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惊世殊宠》系列第七部,女主角是唐宪宗时代宠冠后宫的杜秋娘。本章因故提前一天刊出。平常还是多半在中国的周五、美国的周四更新。欢迎读者们按时来追踪!
顺带说些题外话:最近几天哈佛的一场毕业生演讲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坦白說:一場好演講在理性方面要能提供知識資訊和統計數據,在感性方面要能敘述打動人心的故事細節,而蔣雨融的演講在這兩方面皆欠缺,難怪很多人批評她講的全是空話。只不过,其中有些批评是关于演讲者蒋雨融的口音,就未免太苛刻。其实,蒋雨融的中国口音并不算重,她的单字发音大致都对,只是她比较不会连讀上个字结尾的子音和下个字开头的母音,还有她的腔调存有中国北方腔罢了。比起笔者所见过一名中国口音极重但热愛上台讲英文的女老板,蒋雨融可强太多了(毕竟学历远胜于上一代的那名女老板)。蒋雨融的演讲对母语是英文的美国人来说,应当是可以接受,因为美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如果住在大城市,往往听惯了各种口音。
那些指责蒋雨融口音的网友顯然沒讀過語言學(笔者大學時代修過語言學),他們不知語言學有critical period的理論,亦即人類從牙牙學語到發育期是关键階段,過了發育期才開始講一種新語言,就難以達到如同母語人士的腔調。這樣看來,蔣雨融十五歲去英國念高中時理當已經差不多發育完成,她有中國口音就不能怪她。相形对照,笔者必須感謝自己的幸運,天生音感比較敏鋭,儘管和蔣雨融一樣过了發育期才初入英語環境,但做到了不止單字發音準確還能連音,在簡短的日常會話之間總有美國主流社會人士以為笔者是ABC, 只是每當上台做主持人或口譯,以及做影片配音的時候,由於內容較為文謅謅,含有較長的單字和複雜的句型,就較難把握整句腔調起伏都百分之百吻合美國腔,通常大約達到百分之九十。因此,笔者或许还不能算是critical period理论的一个百分之百的例外,只可谓百分之九十的例外。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美国人,中国人对蒋雨融的英文比较挑剔,等于显示了中国人求好心切的民族性。笔者自己也还保有这种民族性,对自己要求很高,讲英文总希望尽量要做到和ABC一样。坦白说英文的美国腔是较难把握的,因为声调变化较多,母语人士之间的差异也较多(就不确定模仿哪一种最好而容易混肴),不像英国的伦敦腔较为统一。假如笔者长年住在英国,应会比较容易突破critical period理论所说的影响,伦敦腔应可做到百分之百。最近笔者做了一个简介旧金山莎士比亚花园的视频,在里面用英国腔朗读莎士比亚名句,结果无论在美国自己放的社交平台,或在中国由合作的出版社帮忙放的社交平台,都深获好评。出版社放的那个视频在中国点击数目有一万多,都没人挑剔。但不知如果到了蒋雨融那种几百万或几千万人看的程度,会如何呢?想到这里,就更要鞭策自己多加努力了。愿与读者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