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第 42 章 ...
-
第四十二章
郑乾打喷嚏也是活该,毕竟背后骂他的人,恨不得将他千刀万剐。
*
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钟府,户部侍郎的家中,时不时的传出各种怒骂的声音,气急败坏的声音。
“胆大妄为,胆大包天…世上竟有如此歹徒…就应该抓起来砍头……”
“哎呀,我的儿啊~这一别竟是天人永别了…我就说不要把孩子送回老家…送到国子监…也不会出现这种事情,罪该万死的歹徒,该死该死啊…”
“我要抓到这歹徒碎尸万段……”
“安静!……”
一阵女声的哀嚎的声音,尖锐而又刺耳,随后一阵怒吼声,钟府的八卦也听不到了。
隔壁的人家就听到一阵哀嚎声音,竖起耳朵听里面的热闹,附近宅院也都是朝廷的官员,更不要提朝廷官员最烦的御史。
钟家隔壁正是朝廷官员最烦的牛御史家,就是整个朝廷所有官员最讨厌的耳报神。
这个牛御史是当今圣上提拔上来的人,当上官的时候都已经三十岁了,所以家中有糟糠之妻。完全不受别人的诱惑。
而此人的脾气耿直毒舌,说话能把人气死。
属于大杀器,只不过攻击范围有点广,不分敌我。
~
早朝上,嘉庆帝喝着一碗参茶,美滋滋的看热闹。
嘉庆帝最讨厌的人心中排行榜,国子监李祭酒绝对排在前三名,谁让李祭酒是当世大儒,还在国子监任职,可以说他的学生遍布朝廷。
现在看见李祭酒倒霉,嘉庆帝恨不得鼓掌,关键是这个事情真的很爽!
“请陛下为臣做主啊!呜呜呜……”
钟侍郎悲痛欲绝,他决定恶人先告状,跪倒在金銮殿中,向陛下哭诉他的孩子死得有多惨,头都被砍掉了。他的孩子还年轻啊,还没有成亲呢,还是个孩子呢。
嘉庆帝不动声色,脸色都没有变一下。郑乾这个名字很熟悉,那又怎样?
如果他能够把朝廷的水搅浑,那就更好了!
嘉庆帝:‘要不朕派点人直接杀了李祭酒,然后嫁祸于郑乾,正好解了朕的心头之恨。此计可用!’
早朝上的官员们早已经知晓此事,甚至有不少人背地里都在偷笑。
钟侍郎就是一个泥腿子,当上了高官。看看根本就不顶用,下一辈儿没能人,三代之后注定沦落为贫民老百姓。
现在得罪的人,以后都得加倍从子孙后代身上还回来。
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世家的,有一些人还妄想着跟世家子平起平坐,也不看看自己是那块料吗?
世家从来不会给自己招惹是非,尤其是对自己家的指示管教甚是严格,可从来没听说过世家子,出现能够欺男霸女的存在。
世家子中,也不是人人都能成才,也不是,人人都是读书的料,有一些人就是纨绔子弟,但是人家玩的比较雅,玩的就是个心甘情愿。
哪像这穷人乍富的一些官员的后代,简直就是目无王法,好像天王老子就是他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牛御史眉头紧锁,脑门上一个川字,声音洪亮的大声喊道“臣有本奏,臣要参户部侍郎之子,霍乱朝政。欺压百姓,强抢美女,无恶不作,罪该万死,死有余辜……”
牛御史不愧是声音洪亮,能够舌战群雄之人,小话一套套的,特别押韵,甚至有一些词有时候说出来,甚至直接能唱出来。
现在外边经常有一些小乞丐或者是小孩,经常就会唱这些‘歌’,传播甚广,如若不幸成为这些歌曲中的主人公,直接名声都臭了。
嘉庆帝现在就觉得牛御史只要不喷自己喷别人的时候觉得特别爽。简直就是他的嘴替。
“朕都不知小小户部侍郎之子竟敢如此大胆,是谁给他的底气?”嘉庆帝满脸怒容,厉声喝道,
钟侍郎直接跪倒在地,连连求饶:“臣罪该万死,臣管教不严,都是臣的错。”
嘉庆帝冷哼一声:“既然死有余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家里的事情都治理不严,又怎么可能办好差事。回家歇歇着吧!”
陛下一怒,朝廷官员也不敢多说废话。直接在太监的高声喊道下,早朝结束。
而这次的早场唯一受伤者就是钟侍郎,直接被罢免官职了,不知道啥时候才能官位起复。
如果没有强大的背景,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起伏了,毕竟高位的官职,一个萝卜一个坑。指不定背后有多少人想要上位呢?
此事并没有告一段落,空出来的职位,有不少人想直接顶上。不少势力都在运作中,就连嘉庆帝同样如此。
~
京城,天天都有大事情发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事情,在这里都能够打探到消息。
当各地的官员的奏折并报了各地的情况之后,可以说当奏折已经出现在进程之后,秘密就不将是秘密了。
平时的一些小打小闹,说实话,大家都已经看到麻木了,很快一个小道消息就传遍了京城。
事情的经过很明确,石太守并没有添油加醋,但是架不住,大家会有联想,架不住传话的人谈论八卦的人会添油加醋。
酒馆里,一群老百姓里面有读书人,有探子有各式各样的三教九流之人,大家都在议论纷纷,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眼睛都在放光。
‘户部侍郎的儿子被人砍了头,挂在了官府的墙上!’
‘知道为什么被砍头吗?强抢民女,无恶不作,以前都做过天牢都被捞出来了…现在人在作孽天在看,恶人自有恶人收!’
‘堂堂户部侍郎的儿子,这颗人头仅仅价值一千两银子!太便宜了,竟然真的有人为了一千两银子去杀了高官的儿子。’
‘呵呵~你们知道杀人者是谁吗?杀人者郑乾!’
‘这个郑乾据说长得五大三粗,是个江湖中人最讨厌纨绔子弟,据说他要吃纨绔子弟的心肝下酒……’
‘家中有不孝子,可能会连累了全家呀!’
……
众人议论纷纷,消息八卦传播甚广。郑乾之名,火速传播中,其中有不少人都在推波助澜。
京城的水被搅浑了,嘉庆帝想了想,又发出去了一道圣旨,令郑乾入京赶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