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苏轼 ...

  •   好的,我将为您创作一个关于苏轼的改编故事,突出他在逆境中的乐观精神与兄弟情深。为了让故事更精彩,我会先梳理一些基本的情节脉络。请您看看以下内容是否符合您的预期。如果您有其他想法,可以随时提出,我会进行调整。

      ### 故事梗概

      - **乌台诗案**:苏轼因诗文被诬陷谋反,被关押在御史台监狱,遭受严刑拷打仍坚持自己的清白,弟弟苏辙四处奔走营救。

      - **狱中坚守**:在阴暗潮湿的牢房中,苏轼回忆与弟弟的童年往事,用指甲在墙上刻下诗句,保持精神不垮,展现出文人的风骨。

      - **兄弟情深**:苏辙不惜上书皇帝愿以自身官职换取兄长性命,最终打动皇帝,苏轼被贬黄州,兄弟二人在狱中重逢,相拥而泣。

      - **黄州新生**:初到黄州时苏轼陷入消沉,但很快被当地百姓的淳朴所感染,开始重新寻找生活乐趣,在城东荒地开辟"东坡"。

      - **美食慰藉**:苏轼研究出"东坡肉"的做法,邀请当地百姓共享,在美食中找到慰藉,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句。

      - **精神升华**:苏轼在黄州创作大量传世佳作,完成精神蜕变,从"苏轼"变成"东坡居士",在逆境中活出了另一种精彩人生。

      本次写作重点描写苏轼从被捕入狱到被贬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突出他在极端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精神,以及苏辙不顾一切营救兄长的兄弟情谊,最后展现苏轼如何在黄州找到新的人生意义。

      ---

      《东坡雪》

      御史台的牢房阴冷潮湿,墙角渗出的水珠沿着斑驳的墙壁缓缓滑落。苏轼蜷缩在草席上,手腕和脚踝上的镣铐已经磨破了皮肤,渗出的血渍在粗布囚衣上结成硬块。这是他被关押的第四十三天。

      "苏轼!提审!"

      铁门被粗暴地拉开,两个狱卒架起他往外拖。双腿因长期蜷曲而麻木,苏轼几乎是被半拖着穿过长长的走廊。走廊尽头那间审讯室,他已经去过七次。

      "苏子瞻,你可知罪?"御史中丞李定冷冷地俯视着被按跪在地上的苏轼。

      苏轼抬起头,乱发间露出一双依然清亮的眼睛:"苏某不知何罪之有。"

      "还敢狡辩!"李定猛地拍案,案上的烛火剧烈摇晃,"你的《湖州谢上表》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分明是讥讽朝廷新法;《山村五绝》里'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不是诽谤青苗法又是什么?"

      苏轼咳嗽了几声,喉咙因长期缺水而嘶哑:"诗文本为抒怀,若句句都要深究,天下文人岂不都要下狱?"

      "放肆!"李定脸色铁青,"来人,上刑!"

      狱卒按住苏轼的手,将竹签一根根钉入他的指甲缝。剧痛让苏轼眼前发黑,冷汗浸透了衣衫,但他咬紧牙关,硬是一声不吭。

      十指连心,当第八根竹签钉入时,苏轼终于昏死过去。

      再次醒来时,他已回到牢房。月光从高墙上的小窗斜斜地照进来,在地上投下一方惨白的光斑。苏轼艰难地挪动身体,让月光照在自己手上——十指肿胀发紫,指甲缝里凝结着黑红的血块。

      他忽然想起小时候与弟弟苏辙一起读书的场景。那时父亲苏洵远游,母亲程氏教导他们兄弟。一次他贪玩逃课,是子由(苏辙的字)替他抄书到深夜。第二天被先生发现,子由却说是自己贪玩,替他受了责罚。

      "子由啊......"苏轼喃喃自语,泪水无声滑落。他知道弟弟此刻一定在四处奔走,试图救他出去。

      他用还能活动的拇指指甲,在潮湿的墙上慢慢刻下一行字:"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刻完最后一个字,指甲劈裂,鲜血渗出。苏轼却笑了,轻声吟诵起自己刚写的诗句。声音在空荡的牢房里回响,竟有几分铿锵之意。

      狱卒听见动静,探头看了一眼,摇头走开。这苏学士疯了不成?死到临头还有心情作诗。

      汴京城内,苏辙正跪在宰相王珪府前,额头抵着冰冷的石阶。

      "王相国,家兄绝无谋反之意。那些诗句不过是文人习气,绝非讥讽朝政。恳请相国明察!"苏辙的声音已经沙哑,他在这里跪了整整一天。

      府门紧闭,无人应答。

      天色渐暗,雪花开始飘落。苏辙的膝盖早已失去知觉,但他仍一动不动。忽然,府门开了一条缝,一个仆人匆匆走出来,塞给他一张纸条便迅速退回。

      苏辙颤抖着打开纸条,上面只有四个字:"上书自代。"

      他愣了片刻,随即恍然大悟。次日早朝,苏辙上书神宗皇帝:"臣愿以现任官职赎兄之罪,若不可免,臣愿纳还官诰,乞赐兄长一条生路。"

      朝堂哗然。李定等人立刻出列反对,称苏轼罪不可赦。但宰相吴充却道:"陛下,魏武帝曹操尚能容祢衡,陛下以尧舜为法,岂不能容一苏轼?"

      神宗沉吟良久,终于下旨:苏轼免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圣旨传到御史台监狱时,苏轼正发着高烧。他迷迷糊糊听见狱卒喊他"苏大人",还以为是在做梦。直到看见弟弟苏辙捧着圣旨冲进牢房,他才意识到自己活下来了。

      "子由......"苏轼想站起来,却跌倒在弟弟怀中。

      苏辙紧紧抱住兄长,泪水打湿了苏轼的肩膀:"兄长,没事了,我们回家......"

      元丰三年正月,苏轼拖着病体抵达黄州。这座长江边的小城将成为他未来四年的栖身之所。

      初到黄州的日子格外艰难。团练副使只是个虚职,没有俸禄,苏轼一家生活拮据。幸得好友马梦得帮忙,求得城东一块废弃的营地,约有五十亩,荆棘瓦砾遍地。

      "此地虽荒,勤加开垦,亦可谋生。"马梦得安慰道。

      苏轼望着这片荒地,忽然大笑:"妙哉!此处背靠小山,面向大江,正是隐居佳处。自今日起,我便号'东坡居士'罢!"

      说干就干,苏轼脱下文人长衫,换上短打装扮,亲自挥锄开荒。日头晒黑了他的脸庞,手掌磨出了厚茧,但他乐在其中。每当疲惫时,他便站在坡上远眺长江,吟诗作赋,自得其乐。

      一日劳作结束,苏轼回到临皋亭的家中,却见妻子王闰之愁眉不展。

      "夫君,家中只剩这些铜钱了。"王闰之摊开手掌,几枚铜钱叮当作响。

      苏轼不以为意:"无妨,明日我去江边钓鱼。"

      "可孩子们已经许久没吃肉了......"王闰之小声说。

      苏轼愣了一下,随即笑道:"这有何难?我自有办法。"

      次日清晨,苏轼来到黄州集市,径直走向肉铺。

      "苏大人,您来啦!"肉铺老板热情招呼,"今日有上好的五花肉,肥瘦相间,最适合红烧。"

      苏轼摸了摸空空如也的钱袋,笑道:"李老板,我今日没带钱,能否赊一块肉?我用一首诗来换。"

      肉铺老板哈哈大笑:"苏大人的诗可比肉值钱多了!您随便挑!"

      苏轼选了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当场吟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肉铺老板听得眉开眼笑,不但送了肉,还附赠了葱姜调料。

      回到家,苏轼亲自下厨。他将肉切成方块,用细绳捆扎,先焯水去腥,再用小火慢炖。随着时间推移,浓郁的肉香弥漫整个小院,引得邻居们都探头张望。

      "苏大人,您这是做的什么美味?"隔壁的老农忍不住问道。

      苏轼掀开锅盖,只见肉块已炖得酥烂,红亮的汤汁咕嘟冒泡。"此乃'东坡肉'也!"他得意地说,"老丈若不嫌弃,不妨携家人一同来品尝?"

      当晚,苏轼的小院里摆了三张桌子,邻里二十余人共享这道"东坡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美味让众人赞不绝口。苏轼开怀畅饮,即兴赋诗:"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酒至半酣,苏轼忽然想起弟弟苏辙。自从被贬黄州,他与弟弟只能书信往来。子由现在如何?是否还在为自己担忧?

      他离席来到江边,望着北方的星空,轻声吟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光洒在江面上,碎成万千银鳞。苏轼忽然明白,人生在世,荣辱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真情与美食不可辜负,这才是"人间清欢"。

      此后四年,苏轼在黄州过着半隐居的生活。他开垦东坡,种植稻麦果蔬;他泛舟赤壁,写下前后《赤壁赋》;他与渔夫农夫为友,了解民间疾苦;他精研厨艺,创制"东坡肉""东坡羹"等美食。

      元丰七年,神宗驾崩,哲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被调往汝州,结束了黄州的贬谪生活。

      临行前,苏轼再次登上东坡,回望这片改变他一生的土地。四年前,他是带着镣铐伤痕来的落魄官员;如今,他是带着"东坡居士"名号离开的文豪。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嘲地笑了笑,随即又释然。仕途坎坷又如何?他早已在诗词美食中找到了另一种人生。

      长江浩荡东去,如同不可逆转的时光。但苏轼知道,无论未来如何,他都会像在黄州时那样,以豁达之心面对一切风雨。

      因为人间有味是清欢,此心安处是吾乡。

      ---

      **接下来故事可能会沿着这些方向发展**:

      - **赤壁怀古**:苏轼在黄州泛舟赤壁的经历,将成为他创作千古名篇《赤壁赋》的灵感来源,展现他如何在自然山水中获得精神解脱。

      - **书信往来**:苏轼与苏辙之间频繁的诗文唱和与书信往来,体现兄弟二人如何在逆境中互相扶持,这些书信后来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 **美食传承**:苏轼创制的"东坡肉"不仅在当时慰藉了他的心灵,更将跨越千年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瑰宝,象征着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

      希望这个关于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发现生活之美的故事能满足您的要求。如果需要更多细节或调整,请随时告诉我。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