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惊蛰 ...

  •   章前信笺
      1937.3.21 沈砚亭致余墨笙
      (夹在北平图书馆《营造法式》借阅本,2011年修复时发现)
      墨笙兄:
      昨日不经意间,瞧见你在《敦煌残卷目录》眉批之处,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只灵动小龟。刹那间,我心底泛起一阵温热,在这兵荒马乱、山河飘摇的年岁里,竟还有你这般有趣之人,惦念着为千年古书添上几分鲜活生气。今特意奉上松烟墨半锭,将其兑入惊蛰雨水,便能显现秘文——倘若你看到「其」字缺勾处晕染散开,那便是小弟在唤你一同去品尝炙羊肉。
      砚亭于文津街
      正文
      一、纸浆与松烟
      故宫西三所的清晨,总是被一层青灰的雾霭温柔包裹,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余清宇脚蹬麂皮靴,缓缓碾过太和殿广场的积雪,每一步都发出“吱呀”的细微声响,那声音仿若一首轻柔的晨曲,惊飞了檐角静静栖着的寒鸦。它们扑腾着翅膀,划过清冷的天空,为这寂静的宫殿增添了几分灵动。
      余清宇停下脚步,目光久久望向西北角楼,那里正袅袅升起一缕淡蓝的烟。他深吸一口气,鼻翼间满是松烟墨混着黄明胶熬制浆糊的独特气味。这气味,于他而言,熟悉得如同儿时祖父的怀抱。他记得,在祖父的抗战日记里,曾多次提及这是修复古籍的“活命香”,承载着先辈们守护文化瑰宝的执着与坚守。
      穿过三重电子门禁时,腰间的鎏金鱼符突然发出尖锐蜂鸣,打破了周遭的宁静。警卫迅速手持检测仪,仔细扫过他的背包,神情严肃:“余老师,您包里藏着1937年的电磁信号。”
      余清宇微微一怔,指尖下意识地擦过鱼符侧面的阴刻纹路。这枚由国家档案局特批的通行证,是用故宫地库出土的唐代铜鱼符残片复刻而成,凝聚着历史的厚重。可此刻,它却在报警器的红光里剧烈震颤,仿佛一只受惊的活物。
      “是光谱仪误判。”他不慌不忙地掀开背包夹层,露出那台银灰色仪器,耐心解释道,“我们在测试多频段成像技术,用来……”
      “用来窥探修复组的工作机密?”
      一个低沉而清冷的声音骤然从身后响起,同时,沉水香混着松烟墨的馥郁气息弥漫过后颈。余清宇手猛地一抖,三脚架上的摄像机也随之微微倾斜。取景框里,突然闯入半截竹青衣袖,只见那人戴着棉纱手套的指尖,正轻轻捏起《战国策》残卷的衬纸边缘,语气笃定:“湿度超标0.3%,这组镜头废了。”
      二、23厘米法则
      余清宇急忙转身,恰时,鎏金怀表的链条轻轻擦过他虎口的旧疤。那道疤,是大二那年被古籍馆铁门划伤留下的,宛如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往事。逆光之中,站着一个身着月白唐装的男人,衣襟上银线绣着「金题玉躞」的精致暗纹,在微光下若隐若现,透着几分神秘。他腕间的青玉扳指下压着工作证,上面清晰写着:【古书画修复组组长沈言卿】。
      “故宫拍摄守则第三条。”沈言卿的骨刀轻轻点在玻璃罩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刀尖与残卷始终保持着精确的23厘米距离,“非修复人员呼吸需距纸页23厘米以上。”他微微抬起手腕,腕间的怀表链随动作轻轻晃荡,表盖缝隙处露出半片金箔银杏叶,在光线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余博士刚才的距离是22.7厘米。”
      余清宇的耳尖瞬间泛起红晕,微微发烫。这精准到毫米的严苛规矩,他在祖父的《抗战文物迁移日志》里曾反复读到。他深知,1937年的北平图书馆,沈家人正是凭借着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成功护住了《永乐大典》的珍贵残页,那是一段在战火中守护文化火种的传奇。
      “沈组长不妨测测这个。”他镇定自若地抽出国家档案局的批文,羊皮纸在指尖抖动,抖落出几粒陈年墨屑,“我的摄像机装了纳米过滤膜,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
      话还未说完,沈言卿突然伸手,稳稳握住他的手腕。余清宇这才注意到,对方戴着一副特制的丝帛手套。据说是用故宫库房明代罗纱精心改制而成,经纬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72根,细密至极,能有效隔绝0.01毫升的汗液渗透,最大限度地保护古籍不受损害。
      “1937年3月21日,湿度68%,温度19℃。”沈言卿的拇指轻轻按在他脉搏处,仿佛在感受时光的跳动,“和今天一模一样。”
      余清宇的呼吸瞬间滞在胸腔,心脏猛地一缩。这个日期,在祖父日记里出现过七次,每一次都与沈砚亭的名字紧密相连。那位为保护《快雪时晴帖》,不惜牺牲生命,被日军残忍杀害的天才修复师,他的故事,早已深深烙印在余清宇的心中。
      三、怀表与银杏
      就在这时,报警器的尖啸声如同一把利刃,划破了凝滞的空气。沈言卿反应迅速,突然伸出手臂,有力地揽住余清宇的腰,向侧方急速扑倒。德国进口的轨道摄像机擦着他们的发梢呼啸而过,重重砸在身后的北宋汝窑笔洗上。“砰”的一声巨响,笔洗瞬间破碎,飞溅的瓷片如暗器般四散开来,其中一片锋利的瓷片割开了余清宇的手背,殷红的血珠滴落在残卷「其」字缺勾处,晕染出一片诡异的红色。
      “别动。”
      沈言卿低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坚定。他迅速撕开唐装内衬,露出用红星宣纸厂绝版笺精心制作的衬衣。染血的衬纸被小心翼翼地塞进紫外光谱仪,众人的目光紧紧聚焦在仪器上。片刻之后,霉斑覆盖的「其」字突然浮现出密密麻麻的小楷,仿佛是从历史深处缓缓浮现的低语:
      丁丑年惊蛰西四包子铺
      三鲜馅两屉不要葱花
      砚亭
      余清宇的太阳穴突突直跳,心脏仿佛要跳出嗓子眼。祖父临终前反复念叨的「西四包子铺」,竟真真切切地在故宫的残卷里显形了。他记得,那间铺子早在1949年就被拆毁,原址如今已变成一家网红咖啡厅,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看来余博士的血,”沈言卿缓缓摘下丝帛手套,露出虎口处的陈年烫痕,那烫痕形如沈家祖传的火漆印,神秘而独特,“pH值刚好能激活松烟墨里的铁元素。”他的指尖轻轻抚过残卷边缘,动作轻柔得如同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这种墨要配惊蛰前的无根水,余老师当年在古籍馆睡着时……”
      “沈组长对我的黑历史倒清楚。”余清宇猛地抽回手,却不小心扯落了对方衣襟的盘扣。贝母扣如一颗流星,滚进光谱仪底部。沈言卿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低笑:“余老师这颗扣子,倒像《韩熙载夜宴图》里遗落的南珠。”
      四、龟虽寿密码
      闭馆铃声悠悠响到第七声时,余清宇在更衣室发现了那枚遗落的贝母扣。他轻轻捡起,对着日光仔细端详,扣眼内壁竟用微雕工艺刻着**「龟虽寿」**三字。他瞬间瞪大了眼睛,心脏剧烈跳动,他深知,这正是祖父与沈砚亭约定的紧急暗号,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记忆。
      夜雨淅淅沥沥,轻轻拍打窗棂,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余清宇鬼使神差地翻开锁了十年的樟木箱,箱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高中那叠废稿最底层,是他曾经临摹的《兰亭序》摹本。他拿起摹本,在「怿」字那颤抖的笔锋旁,竟多出一列陌生的朱砂批注:
      「建安十三年惊蛰,曹孟德望梅止渴」
      「癸巳年惊蛰,沈言卿见字如晤」
      故宫的探照灯扫过琉璃瓦,光影交错。余清宇忽然想起白日里那页《战国策》的内容——「君其勿怨,此天意也」。
      雨丝悄然渗进窗缝,濡湿了案头的《文物南迁档案》。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未曾注意到,泛黄的纸页间,悄然夹着一片金箔银杏叶。叶脉的沟壑里,藏着微雕的北平和乐山地图,两座城市的坐标在惊蛰的雷声里,悄然重叠,仿佛在预示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故事,即将徐徐展开。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章 惊蛰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