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引用自:王雨函著.认识自我:心理学家名家名著导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236.
二、作品导读(节选)
那么,什么是“自我防御机制”呢?什么又是作者所提到的“反向形成”呢?弗洛伊德最早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一文中提出“防御”这个概念,它是指自我为应对痛苦的或无法忍受的观念和情感而做出的努力。后来衍生出了“自我防御机制”的概念,它是指自我在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等问题时所采用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其目的在于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过程。例如,假设作者最近很穷,食不果腹,我看到一个摊位上在卖包子,卖货的人睡着了,周围也没有别人在,这时本我就会告诉自我拿一个吧,别饿死了,反正也没有人能看见;而超我会告诉自我,不行,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那么自我到底会怎样做呢?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将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分析了其父亲提出的十种防御机制,包括压抑(repression)、隔离(isolation)、退行(regression)、抵消(undoing)、投射(projection)、内投(introjection)、转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反转(reversal)和升华(sublimation)。也就是说,面对这个无人看守的包子,我可能至少会有十种不同基于自我心理保护的不同应对方式。
本文中引用的“反向形成”,它是指将一个人内心的欲望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当我不喜欢一条别人送的很贵的新裙子而无法摆脱的时候,就会转换为天天穿着它的形式;再举一个例子,我很饿,我非常想要一个包子,但没钱买,于是我拼命使自己相信“我不喜欢吃包子”“这家店的包子太难吃”“这家店的老板不讲卫生”等想法。
再比如说“升华法”,它是指通过改变欲望的目标而使欲望变得更为社会所接受,这样虽然不能完整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可以部分地满足。例如,我不去偷这个包子,而是跟包子的主人乞讨,虽然乞讨这种不劳而获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如自己购买那样为主流的社会规则所认可,但毕竟比偷窃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