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第 14 章 ...

  •   宴席设在临水的水榭之中,四面敞开,桌案上的酒水瓜果等物都已经备好。

      仲春之月,羞以含桃。陈襄便见桌案上不仅有着冬季窖藏的 梨、柿干 或蜜渍果脯等物,还有新鲜的樱桃和柑橘。

      他眼前一亮。

      不愧是朝廷出资举办,大手笔。要知道,柑橘樱桃这些水果都生在江东、岭南,在北方都是贵族专享,普通人家根本吃不到。

      陈襄彻底将刚才的那些小插曲扔到脑后,愉快地拿起一只柑橘破开。

      众人依礼入座,主宾谦让。初时还算拘谨,然酒过三巡,气氛便渐渐热络起来。

      有人提议行酒令助兴。

      此乃文会雅集的惯例,既能展现才学,又不失趣味,众人纷纷附和。

      行的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令,由令官起头,抽签择人发问,再抽签择人作答,答不上或答错者罚酒。

      题目多取自经史子集、或当下时兴的诗词歌赋,颇为风雅。

      令官是位年岁稍长的翰林编修,捻着胡须,笑呵呵地抽出一支竹签:“有请,翰林学士,王大人发问。”

      被点到的王学士略一思忖,看向抽中答题的另一位年轻士子,扬声道:“《论语》有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请问此句何解?”

      那年轻士子略显紧张,定了定神,才答道:“回王大人,此句意为,譬如堆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完成,倘若此时停下,那便是自己停下的。”

      “其意在告诫为吾等:行事当持之以恒,善始善终,不可功亏一篑,为山九仞,只争此篑。”

      “善!”王学士抚掌赞许,令官亦点头示意通过。

      如此一问一答,行过几轮,席间气氛愈发活跃,才思敏捷者对答如流,引来阵阵喝彩;偶有应对稍迟或不够精妙者,亦引来善意的哄笑,自罚一杯了事。

      杜衡也被抽中一次,答了一道关于《诗经》的问题,中规中矩,顺利过关。

      轮到一名颇有些名气的士子被抽中出题,他大约是饮得多了些,面色酡红,眼神却亮,站起身来环视一圈,朗声道:“方才诸位所论,皆是圣人经典、先贤诗词。在下今日,想引一句‘近贤’之言,以为题目。”

      众人皆好奇,不知他指的“近贤”是何人。

      那士子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似敬畏,似感叹,又似有几分忌惮:“‘以杀止杀,以战止戈。’此言,诸位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水榭内原本喧闹的气氛骤然一静。

      以杀止杀,以战止戈。

      这八个字仿佛带着某种魔力,让在场所有人的动作都顿住了。

      觥筹交错声、谈笑声、甚至连远处的丝竹声,似乎都在这一刻被无形的手扼住。

      武安侯,陈襄!

      虽然这个名字并未被直接提及,但几乎所有人都在瞬间想到了那个人。

      那个权倾朝野、以铁血手段平定天下,最终却落得兔死狗烹、声名狼藉的人物。

      ——这句话正是出自对方之口。

      席间众人神色各异。年长者或面露沉思,或微微蹙眉;年轻士子们则多是表情复杂,有不屑,有畏惧,也有茫然。

      令官的面色也有些为难,看了看上首的几位翰林学士。

      张学士面色看不出喜怒,李学士则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只是那笑意未达眼底。

      那出题的士子但说出口,也意识到自己孟浪了,酒意醒了大半,讪讪道:“若、若此题不妥,在下便换一个……”

      “无妨。”李学士适时开口,声音温润,打破了僵局,“武安侯虽行事酷烈,然其言论,亦有可取之处。既是行令,便依规矩来罢。下一位,该谁作答?”

      令官如蒙大赦,忙拿起签筒摇了摇,抽出一支,高声念道:“请,崔谌崔公子,应答!”

      崔谌!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到崔谌身上。

      崔谌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先是朝着李学士和张学士的方向略一拱手,随即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那出题的士子身上:“武安侯此言,杀伐之气过重,虽有‘不得已’之说,然终非为政之正道。”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圣人教化,首重仁德。若以此言为题,未免有悖圣贤之教。”

      不少人暗暗点头,觉得崔谌此言虽傲,却也持重。

      令官宣布过关,崔谌道:“下一题,便由在下出罢?下一位答题者是谁?”

      听到此话,令官依言又抽出一签,看向签上的名字,微微一怔。

      “请,陈琬陈公子,作答!”

      崔谌先是一愣,面上浮现出意外之色,然后便目光灼灼地看向了陈襄,脸上带着志在必得的微笑。

      这下,所有人都来了精神。

      方才两人论学不欢而散,此刻行酒令竟然狭路相逢。

      杜衡的心一下子提起。他担忧地看向陈襄,用眼神示意他小心。

      陈襄放下了手中的柑橘,面色不变。他桌上已堆满了柑橘皮。

      崔谌清咳一声,朗声道:“陈兄方才高论,言辞犀利,想必学问也是极好的。在下不才,近日读《劝学篇》,偶得一句,颇有感触,想请陈兄赐教。”

      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确保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句乃荀子之言,劝勉世人治学当持之以恒。”

      “在下不才,想请陈兄以此句为上联,对出下联。下联亦需与治学相关,且意境、格律相当。”

      话音落下,席间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声。

      对对子,本是文人雅士常见的文字游戏,但崔谌出的这一句,却颇有些讲究。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此句出自《荀子·劝学》,本就是流传甚广的名句,本身对仗工整,含义深刻。

      要对出一个意境相当、格律严谨且同样关于治学的下联,并非易事。

      更何况,这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的即兴应对。

      崔谌显然是有意让陈襄当众出丑。他神定气闲,好整以暇地看着陈襄。

      杜衡眉头紧蹙,心中思虑,却无法在短时间内答出此题。

      此人果然有意报复,用心险恶!

      陈襄叹了一口气。

      方才那句“以杀止杀,以战止戈”,触动了他的心弦。

      他目光平静地掠过崔谌那张充满挑衅的脸,又淡淡扫视了一圈席间或好奇、或探究、或幸灾乐祸的众人。

      他本无意出风头,但总有人将他推到风口浪尖。

      也罢。

      “崔公子此题,出得不错。”陈襄缓缓起身,开口说道。

      他的声音清越,不高不低,却清晰地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瞬间压下了所有议论之声。

      但说完此句,他便闭口不言,仿佛在组织语言,又仿佛词穷。

      崔谌嘴角的笑意更深,认为对方答不上来,只是在拖延时间。

      就在众人以为他还要思索片刻时,陈襄却再次开口。

      “书山有路勤为径。”

      短短七个字,如清泉流石,洗练干净。众人微微一怔,细细品味。

      只这一句话,便显露出了其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席间不少人眼睛一亮。

      然而,陈襄并未停下。

      他的目光望着远处,语调平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当最后这七个字轻轻落下,整个水榭都陷入了寂静。

      清风吹拂幔帐发出“沙沙”的声响,远处传来若隐若现的丝竹之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有人下意识地喃喃重复,声音干涩,带着难以置信。

      这十四个字,浅显易懂,却蕴含着至理,以最精炼、最大气、也最形象的语言,道尽了为学之路的艰辛与真谛。

      书山巍峨,唯有勤奋是那条攀登路径;学海浩瀚,唯有苦读是那叶渡海扁舟。

      何等的精准,何等的令天下读书人振聋发聩。

      “这……”

      张学士脸上的冰冷早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震惊,与探究的神色。他放在膝上的手不自觉蜷紧。

      李学士脸上温和的笑容僵住,显然也被这对仗工整、意境贴合的对子震撼了。

      学问越是精深的人,越能懂得此句的难得。

      而方才还志得意满的崔谌,此刻眼神中充满了不可思议、难以置信。

      “好!”

      一声赞叹如平地惊雷,骤然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坐在张学士身旁,一位一直闭目养神,须发皆白的老者猛地睁开了眼睛。

      席间不少人认得此老,皆是心头一凛。此人是经学大家郑公,桃李满天下,在前朝时期便名声享誉四海,如今已不再教习弟子,于翰林院中专心治学。

      得他一句夸赞,可是士林当中无与伦比的荣耀!

      只见他那双略显浑浊的老眼中,此刻竟爆发出惊人的亮光,直勾勾地落在陈襄身上,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

      郑公声音微颤,却字字清晰:“今日听陈公子此联,方知何谓大道至简,何谓真正的才华横溢!”

      此句话,如同一个信号,瞬间点燃了全场。

      “陈公子真是惊才绝艳啊!”

      “此句对的太妙了!意境深远,发人深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妙!妙!”

      赞叹声、惊呼声、议论声,如同潮水般涌来,将陈襄淹没。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他身上,带着敬佩,带着好奇,带着艳羡,带着嫉妒。

      张学士深深地看了陈襄一眼,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李学士也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脸上重新挂上了笑容,走到陈襄面前,举起酒杯,笑道:“陈公子大才,李某敬你一杯。

      陈襄举杯回敬:“李学士客气。”

      没人还在意崔谌。

      只有陈襄饮完一杯酒,转过头:“崔公子,承让了。”

      “……”

      崔谌面目扭曲,恶狠狠地一甩袖子,重新坐下。

      ……

      宴会结束后,回到会馆,杜衡依旧兴奋不已:“陈兄,你那句对子真是太精彩了。明日整个长安城中都会传遍陈兄的名字!”

      果不其然。

      正如杜衡所说,宴会结束后第二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十四个字,连同郑公的称赞,便和陈襄的名字一同传了出去。

      这十四个字,仿佛带着某种魔力,浅显直白得连不识字的孩童都能听懂,却又蕴含着足以让皓首穷经的老儒生击节赞叹的深邃哲理。

      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番席卷长安的声势,自然也引起了不少有心人的注视。

      长安城,永和坊。

      此处多是朝中官员的府邸。高门宅邸鳞次栉比,安静肃穆。

      其中的一处宅院。书房内。

      一名身着官袍的中年男子,正躬身立在书案前,神色间带着几分恭谨,又有几分欲言又止。

      “钟大人,那陈琬……”

      端坐在书案后的主位之人放下手中的书简,掀起眼帘。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14章 第 14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随榜更新,最低隔日更(笔芯) 推推同类型预收,都是古耽万人迷~ 《继承哥哥“遗孀”成为江东之主》 《病弱黑莲花穿到总受文当渣攻》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