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精密世界的涟漪 ...
-
二十岁·沉默的惊雷(告白之后)
视频通话的窗口里,时间仿佛被冻结。祁砚凝固的姿态,眼中翻涌的惊涛骇浪,以及那声被卡在喉咙里的回应,都像慢镜头般烙印在钟意眼底。她清晰地看到他喉结剧烈地滚动,看到他握着笔的手指用力到指节发白,看到他向来冷静自持的面具上裂开了一道名为“无措”的缝隙。
几秒的静默,漫长得像一个世纪。就在钟意几乎要溺毙在那片深邃的沉默里,以为自己的莽撞彻底搅乱了程序时,祁砚终于有了动作。
他没有说话。
没有回应那句“我想你了”。
甚至没有再看她的眼睛。
他猛地低下头,视线重新聚焦在摊开的演算纸上,仿佛刚才那场惊心动魄的对视从未发生。只是他落笔的力道重了许多,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锐响,几乎要穿透纸背。他飞快地、几乎是带着一种逃避般的专注,将刚才中断的思路续接下去,语速比平时更快,更冷硬:
“…因此,引入退相干模型后,叠加态的坍缩概率分布应修正为…” 他吐出一串精准的公式符号,声音依旧低沉平稳,却像裹着一层坚硬的冰壳,刻意维持着惯常的物理语境,试图将脱轨的一切强行拉回“安全”的轨道。
钟意的心,从刚才悬着的云端,瞬间跌入冰冷的谷底。一股巨大的失落和难堪席卷了她。她懂了。她的“启动键”按得太猛,超出了他程序的运算能力,触发了自我保护机制——他选择了最擅长的“公式化”撤退,用知识的壁垒将自己重新武装起来。
她垂下眼睫,掩盖住眼底的涩意,低声应道:“嗯…懂了。谢谢。” 声音干涩。
祁砚的笔尖又是一顿,但没有抬头。“嗯。”他应了一声,依旧没有多余的话。视频通话在一种令人窒息的、公式讲解完毕后的空白中继续着。只有两人略显僵硬的呼吸声,在电流里传递着无声的尴尬与未解的张力。
“很晚了。”最终,祁砚打破了沉默,声音依旧平稳无波,“休息吧。” 他甚至没有说“再见”,便直接切断了视频。
屏幕瞬间黑了下去,映出钟意苍白而失落的脸。她看着漆黑屏幕里自己模糊的影子,自嘲地扯了扯嘴角。果然…还是太心急了吗?喻夏说的“启动键”,或许按得太用力,烧坏了芯片?
---
二十岁·失控的参数(祁砚的困境)
北方深夜的宿舍里,一片死寂。祁砚维持着切断视频后的姿势,一动不动地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线将他紧绷的身影拉长在墙壁上,像一座沉默的雕塑。
演算纸上,刚才他飞速写下的公式,在某个关键推导处戛然而止,留下一个突兀的墨点,像一滴凝固的血。他的指尖冰凉,刚才强行维持的平稳早已荡然无存。心脏在胸腔里以一种陌生的、失控的频率疯狂擂动,撞击着肋骨,带来阵阵闷痛。
“我想你了。”
那三个字,像三枚精确制导的导弹,瞬间摧毁了他精密思维构建的所有防火墙。她带着委屈哭腔的强硬命令(“立刻休息!”),她包裹在他外套里仰头看星的侧脸,她摩挲木鸟时温柔的指尖…无数被理性强行压制的画面和感觉,此刻如同决堤的洪水,汹涌地冲垮了堤坝。
他从未体验过如此强烈的情绪风暴。震惊、无措、难以置信,还有…一种被瞬间点燃的、滚烫的渴望。渴望回应,渴望靠近,渴望触碰那屏幕之外真实的温度。这种陌生的、巨大的情感洪流,对他而言,比最复杂的轨道扰动模型更难以解析,更难以掌控。
他烦躁地扯开领口的一颗扣子,试图缓解那种窒息感。目光落在桌角那个白瓷杯上,里面那枝腊梅在灯光下静默地绽放。他想起她发来的照片里,旋转的木鸟和冰冷的碎片并置在一起。危险与守护,冰冷与温润…她懂他沉默下的所有。而现在,她用最直白的方式,将他一直用行动构筑的“懂得”,逼到了必须用言语回应的悬崖边。
逃避,是他的本能反应。用公式筑墙,是他唯一的防御。但切断视频后的空虚和心口那擂鼓般的悸动,清晰地告诉他:防御无效。程序已经紊乱,参数全面失控。他需要一个新的算法,来处理这场名为“钟意”的、前所未有的系统震荡。
---
二十岁·喻夏的邮包(助攻与催化)
两天后,钟意收到一个来自喻夏的快递。拆开层层包裹,里面是一个精致的手工木盒。打开盒盖,一股清雅的草木香气弥漫开来。盒子里铺着柔软的丝绒,上面静静躺着几样东西:
一小袋分装好的花草茶:标签上写着喻夏娟秀的字迹:「安神助眠,疏肝解郁(给某个熬夜解不开‘心结’的人)」。
一个巴掌大的软陶捏塑:造型极其抽象,勉强能看出是两个背靠背坐着的小人,其中一个手里还拿着个更小的、像木鸟的东西。捏得歪歪扭扭,充满了霍渊式的“灵魂画风”,显然是出自他手。旁边贴了张便签:「霍大师作品:沉默的共振」。
一张素雅的卡片:喻夏的字迹:「真正的共振,需要双向的‘能量输入’。别怕,你的‘启动键’没有错,只是那台精密仪器可能需要…一点时间重新编译程序?茶要趁热喝,别学某人熬坏了脑子。P.S. 霍大师的作品请务必珍藏,他捏了三个小时,还弄断了我两根陶泥。」
看着霍渊那抽象派“杰作”和喻夏洞察一切又充满温暖的留言,钟意连日来的低落和患得患失,瞬间被一股暖流冲散了大半,忍不住噗嗤笑了出来。喻夏在用她的方式告诉她:她不是一个人,她的感受和勇敢,都有人懂,也值得等待。
她泡了一杯花草茶,清甜的香气氤氲开来。她将霍渊捏的“沉默的共振”小陶塑放在旋转木鸟的旁边,一精密一笨拙,形成奇妙的对比。心情莫名地轻松了一些。也许,真的只是需要一点时间?等待那台精密仪器完成他的“重新编译”?
---
二十岁·轨道修正(祁砚的回应)
又是几天平静(或者说表面平静)的过去。公式照常交流,祁砚的回复依旧精准、简洁、滴水不漏,仿佛那晚失控的视频通话从未发生。钟意也默契地不再提起,只是偶尔在深夜,会看着那旋转的木鸟发呆。
直到一个周五的傍晚,钟意刚结束一堂冗长的实验课,疲惫地走出教学楼。南方的天空铺满了绚烂的晚霞,将一切都染上温暖的橙红。手机震动,屏幕亮起,是祁砚的信息。没有公式,没有图片,只有一行字:
「下周三,下午2点,C市航天研究院有场关于深空探测轨道优化的内部研讨会。附:邀请函电子版 [附件]」
钟意愣住了。C市…就在她学校所在城市的隔壁,高铁只需一个小时。
她点开附件,是一份格式严谨的电子邀请函,会议主题、时间、地点、议程一应俱全。发件人赫然是祁砚的名字。这显然不是公开会议,他能弄到邀请函,意味着…
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起来。他是在…邀请她?用这种最“祁砚”的方式?没有“我想见你”,没有“你有空吗”,只是一份关于“轨道优化”的研讨会邀请函,像抛出一个需要她解开的谜题。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在屏幕上悬停片刻,没有问“为什么邀请我”,也没有问“你想见我?”,而是直接回复:
「收到。议程第3项,引力辅助变轨的鲁棒性控制,我有几个疑问点想现场请教。会准时到。」
发送。
她选择用他设定的“轨道”语言,给予回应。她懂他的“重新编译”可能就是这个——将汹涌的情感需求,转化为一个可以共同探讨的“物理问题”,在一个安全的、他熟悉的领域里,实现“见面”。
几秒后,回复跳出,依旧简洁:
「好。车站接你。」
没有多余的情绪词,却清晰地划定了时间(下周三下午2点)、地点(C市航天研究院)、行动(车站接她)。这不再是模糊的“懂得”,而是一个明确的、指向“相见”的坐标点。
晚霞如火,映红了钟意的脸颊。她握紧手机,感受着胸腔里重新鼓噪起来的、混合着期待与忐忑的心跳。她知道,这场小心翼翼的靠近远未结束,甚至可能在下周三的研讨会上,在那些冰冷的轨道公式背后,才真正开始进入更微妙、更拉扯的阶段。他避开了言语的告白,却用行动划出了一条通往相见的、清晰的“轨道”。而她,选择沿着这条轨道,去迎接那场未知的、精密世界里的情感“变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