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4、第 34 章 ...

  •   第六章:归途

      引语:记忆复苏情愈坚,功成身退隐江南。非是畏难避世客,悟得平淡是真谛。

      飞云城一役,北伐军大获全胜。叛军首领被生擒,北狄各部重新归顺。阿史那云在吴戈支持下正式登基,成为北狄第一位女汗王。

      战事已毕,该是班师回朝的时候了。然而吴戈肩上的箭伤颇重,需要静养,大军只得在飞云城暂住。

      这些日子,秦弓寸步不离地守在吴戈床前。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往昔种种便如潮水般涌来。他想起江滩萤火下的告白,想起朝堂之上的并肩作战,想起病中吴戈无微不至的照料...

      "喝药了。"秦弓小心地扶起吴戈,将药碗递到他唇边。

      吴戈就着他的手喝完药,笑道:"没想到还能享受到尚书大人亲自伺候。"

      秦弓瞪他一眼:"还有心思说笑。"手指却轻柔地为他擦拭嘴角。

      帐外传来脚步声,阿史那云一身戎装走了进来。见到这一幕,她会心一笑:"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

      "无妨。"吴戈想要坐直,却被秦弓按住。

      阿史那云在床前坐下,正色道:"这次多亏二位相助。北狄愿与大晟永结盟好,岁岁来朝。"

      她取出一份盟书:"这是盟约草案,请二位过目。"

      秦弓接过盟书细看,条款公允,诚意十足。他点头道:"公主...不,汗王有心了。这份盟约,于两国百姓都是福音。"

      阿史那云却话锋一转:"不过,我听说朝中有人对二位的关系颇有微词。这次回京,恐怕..."

      吴戈冷笑:"不过是些宵小之辈,何足挂齿。"

      "侯爷不可大意。"阿史那云道,"我收到消息,有几个御史正在联名上书,说要弹劾你们'败坏纲常'。"

      秦弓与吴戈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无奈。这样的攻讦,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送走阿史那云后,秦弓忽然道:"我们...不回京城了。"

      吴戈一怔:"什么意思?"

      "辞官。"秦弓语气平静,"我们去江南,过闲云野鹤的日子。"

      这个决定出乎吴戈的意料。他知道秦弓一向以国事为重,怎么会突然想要辞官?

      "是因为那些流言蜚语吗?"吴戈问,"你不必在意..."

      "不是。"秦弓摇头,"是因为我想明白了。"

      他握住吴戈的手,目光清澈:"这些年来,我们为这个国家做的已经够多了。北狄已平,西凉已灭,朝中有太子监国,边境有良将镇守。是时候...为我们自己活一次了。"

      吴戈深深地看着他,忽然笑了:"好。我们去江南。"

      三日后,两份辞官奏章通过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吴戈辞去镇北侯爵位,秦弓辞去兵部尚书之职。奏章中写明,二人愿做布衣,隐居江南。

      这个消息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皇帝连下三道圣旨挽留,太子更是亲自写信,恳请他们回心转意。

      但这一次,两人去意已决。

      离京那日,只有几个知交好友前来相送。太子红着眼圈,将一块金牌塞到秦弓手中:

      "太傅若是改变主意,随时可以回朝。"

      秦弓微笑着摇头:"殿下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这江山,终究要交到您手中。"

      阿史那云也赶来送行,赠给他们一车北狄特产:"若是缺什么,尽管来信。"

      最让人意外的,是赵婉的出现。她依旧一身素衣,从江南赶来,赠给他们一座园林的地契: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那处园子临水而建,景致幽静,适合你们居住。"

      秦弓接过地契,由衷道:"多谢。"

      赵婉微笑:"该说谢谢的是我。是你们让我明白,人生在世,但求问心无愧。"

      马车缓缓启动,驶向南方。这一次,再也没有军国大事的牵绊,没有朝堂纷争的困扰。

      江南的春天比北方来得早。到达苏州时,正是杏花烟雨的季节。赵婉赠的园子果然雅致,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处处透着江南园林的精致。

      安顿下来的第一夜,秦弓在书房整理旧物。忽然从一本书中滑落一页信笺,上面是他失忆前写的诗:

      "曾伴将军百战身,今作江南闲散人。
      不羡庙堂朱紫贵,但求相守白头新。"

      他看着这首诗,恍如隔世。

      "在看什么?"吴戈走进来,从身后抱住他。

      秦弓将诗递给他:"原来我早就想辞官了。"

      吴戈看完,笑道:"看来这是天意。"

      两人相视而笑。窗外,春雨淅沥,打在芭蕉叶上,发出悦耳的声响。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过上了向往已久的生活。每日读书下棋,游山玩水,偶尔与邻里往来,全然不问世事。

      秦弓的身体在江南湿润的气候中渐渐好转,脸色红润了许多。吴戈的箭伤也痊愈了,每日练武不辍,说是要保护他家尚书大人。

      这日,他们泛舟太湖。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秦弓靠在吴戈肩上,看着烟波浩渺的湖面,忽然道:

      "有时候觉得,这一切像一场梦。"

      吴戈轻抚他的头发:"如果是梦,我宁愿永不醒来。"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一个月后,京城传来消息:皇帝病重,太子监国。但朝中老臣对新政多有抵触,太子处境艰难。

      随消息而来的,还有太子的亲笔信:

      "太傅:学生愚钝,难当大任。朝中诸事繁杂,每每力不从心。若得太傅指点一二,学生感激不尽..."

      信上的字迹潦草,可见写信人的焦虑。

      秦弓看完信,沉默良久。

      "你想回去?"吴戈问。

      秦弓摇头:"不想。但是..."

      他望着北方,目光复杂:"太子毕竟年轻。"

      当晚,秦弓在书房坐了一夜。吴戈推门进来时,看见他正在写信。

      "在给太子回信?"

      "嗯。"秦弓头也不抬,"虽然不能回朝,但可以远程指点。"

      吴戈在他身边坐下:"你不必勉强自己。"

      "不勉强。"秦弓放下笔,"这样很好。既能为国尽忠,又能与你相守。"

      从这天起,秦弓开始与太子定期通信。有时是分析朝局,有时是推荐人才,有时只是聊聊为君之道。太子的回信总是很及时,字里行间透着敬重。

      这样的日子平静而充实。直到有一天,一个不速之客打破了这份宁静。

      来的是苏沫。她比记忆中清瘦了许多,但眼神依旧明亮。

      "听说你们在这里过得很好。"她微笑着说。

      秦弓有些意外:"你怎么找到这里的?"

      "赵婉告诉我的。"苏沫看着他们,"我这次来,是想请你们帮个忙。"

      "什么忙?"

      "我想在江南办女子学堂,教她们读书识字。"苏沫道,"但当地士绅多有阻挠。若是二位肯出面..."

      吴戈与秦弓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赞同。

      三日后,在二人的支持下,江南第一所女子学堂正式开办。苏沫任山长,秦弓偶尔去讲学。

      学堂开办那日,来了许多好奇的百姓。秦弓站在讲堂上,看着下面那些渴望知识的眼睛,忽然明白了苏沫的苦心。

      "你在想什么?"回去的路上,吴戈问。

      秦弓微笑:"我在想,或许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归宿。"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一年春天。这日,他们收到太子来信,说皇帝驾崩,新帝即位。朝局稳定,天下太平。

      随信寄来的,还有一道圣旨:追封吴戈为镇国公,秦弓为文渊阁大学士,都是虚衔,以示荣宠。

      秦弓看完圣旨,轻轻放下:"这样很好。"

      是啊,这样很好。不在朝堂,却能心系天下;不为官身,却能教化百姓。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夜幕降临时,他们坐在园中的亭子里对酌。月光如水,洒在相携的身影上。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吗?"秦弓忽然问。

      "怎么不记得。"吴戈笑道,"那时你病得奄奄一息,我还以为捡回来个麻烦。"

      "现在呢?"

      "现在..."吴戈握住他的手,"觉得这是老天爷给我最好的礼物。"

      秦弓靠在他肩上,满足地闭上眼。

      远处,太湖的波光在月下闪烁。近处,园中的海棠开得正好。

      这一生,他们经历过战火纷飞,也享受过太平盛世;承受过流言蜚语,也收获过真挚情谊。如今功成身退,隐居江南,终于可以携手共度余生。

      而大晟的江山,自有后来人去守护。

      ---

      (卷四《入幕之宾》完)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