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02、最后的最后:打工旅游给我带来了什么 ...

  •   2016年8月-2017年6月,当Gap Year这个概念在国内还不太普及的时候,我在毕业工作3年后给自己放了个假,去澳大利亚打工旅游。而最近,历时整整304天,我又重新整理和阅读了当时的日记,并且以日更频率完成了连载,可以说是今年最棒的事情之一啦!
      在回顾这一年日记的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感受,有些是和当时重合的,也有些是意料之外的。所以作为这个「打工旅游日记回顾计划」的收官之作,想总结一下这些感受,也讲讲这段经历到底给我留下了什么。或许再过很多年又会有新的想法,到时候就可以对照着看啦,一定很有趣!有任何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欢迎随时评论或者直接找我聊~

      Q:在回顾日记之前,对那一年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排名不分先后)
      1. 居然在没有车的情况下去了每个州并且还住了玩了!不可思议!
      2. 胖了很多,紧身的裤子都穿不上了。但一直没有称重,回来才知道多了20斤
      3. 袋鼠软软的很好摸,考拉毛硬硬的还臭臭的
      4. 樱桃吃太多会牙龈红肿苦不堪言
      5. 客房保洁真的太太太累了!当年毕业没能进酒店行业可以释怀了!
      6. 有一次在公交车站等车,有个澳洲大爷问我要不要和他结婚,可以给我当地身份,震惊!
      7. 在黄金海岸每天晚上光脚在沙滩散步听海浪,好幸福啊
      8. 在澳洲确实会觉得自由,因为大家不会说你“应该做什么”,但与之相伴的是一种不在意和疏离
      9. 逛超市尤其是晚上打折的超市有一种整体具有确定性、细节具有不确定性的安全感和惊喜感
      10. 从空旷的乡村突然回到热闹的城市,是真的会晕人,但也会很快习惯并融入1.5倍速脚步

      Q:回顾日记之后有哪些感受?(排名不分先后)
      1. 打工人,打工魂。我,不愧是一个热爱打工的卷王 : )
      2. 一个人去了那么多偏远的地方换宿,怎么敢的……
      3. 遇到了好多好多很好的人,以及有特别多恰恰好的机会,太幸运啦!
      4. 一直打工会累,一直玩也会累,穿插进行真是很完美啊,也不会有太多经济负担
      5. 真的很会省钱,难怪刚开始在公众号连载,我爸每天看完都忍不住要打赏(给太多了后来我把打赏关了哈哈哈)
      6. 人类的记忆真的很神秘或者说不可靠,日记里有些看起来当时很强烈的事情我完全不记得(比如最后一次换宿基本毫无印象),而有些印象深刻的事情日记里居然没有(比如大爷问我要不要结婚换身份)!
      7. 啊我真是一个热血少年啊,如果做词频分析,最高频的大概会是“加油吧少年!”
      8. 写日记真的很有意义!!!继续写!!
      9. 8年之后我的内核和初心没有发生太多改变,并没有变成当时自己讨厌的人,开心!感动!
      10. 这个世界真的有很多面,我也有很多可能,所以应该会有下一次的!

      Q:这段经历给我带来了什么?
      这个问题在刚回来那年被问了很多很多次,和朋友聚会被问,每一场求职面试被问,认识新的同事被问。但那时候其实我的想法还是非常零散的,可能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语气也不太有力。随着慢慢回归之前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再经历一些新的事情,这个问题的答案才逐渐变得清晰。
      最大的收获是:我更加知道了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剥离所有出身、学历、工作经历光环,再抛下大部分财富累积优势,只剩□□力、脑力、心力,我是谁、我能做什么。
      这件事情对我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出生上海,独生子女,初中高中大学都是重点学校的上游学生,毕业后进入500强外企两年升两级,算不上金字塔尖,但在我周围的环境中绝对是有光环的履历。要感谢本科学了社会学,让我在数不清的调研访谈和公益活动中看到了很多不同人的不同生活,常常思考和讨论这些先赋与后致因素意味着什么,得以保持一定的谦虚。即便如此,时间长了,还是会觉得这些光环就是我的一部分,是我的努力和才能使我获得这一切,不免有些“精英的傲慢”。
      然而到澳洲之后,所有这些光环直接失去了语境,周围人无意了解这些经历,即使知道了也无法从中看到“光”。听起来像在穿越小说里才会出现的情景:穿越者拼命说自己在以前的世界里很牛,但掏出的黑卡在穿越后的世界里取不出一毛钱。事实上只需要一晚上的飞行,这些就会真实发生。在农场里,户口算什么?学历算什么?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的经历算什么?都比不上一小时能摘几筐樱桃、爬上三米的梯子需要几秒。而在这些考核标准里,我重新回到起点,时隔已久体会落人之下甚至是落后于大部分人之下的无措。(但话说回来,这种无措还是比刚工作时第一次学写SQL好很多的,毕竟摘樱桃有手就行,无非是速度快慢嘛,再慢也能吃几个对吧。)
      有时候这些曾经的光环甚至会反噬。在悉尼唐人街鲜芋仙甜品店打工的时候,很多同事都是中国留学生,他们知道我毕业的学校,所以在这里我的形象是“时年25岁,曾经毕业名校,目前在甜品店打小时工,住青旅多人间上下铺”,字字扎心但句句属实。如果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个描述,你会怎么想?说实话我自己读了一遍都觉得简直惨不忍睹,这个人甚至连去卖猪肉的实力和魄力都没有。虽然在出发前就有这样的预期,也一再提醒自己想清楚要什么别太在意这些社会期待,但人嘛,毕竟生活在社会之中,总不可能铁板一块。
      但人的适应能力真是超乎想象的强大,尤其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接受这些设定和眼光并不需要太长时间也没那么难。周围人在一次次接触后逐渐会用实际感受覆盖这些标签,再加上大家时不时拿这些事开玩笑,很好地实践了行为疗法。当我自己不介意的时候,大家反而也就不关注了。皮厚一点非常有用。
      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我发现虽然过去的经历没有直接作用,但是所谓的软技能确实是可以迁移的。沟通能力可以让我顺利获得很多面试和工作机会;学习能力可以帮助我找到快速上手每一份工作的方法;逻辑能力让我能发现工作最优流程并提高赚钱效率,无论是排列桌椅、摘樱桃、串珠子、铺床洗厕所都适用;信息收集能力和规划能力可以让我在没有车的情况下通过打工和换宿安排好既省钱又能环游的路线;独立生活能力可以让我在不需要同伴的情况下把握住每一次机会随时出发。每次成功经历又会提供正向反馈加深对自己的信心,最后就会发现:我能获得工作、快速上手、优化流程、规划未来、随时出发。再加上脸皮变厚了,咦,那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吗?怎么好像没有了?
      过程中当然会有些痛苦。值不值得?那可太值得了。人生会有很多的起起落落或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这种经历和认知是很重要的底气,让人心态平和戒骄戒躁。落的时候不会特别害怕焦虑:大不了做个小时工嘛,总能养活自己,还会有新的体验;起的时候也不会特别骄傲得意:实践证明大部分光环只在小范围内带光,换个地方换群人就看不到了,倒也不必过于看重。更重要的是在这些起起落落中有什么是能够留下来为我所用的,落的价值不一定不如起。
      不过想有类似的体验倒不一定要出国或gap,我一直觉得人应该在18-25岁之间多多打工,打劳动密集型的工、打所谓底层的工、打钱不多的工,全职和兼职都可以,在体力上吃点苦,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层面去掉一些不必要的错觉和幻觉。暂时性地主动吃点苦,把自己的参照系建设的更加宽大坚固一点,未来如果遇到挫折就有更大概率觉得问题不大过得去,毕竟很少有人能自始至终一帆风顺吧。我在大学期间就打了很多工,发传单、送报纸、卖水果、卖衣服、卖奶茶、代排队、做导游、卖POS机、拉存款等等,受益匪浅,有机会以后再写。为什么最好要在25岁之前呢,因为超过这个年龄,身上的光环和幻觉可能已经比较大了,社会期待也不一样了,主动“脱下长衫”要舍弃和克服的东西明显变多,真的会非常非常难。如果已经超过这个年龄并且觉得弯不下腰,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去参加志愿活动,做好是做执行,无论你是什么背景大家都会一视同仁,可以无痛体验光环熄灭的感受,但是要注意剥离志愿活动带来的满足感,打工大概率没有这个,只会带来一点点钱嘿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