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参观 ...
-
#第四章
周五的午后。
容修坐在靠窗的位置,目光投向门口。他远远看见一个身形挺拔的男人从街角转过来,步伐从容自信——是穆青杨。
容修在项目资料书上见过穆青杨的照片,也上网搜寻过他的经历。
二十六岁,毕业于国内顶尖院校计算机系,毕业后即创业。照片上的他已然不俗,但真人却更多了几分锐气和沉稳。
“你好,穆总。”容修起身,伸出右手。
穆青杨快步走上前握手:“容总,久仰。”他的握手坚定有力,目光敏锐却不失礼节。
“叫我容修就行。”容修微微一笑,示意对方入座。
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两人都在彼此圈子里堪称“人中龙凤”,此刻相见,都不禁暗自惊叹对方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年轻英朗。穆青杨有着技术人特有的理性气质,但言谈举止间又流露出创业者的魄力;容修则更多几分投行精英的从容不迫,眼底藏着不易察觉的审视和冷静。
握手松开,穆青杨拉开椅子坐下来,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放在桌上。
容修跟着坐下,语气诚恳:“抱歉。本来是想去公司参观,临时还是决定先私下聊聊。”他想要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更真实地了解这个项目和它的创始人。
“没关系。乐意之至。”穆青杨笑道,眼神中透露出自信。
服务员上前为穆青杨送上饮品单,他简单点了一杯美式咖啡,随即进入正题。
两人聊了近一个小时。穆青杨的公司虽然以游戏起家,但这次的创业项目却不是游戏,而是一个全AI内容矩阵平台。这个平台的愿景十分宏大——让用户能够自行创作内容,而AI则会抓取内容和剧情自动生成人物,制作成漫画、动画、2D电影甚至真人CG大电影。
“这意味着,读者喜欢一部小说,就可以看到与之匹配的漫画、动画、影视剧等多种形式的作品,而且能做到完全复刻内容剧情。”穆青杨解释道,“同时我们还允许读者通过投票参与修改,相当于全民共创。”
容修专注地听着,不时提出几个关键问题。他在美国时就调查过相关领域的资料,包括目前的AI技术能否支撑这样的构想。不得不说,穆青杨的设想确实超前而富有吸引力。
“未来,读者只需要有一个想法,只要描述清楚,就能自行创作影视的时代到来了。人人都是创作者。”穆青杨说出他的愿景,语气中充满激情,“过去如果不会绘画,没有专业知识,做不成导演,然而现在,只要有想法,就能自行创作出电视剧、电影,自己捏人物,捏器材,设定镜头,像玩游戏一样简单。我们要做的就是去除技术的障碍,让每个人都能当导演。”
这是一个从生产源头一路到制作的超大型共创平台,如果真的实现,将会彻底改变内容创作和消费的方式。容修很清楚这个项目的前景,这也是他如此感兴趣的原因。
“确实是很好的设想。”容修评价道,语气中带着欣赏但也有一丝保留。
他不怀疑这个东西未来会成功,只是不确定是否能在当下这个时间点成功。技术创业往往如此,如果领先时代太多,很容易因为市场和技术跟不上而成为炮灰。
两人又深入讨论了一些技术细节和商业模式,容修这才提出:“不如现在去看看你的公司?”
穆青杨立刻明白了对方的用意——故意错开时间,好在公司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看到最真实的状态。不过他对此很有信心,大方地说:“好,就在附近。”
咖啡馆离公司确实很近,开车不过五分钟路程。一栋三层的小别墅映入眼帘,外观现代简约,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我们目前的主营还是游戏业务,”穆青杨一边引导容修进门,一边介绍,“但AI平台项目已经组建了核心团队开始研发。”
容修跟着参观,注意到这家公司的布局很有特色。没有传统的总经理独立办公室,所有员工都在同一层开放式空间工作,打破了垂直的上下级关系。
他略略扫一眼,普通员工几乎都坐在开间里,大多是年轻人。
男多女少。靠窗角落里有个头发格外长的女生,被大尺寸显示器彻底挡住了脸。
“二楼是会议室和录音棚,三楼是休闲区,包括运动器材、零食区和休息舱等。”穆青杨继续介绍。
容修暗自思忖,就是这样一家规模不大的公司,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游戏爆款,开服即创下十八亿流水,之后每个月都能稳定在6-7亿左右,用户留存度非常高。令人佩服的是,公司并没有盲目扩大规模,依然维持着初创时期的精简配置。
可见他们的线上流动资金非常充裕。游戏业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若是一般的创业项目,恐怕根本不需要外部投资。但AI研发确实烧钱,尤其是如此宏大的平台构想。
穆青杨带容修去二楼参与了一场版本迭代讨论会。
会议内容与那个AI共创平台无关,主要是让容修了解公司的管理风格和穆青杨的思维方式。
会议持续了约四十分钟,容修静静地观察着。他注意到穆青杨在主持会议时既能把握大局,又能关注细节;既能鼓励团队畅所欲言,又能在关键时刻做出决断。这种领导力很难得。
会议结束,容修起身去洗手间。
站在镜台前洗手时,隐约听到远处有人喊了一声“明月”。
他顿时停住了动作,仔细聆听。
再仔细听,那个声音又消失了。
也许是听错了?也许只是类似的音节?
容修不由得失笑,自从回国后,他冷不丁就会想起许明月。不再是国外,而在同一个城市,若是有机会,他们也许会相见。只不过连他自己也不确定究竟是想遇见她,还是不想遇见她。
纸巾擦干手,容修扔进垃圾桶,走出洗手间。
走廊前方,恰好看到一个短发女生勾着另一个长发女生的胳膊,亲密地说笑着的背影。
“中午去哪吃饭啊?”短发女生问道。
“唔,吉野家吧。”长发女生回答,声音轻柔。
容修的脚步微微一顿。
他没来由又想起来,许明月很喜欢吃吉野家。
她说过,初中时,她每天都在镇里的小食堂吃最便宜的盖浇饭。毕业后,舅舅不幸去世,母亲陈婉兰带着她,怀揣着微薄的希望来到城里寻找许儒。许明月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母亲只奢望他能看在血缘的份上,稍稍帮扶一把,让女儿能继续读书。
那也是许明月第一次真正走进大城市。许儒住着气派的别墅,却连门都没让她们进去。母女俩站在陌生的城市,茫然无措。
别墅区周围净是高档餐厅,她们转了好久,才在稍远的地方看到一家吉野家。对于当时的她们来说,一份将近三十块的快餐,堪称奢侈——这是许明月后来跟他强调多次的“真的有点贵”。
但或许是因为那是筋疲力尽、饥肠辘辘下的第一餐热饭,也或许是因为那天遇上的服务员姐姐,恰好是她们同乡,格外热情开朗,不住地安慰她们“大城市机会多,打工赚钱不难,不用怕”。
容修总想起来,那天晚上,布满繁星,是他们第一次深夜偷溜出去,坦然地手牵着手,在别墅附近漫步。
万籁俱寂,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只有他和她,以及他和她投射在马路上的影子,容修不知为何,一直盯着他们那平静且跃动的影子。
而许明月说到这时,扭过头,她平常内向谨慎,唯有私下相处才会露出这样甜美真切的快乐,她嘴角微微勾着,像只猫,仿佛对现状满意,对过去也同样充满感激,很认真地对他说:那里的饭,真的很好吃。容修,下次我们一起去吃,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