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5、第 15 章 ...

  •   一句话,秦念就把所有施行分封郡县并行的皇帝嘲讽了一个遍。

      好消息是:

      此时只有汉朝和明朝的皇帝被嘲。

      刘邦当即就要和秦念理论秦朝二世而亡的问题。

      可惜违反规则二,发不出去。

      刘彻、朱元璋皆如此。
      ………

      嬴政眼底浮上一丝笑意。

      秦念此言,是在告知他大秦以郡县治天下,并且以后世秦皇的身份反对分封。

      “不必再议分封事。”

      陛下已作出决定,群臣称唯。

      没人敢质疑始皇帝的决定。

      尤其后世秦皇将分封制视为“君王的能力不足”时,再议分封就是在质疑陛下的能力。

      始皇帝的威望足够高,当双榜透露大秦将二世而亡时,大秦军政皆无异动。

      天意亦认可陛下的威势。

      天榜之上,陛下位列第一!

      千古一帝、祖龙,后世盛誉加身!

      所有人都相信,大秦亡于胡亥。

      只要秦二世不是公子胡亥,大秦就不会亡于二世。
      ………

      刘启没有去反驳“能力不足”的说法。

      他削藩削出了七国之乱,还处死了自己的老师晁错。

      无能之说,他认。

      倒是这推恩令让他极为欣喜!

      其实先帝时期,贾谊就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分封更多的诸侯削弱诸侯王的力量。

      但先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到刘启登基时,诸王已成为大汉最大的危患。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需要强行分割诸侯的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后,刘启依旧不敢采用贾谊之策。

      匈奴虎视眈眈,大汉不能再起内乱。

      这推恩令却是将诸侯的封国分封给诸王的其他儿子,可以将阻力减到最低!

      【李世民:只此一计,主父偃尚不足以与霍光并论。】

      推恩令虽为千古奇谋,但大唐无需用此计。

      大唐的封王不裂土。

      推恩令基于贾谊之策,以此认定主父偃有霍光之能,李世民不认可。

      正如刘秀作为汉帝,最清楚推恩令的作用,却率先询问“主父偃为何能与霍光并称”。

      主父偃载于史书的功绩,后世皇帝都看得到。

      “迁徙天下豪杰富户于茂陵”之策,亦非主父偃首创。

      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

      汉高祖刘邦也曾“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族及豪桀于关中”。
      ………

      数次发言都被规则所阻,刘彻只得放弃理论“能力不足”之说。

      先令人去召霍光前来觐见。

      刘秀、李世民都认为主父偃不能与霍光并论,已足以说明霍光的才能不只是获得秦念的认可。

      刘彻极为期待。

      不用再面对这一群“人才丞相”。

      他当然也想到霍光治政,太子的势力将会急剧膨胀。

      但刘彻无惧。

      千古一帝,难道需要担忧太子造反吗?只是霍光年龄还是太小——

      可以先让公孙贺就任丞相,直至霍光长成。

      【秦念:主父偃主张设置的朔方郡,是刘彻发动漠北之战并取胜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后世数百年的军事防御重地。】

      卫青颌首。

      朔方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他和霍去病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地领军深入漠北。

      同时朔方郡的屯田制,也为此次出征提供了大量的军粮补给。

      【秦念:足见他有着极为长远的战略眼光。刘彻,如果他能活得更久一点,很有可能跻身顶级文臣之列。】

      刘秀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长远的战略眼光”。

      后世皇帝评价文臣的标准,果真与现今不同。

      李世民亦有所悟。

      【刘彻:……】

      这么看来,主父偃之死实在可惜。

      刘彻对公孙弘略生怨言。

      但公孙弘是难得善终的丞相,刘彻不好推卸责任。

      【秦念:可惜你听信儒生对他的排挤,让华夏最后一位出彩的纵横家死于族诛。】

      赵王刘彭祖冷汗浸湿后背。

      他已让人抓捕江充全族,但一名“顶级文臣”的死与他有关,他不知道陛下会不会追究他的责任。

      当初主父偃助郢人兄弟揭发燕王刘定国的阴私,致使燕王被迫自尽。

      刘彭祖自身行为不端,而主父偃曾游历燕赵。

      担忧自己也被告发,等到主父偃出任齐相,刘彭祖就上书告发他收受诸侯贿赂,让诸侯的子弟多得以封侯。

      不过主父偃并非死于“收受诸侯贿赂”。
      ………

      主父偃得知自己的死因,本就厌恶儒家的他,这厌恶已经转化为仇恨。

      纵横一道式微,他求学时就多受儒生排挤。

      入朝为官之后,还会因儒家被族株?

      主父偃可不是什么心胸宽广之人。
      ………

      刘彻眉头紧皱。

      主父偃告发齐王刘次昌与姊通奸,因此被他任命为齐相。

      结果主父偃到了齐国,就拿通奸一事警告齐王,使得齐王在恐惧中自尽。

      刘彻以为是他胁迫齐王自尽,因此大怒。

      但主父偃上书承认接受诸侯贿赂,坚称没有胁迫齐王,刘彻也就不想诛杀他。

      公孙弘进言“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刘彻这才族株主父偃。

      秦念却说这是学派之争,是儒家排挤纵横家?

      公孙弘品行敦厚,怎会行如此之举?

      他又看错人了?

      天幕禁止谎言,秦念之言必是发于本心。

      【李世民:“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个人仇怨,怎能算是学派之争?】

      李世民早就看出秦念对儒家的不喜。

      但他不认为居于民心榜首的秦皇,会因崇法而刻意贬儒。

      对于合格的帝王,采用各家学说应只看对社稷之利弊。

      怎能有如此明显的喜恶?

      他追问公孙弘之事,是想知道儒家究竟有什么隐患,才会使得后世秦皇如此厌恶儒家。
      ………

      刘彻脸色不太好看。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

      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这是后世对公孙弘的评价?

      这是他谦让敦厚的第六任丞相?

      ???
      ………

      刘启时期。

      此时的公孙弘正在研习《公羊传》,并拜胡毋生为师。

      看到后世对自己的评价,公孙弘叹了口气。

      不是叹后世的误解。

      而是叹他还没有入仕,就已经被后世披露本性。

      他通晓《诗》、《书》,又学习《春秋》杂说,最终选择了《公羊传》。

      正是因为《公羊传》与他性情契合。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秦念:朕只看结果。儒家治世,百家凋零,华夏总体来说不断衰落。】

      先前在武皇的提醒下转变思维,秦念已经知道其他皇帝询问汉武帝的文臣时,其实都是在问治世。

      所以李世民提问公孙弘之事,她就知道这问的不是公孙弘本人,而是问儒家治世。

      秦念不喜儒家。

      规则二是“不得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事件”,换言之,只要不提具体的人事物,是可以说的。

      至于这话说得对不对——

      明面上的规则三限定的是“禁止谎言”,那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不会被视为异常。

      有“总体”二字,她甚至可以说只比较汉朝极盛和清朝嘉庆时期的国际地位。

      这就是个文字游戏。

      【李世民:华夏不断衰落?】

      李世民几乎是在看到秦念所言时,就立即反问出声。

      他不认为大唐比汉朝衰落。

      【秦念:这种事情看声誉榜不就知道答案了吗?】

      秦念看不到声誉榜。

      不过甲方说了:综合历史上的知名度与贡献值进行排序。

      加上常驻组九人肯定是前九,那差不多就知道甲方会怎么排这个声誉榜了。

      具体排名不好猜,但猜个大概不难。
      ………

      李世民脸色变得极为凝重。

      大唐必然强于魏晋,但秦念说的是“总体”,或许是没有将不在群内的王朝计入其中,那就只比汉唐。

      仔细审视声誉榜——

      李姓竟普遍低于刘姓?

      还有更可怕的地方:前百中有许多他不认识的异族名字。
      ………

      赵匡胤承认如今的大宋不如唐也不如汉。

      他希望大宋不会比唐朝差得太远。

      但看完赵姓皇帝的排名,这似乎只是个奢望。
      ………

      大明不可能弱于宋朝。

      但剔除大宋,仅比较大明皇帝与汉唐的排名,朱元璋不得不承认“总体衰落”的现实。

      将历史上不曾出现的皇帝名字罗列出来,不难看出——

      大明,亡于姓氏为爱新觉罗的异族!
      ………

      对于汉朝皇帝来说,他们无法推断后世的王朝是怎么回事。

      但秦念之言没有被天幕认定为“谎言”,且后世的皇帝无人予以反驳。

      在他们眼中这就是事实。

      总体不断衰落?

      何故?

      【刘彻:朕以外儒内法治世,何故至此?】

      刘彻已顾不得“外儒内法”不应宣之于世。

      自他以后,华夏衰落。

      秦念还将衰落的缘由指向“儒家治世,百家凋零”,这等同于将华夏衰落始于他!

      【秦念:儒皮法骨,但儒家不甘心只当一张皮。】

      【秦念: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就已是儒以侵法。你没在意,也不在乎。】

      张汤盯着天幕之言,感受到彻骨之寒。

      他幼年审鼠,是天生的法家。

      却不敢以法家自居。

      陛下崇儒,他为了迎合陛下的喜好,主动学习《尚书》《春秋》。

      董仲舒老病致仕之后,他又多次被陛下派遣去寻董仲舒,问他朝堂政议的得失。

      在这数次拜访董仲舒的过程中,他整理出《春秋决狱》。

      可陛下治世,竟是“外儒内法”。

      他领悟错了,致使儒以侵法,百家凋零,华夏衰落。

      他竟让陛下蒙尘!

      【刘彻:儒家就如此不堪?】

      刘彻的朝堂上,儒臣很多。

      此刻已是跪倒一片,御史大夫张汤也在不断叩首请罪。

      刘彻赦张汤之罪。

      大汉的法家,已经不多了。

      百家凋零。

      【秦念:朕只看结果。】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5章 第 15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今日章节已更新,明天恢复每晚21:00日更。 预收《昭回于秦》:造胡亥的反,这秦二世她来当(下一本开)。 预收《汉风起兮》:穿越成汉武帝的女儿,这皇位就该是她的。 预收《她在暗恋我》:跟网友口嗨,遇上本尊。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