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形篇 ...
-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翻译:
军事学者孙子曾经说:会打仗的将军呢,首先第一点要考虑的是怎么能够不被敌人打败,在此期间寻求机会打败敌人。不被敌人打败的主动权在于自己,能不能战胜敌人的主动权却在敌人那边。
也就是说,假如我军有漏洞,我军就有可能被敌军战胜;而假如我军发现了敌军的漏洞,我军就有可能战胜敌军。战场上,两军对战,也要比较双方谁的漏洞少。谁的漏洞多,谁获胜的可能性就小。优秀的将军大多能做到不被敌人打败,却不一定能做到打败敌人。因此,我们可以说:将军能够预知战争的胜负概率,却不能强求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翻译:
不被敌人战胜的办法,就是防守。想要战胜敌人呢,那就进攻吧。我军采取防守,是因为我军力量不足以与敌军抗衡。我军采取进攻则是因为我军力量足以和敌军拼一拼。我们通常讲乾为天,坤为地。我军选择防守的守势,就要将实力隐匿于不可名状的深海之下。我军选择进攻的攻势,则应该像从天而降的天雷一般迅猛,出其不意。一个将军只有懂得了攻、守之间的转换之道,才能够取得全面的胜利。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翻译:
曹操曾经说过:“当见未萌。”而优秀的将军在胜负还没有任何迹象的时候,就可以预测胜利。这种视野是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见识的。一个将军假如他的见识跟普通老百姓一样,能够预测一方取得胜利的话,这不算什么本事。一个将军非得要打仗才能取得战场上的胜利,这也不算什么本事。
“秋毫”指的是秋天的时候,小鸟小雀生长出来的细毛,在这里指代微小的人或事。
这也就等于说,能够举得起来羽毛,不能自夸力气大。能够看得见日月,不能自夸眼神好。能够听得见雷霆万钧,不能自夸听力过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我们一直说的会打仗的人呢,取得胜利都是在局势对自己有利,比较轻松的情况下取胜的。因此说,真正懂得军队,懂得兵法的将军,不是那些特别有名气的将军,可能也没有很多的军功,然而他们取得胜利靠的是智谋千里,靠的是让战火消失在萌芽状态之下,通常都是有把握才出手,不会出错的。
原文:
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翻译:
忒,错误。
懂得军法的将军没有错误,是因为他们熟悉军务,有能力预测和保证胜利,可以战胜陷于困境的敌人。
懂兵法的将军,第一点要做到的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二点要做到的是不放过敌人的任何一个漏洞,击败敌人。这就是说,会带兵的将军总是先将自己这一方的军备、士兵准备好,训练好,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之后,才与敌人对决。而不会带兵的将军呢,总是先冒险决战,在一种毫无保证的前提下,凭借着一种侥幸的心理,与敌军决战的。
总之,优秀的将军都得先研究军事,懂理论,在能取得胜利的前提下,才出手,这才是能够左右战场胜利的“军神”。
原文: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yi4)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翻译:
一个将军在作战之前需要准备、衡量这五个方面:
第一,“度”,我方的国土面积。
第二,“量”,庄稼的收成。以上这两点涉及到开战后,食物、农产品是否能够供应充足。
第三,“数”,士兵的数量。人才是现代战争的核心。现代战场竞争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陆军,不再是仅仅需要在地面上作战的士兵。现代战场需要的是懂技术,懂高科技武器的士兵。他们可能看似“文弱书生”,可能是硕士、博士,但是却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和破坏力。
第四,“称”,我国和敌国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很多方面,之前也提到过,包括: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外交实力、军备物资、人才储备、甚至还包括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否健全。
第五,“胜”,预测胜负。如前所述,不再赘言。
需要指出的是,这五点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相伴相生的。
因此,一个好的将军呢,就是要反复地比较这五点。能够获胜的一方和不能够获胜的一方力量之间的差距就是如此的悬殊。
原文: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豀(xi1)者,形也。
翻译:
在军事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一方,出战时候的爆发力和威慑力就犹如从千米之高的瀑布冲下来的流水一样,不可阻挡,这就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