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合作中的磨合与升温 ...
-
迟楠木和齐佲夏达成合作后,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竞赛准备中。起初,两人之间仍残留着一丝尴尬与生疏,交流时总是小心翼翼,尽量避免提及之前的冲突。
他们选择了图书馆的一个角落作为固定的学习地点。每天放学后,两人都会准时到达,桌上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第一次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时,迟楠木拿出一本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竞赛涉及的各个学科要点以及他自己的分析。齐佲夏凑过去看了看,不禁佩服地说:“迟楠木,你准备得真细致,看来我之前真是小看你在数理方面的规划能力了。”
迟楠木微微点头,没有过多回应,只是冷静地说:“我们先按照学科权重和我们各自的优势来分配任务。文学、历史这类我来主攻,你负责数理和科学实践部分。遇到交叉领域,我们再一起讨论。”齐佲夏连忙点头表示赞同:“行,就这么办。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定期互相考知识点,这样能查漏补缺。”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逐渐适应了彼此的节奏。有一次,齐佲夏在研究一道复杂的物理模型题时遇到了瓶颈,他习惯性地抓了抓头发,眉头紧锁。迟楠木注意到他的异样,主动凑过来问:“怎么了?”齐佲夏有些不好意思地指了指题目:“这个模型我怎么都觉得少了点什么,可就是找不出来。”
迟楠木仔细看了看题目,思考片刻后,从文学中类比思维的角度启发他:“你看,文学创作讲究情节的连贯和逻辑,物理模型是不是也可以从整体逻辑上去审视,会不会是某个连接环节被忽略了?”齐佲夏听后,恍然大悟,顺着迟楠木的思路重新推导,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他兴奋地拍了下桌子:“迟楠木,太感谢你了!没想到文学思维还能帮我解决物理难题。”迟楠木看着他兴奋的样子,嘴角也不自觉地上扬:“学科之间很多思维方式是相通的。”
随着合作的深入,两人的交流越来越自然,也开始逐渐了解彼此。休息时,齐佲夏会给迟楠木分享他在羽毛球队的趣事,讲他如何在赛场上绝地反击赢得比赛。迟楠木则会对齐佲夏讲述那些文学作品背后作者的传奇人生,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风格的演变。
一次,迟楠木在解读一首古典诗词时,齐佲夏听得入了迷,不禁感慨道:“迟楠木,以前我觉得文学就是些文字堆砌,现在听你讲,才发现里面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内涵。”迟楠木笑着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世界,当你真正走进它,就能感受到无穷的魅力。”那一刻,他们的眼神交汇,彼此眼中都多了一份理解和欣赏。
然而,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在准备一场模拟辩论环节时,两人因为对一个论点的阐述方式产生了分歧。迟楠木认为应该从历史典故出发,以严谨的逻辑论证观点;而齐佲夏则觉得结合现实案例会更具说服力。
“我们面对的是学术竞赛,历史典故能展现我们的知识储备和深度,让论点更有底蕴。”迟楠木坚持自己的想法。
齐佲夏却反驳道:“可现实案例更贴近生活,能让评委和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能体现我们知识的实用性。”
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气氛逐渐紧张起来。迟楠木有些生气地说:“你总是太注重表面的效果,忽略了学术的严谨性。”齐佲夏也涨红了脸:“你才是太墨守成规,不懂得变通。”
就在矛盾即将激化时,齐佲夏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迟楠木,我们别吵了。我们都先冷静想想,或许有更好的办法把两者结合起来。”迟楠木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冲动,点了点头。
经过一番思考,他们发现可以先以历史典故奠定论点的理论基础,再用现实案例加以佐证,这样既能体现学术深度,又能增强说服力。通过这次小插曲,两人更加明白合作需要相互理解和妥协。
随着竞赛日期的临近,迟楠木和齐佲夏在不断的磨合中,关系越来越融洽,彼此间的默契也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