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后的中国能源大三角》(远川研究所在2021年03月18日发表的文章,作者:陈帅、张假假)
由左星星同学阅读后总结:
美国在19 世纪下半叶的崛起,就离不开其打造的“高效炼化技术- 全新输油管道- 创新汽车生产线”这样一个“生产- 传输- 利用”的循环体系,成功取代了由英国主导的“煤炭体系”。
在碳中和的布局当中,中国实际上也在建立一个「新能源大三角」。这个三角也是由生产、运输、消费三个环节构成。
碳中和计划的能源大三角中,负责生产的是光伏产业。
中国是全球光伏行业中占比规模最大的国家,硅料、组件等四大环节中资企业占比全部超过50%,设备不但全部国产化,产量也占了全球七成,产品不仅毛利高,工艺技术也已经到了可以卡别人脖子的阶段,所以「生产」环节已经完成布局。
能源大三角的第二个角:特高压运输。
特高压形成一个独特的发电思路——电在全国到处跑。用特高压,长距离运输电能,把我国太阳能电力的生产(“胡焕庸线”以西)和消费中心(“胡焕庸线”以东)连接起来。目前全世界都在使用中国的标准。
能源大三角的第三个角:消费——电动车消费带动的电池生产和储能。
随着电动车爆发带来的推动,储能成本将会持续下降,而且中国西部面积广阔,很容易找到地方,放置大量的磷酸铁锂电池用于储能。
至此,中国的“光伏- 特高压- 新能源”三个产业,会让能源的“生产- 传输- 利用”的三角形成闭环,而且可以自我造血,不断正向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