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三岁对谭六岁。
卢三岁胜!
阿舅/阿姑:即舅姑,也就是公婆,是丈夫的父母。为了前后文统一,后面但凡是喊公公婆婆,就统一称呼阿舅和阿姑了。
1、四门学:国子监下辖的学校之一,还有太学、国子学、小学、辟雍,这些都是国子监下辖,但每个学校的入学要求不一样。比如四门学是八品以下到庶人家庭的优秀子弟,而国子学的入学要求是七品以上,忘记在哪本资料书里看到过,国子学的学生在发解试上和普通学子是采取不同政策,有优待的。而小学是只招收八岁至十二岁的儿童,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升入太学的外舍。辟雍就更复杂了,“太学专处上舍、内舍生,而外学(辟雍)则处外舍生”;从州学考入太学的士子,也先至辟雍读预科:“士初贡至,皆入外学,经试补入上、内舍,始得进处太学”。
注:上述这些内容,大多摘自网上查找的资料。因为作者咕买的资料书里没有相关的很详细的记载,所以如果有什么错误的话,提前向大家道歉。
2、上等浙绢一贯三百五十文:这里是参考《宋代物价研究》里的“熙宁三年,京东路上等绢每匹1贯350文”,但根据里面的记载,其实各种绢帛绫罗布绵的价格起伏都比较大,有些前期甚至非常便宜,譬如书中写“大中祥符九年,盛产优质丝织品的京东路青州、齐州,绢每匹800文,朝廷专门拨钱加价购买,每匹绢支付1贯,‘自是绸、绢之直日增,后数岁遂倍于昔时云。’”
而且甚至每年的价格都相差不少,不以京东路的物价比较,就用开封的绢价比较吧。“熙宁二年,朝廷在开封出卖渍污的浙绢:‘第一等每匹一千二百至四百,彩绢每匹只一千’”、“熙宁六年,成寻又在开封买了幅罗汉像,‘与直钱十贯四百文、绢三匹,总合十四贯也’。那么,这3匹绢的价钱就是3贯600文,每匹1贯200文。由此也可以得知:他们去年买的15匹绢的单价是1贯200文,供18贯;那么余下的21贯850文当为绸价,每匹合2贯185文。”
看起来熙宁二年和熙宁六年开封的绢价似乎差不多,但实际上前者是有污渍降价出售的,所以时隔四年,绢的价格下降了一些。
不过,后文如果有出现绸,价格作者咕就按照这里的写了,两贯一百八十五文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