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贺鼎著.景德镇:世界瓷业中心的城市与遗产.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29.
节选
1712年,旅居景德镇的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给中国和印度传教会巡阅使奥里神父的信中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
载有瓷土和高岭土的船只络绎不绝地来到景德镇,它们淘洗后剩下的残渣,逐渐堆积成山。景德镇拥有的三千座窑是以匣钵和瓷坯满窑的,这些匣钵只能使用三四次,而且往往整窑瓷坯都会报废。说到这里,读者自然会问我:哪里去找一个无底洞,以至于往里扔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废瓷和窑渣都填不满呢?
景德镇本身的地势和它建造的方式会做出人们希望的解释……墙体内部中空,在墙壁内填满破罐子,再浇入泥浆……一部分碎瓷器和瓷窑垃圾被砌入了围墙,或者扔在河边,久而久之,镇与河流间的距离缩短了:这些碎瓷片经雨淋人踏,先变成集市广场,然后又成了街巷。此外,在涨水季节,河水也冲走了许多碎瓷片,河床好似用碎瓷片铺成。
在殷弘绪写于18世纪的信件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如何处理巨大体量的瓷业垃圾,是与千年瓷都伴随的一个永恒问题。而景德镇找到了一条巧妙的城市营建方式,将瓷业废料用作墙垣、地基等建筑材料,用于垫高城市下垫面和建设排水系统,将令人头疼的垃圾处理问题和频繁的洪灾风险巧妙化解,形成了物尽其用、充满智慧的传统聚落营建方式和独具瓷业特色的城市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