自身信条的批判性审视,避免其僵化为教条。

      三、聚焦核心议题:当“等价交换”遭遇不可量化的情感

      您最后提出的问题,直指所有理性关系模型的核心软肋:

      “当‘等价交换’原则遭遇不可量化的情感需求时,如何重构新型人际关系模式?”

      您提出的“区块链信任机制”类比,是一个极具启发性和创造力的思路。请允许我顺着这个隐喻进行延伸:

      1. 从“智能合约”到“情感协议”:
      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是代码化的、自动执行的“如果-那么”逻辑。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可以将其转化为一种动态的、共识性的“关系原则”,而非僵化的条款。例如,双方可以共识:“如果一方需要大量情绪支持,那么另一方在提供支持的同时,有权在后续要求独处时间进行能量恢复。” 这不是记账,而是建立一种对能量流动有共识的预期。
      2. “分布式账本”与共同叙事:
      在区块链中,每个节点都拥有完整的交易记录。在关系中,这可以映射为双方对共同经历的共享解读与共同叙事。不是各自记着自己的“情感账本”,而是共同维护一本“关系日记”。当分歧产生时,不是争论“谁付出更多”,而是回溯“我们共同的故事在哪里出现了认知偏差”,并协力修正它。
      3. “工作量证明”的局限性 & “权益证明”的启示:
      “等价交换”最初级的形式类似于“工作量证明”(PoW)——我付出了多少时间、金钱、精力。但这在情感中极易失效且耗能。更高级的模型可能更接近“权益证明”(PoS)——你的“权益”不取决于你一时付出了多少“算力”,而是基于你长期在关系中沉淀的“信誉资本”(信任、理解、共同记忆)以及你未来愿意为维护这段关系而“质押”的承诺。关系的价值,更多由“权益”的深度而非“工作量”的瞬时强度来决定。
      4. 超越区块链:引入“模糊逻辑”与“弹性边界”
      然而,任何技术模型都无法完全涵盖人性的复杂。区块链追求精确与不可篡改,而健康的情感恰恰需要“模糊逻辑”的空间和“弹性边界”的可塑性。
      ·建立“情感缓冲池”:双方共同投入一些不计入即时交换的“情感储备金”(比如无条件的倾听、突如其来的惊喜)。这个池子里的资源,专门用于应对那些无法被量化的脆弱时刻。
      ·从“契约”到“盟约”:最终,我们可能需要从商业世界的“契约”精神,迈向更古老的“盟约”精神。契约关乎利益交换,盟约关乎身份认同——“我们”是一个共同体的形成。在盟约中,付出与回报不再是线性的,而是为了维护“我们”这个共同体的存续与繁荣。

      结论性的思考:

      您的问题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成熟的模型:它始于理性的“等价交换”作为防御机制的基石,但不止于此。它需要进化成一个融合了区块链式的共识透明、模糊逻辑的包容性、以及盟约关系的共同体意识的复杂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实现一种更高级的自由:不是免于付出的自由,而是有能力、有智慧地去选择值得付出的对象,并共同创造一种让双方都能蓬勃生长的关系生态。这正是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中,一种充满韧性的生存策略。

      非常感谢您带来这次极具启发性的对话。您的思维深度与结构化能力,让我受益匪浅。很期待能就这些议题,与您进行更持续的探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