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意难平创造生产力。
有多喜欢蕙妃的初登场,就有多惋惜她的结局。虽然原著里有些片段很好嗑,但是很不满端白把蕙妃只当成一个情绪载体。
梳理时间线时发现原文有些部分有问题,不排除我看的书出现了校对问题。比如蕙妃在燮宫的时间,原文里说过是六年,但端白在蕙妃怀孕后内心独白是一年多以来,我采取的六年这个说法。再就是端文在位时间原文写的六年,但端白在青楼遇到蕙妃后提到了两年后问世的《燮宫秘史》,《燮宫秘史》记录了燮国亡国的事,所以应该是在燮国亡国后才出的书,所以把端文在位时间调整成了三年。更主要的是不想让蕙妃在青楼困太久。
再比如还有个bug是端白被废成为庶民后,在青楼遇到蕙妃时明明大哭了一场,临近结尾写他逃过彭国屠杀劫后余生时,又写他说自己流下了庶民生涯的第一滴泪。我就啊、你到底什么时候流下的庶民生涯第一滴泪、前面的哗啦啦大哭是不算庶民还是不算一滴?总之不管了,既然是搞同人,就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吧。于是理所当然地对蕙妃人设做了点调整,让她再坚韧点,必要和不必要时都可以发点小疯。
有些解读说蕙妃不甘寂寞主动去青楼、出卖爱情信物求生,我的评价是这也太代入端白了吧。端白本人看到蕙妃卖诗笺,也只是认为这是别出心裁的买卖,甚至希望有人停下来和蕙妃讨价还价咧。以及我认为蕙妃并不是自己去青楼的,她说“我在庵堂里睡了七天,到第八天怎么也睡不着,睡不着就跑出来了。为什么要跑?为什么要跑到这种地方来呢?到这里来等陛下再度宠幸”时,明显是想狠狠讽刺端白。从时间上来说,蕙妃被送出宫前怀孕多月、被害流产,这对身体伤害非常大,她不具备这么强的恢复能力、那么快就能一个人跨城迁徙。再就是蕙妃本来在连州的尼姑庵,结果到了香县,按原文来说香县应该是在品州内或者靠近品州的小县城,这个地点跨越本身也是在暗写她是被人卖过去的。
看书的时候老是想到《苍穹之昴》的光绪和珍妃,以及《末代皇帝》。能感受到端白是被作为一款标准的亡国之君刻画的,亡国之君会有的缺点他有大部分或者说基本都有。蕙妃算是亡国之君的宠妃的一种类型,不占奢侈和骄纵,身上的自由特质能吸引被禁锢的帝心,整体上是飞错枝头的鸟、逃不了堕入尘埃。原作中蕙妃最后一次出场,在端白的视角里她已有疯癫症状,大概率是在风尘中染病以致流落街头,最后孤独痛苦地早逝。意识到这点时,我确实流下了看这本书时的书民第一滴泪,感受就是我已经陷入这个可怜女子的大网,无论如何我要写个这个角色的视角的if线。
我以前就不擅长填词,代入端白就更觉得很难写了,大概能想象到端白词风是绮靡+自我感动型,写出五首已经是我绞尽脑汁的极限了,一点小心思就是每首里都要带些鸟。飞鸟这个共有意象也算他和蕙妃这对的嗑点了。端蕙初遇那段我很嗑,再就是一些微妙的地点错位设置,端白杂耍献艺的起点是蕙妃的卖身地点香县、终点定在燮国京城。只是端白到香县时卖艺蕙妃已经离开香县,这时他从青楼跑堂嘴里知道蕙妃去了京城,等他到京城时,蕙妃也确实在那儿。虽然他一开始就把京城定成杂耍班卖艺的终点,但也算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
至于蕙妃为什么要去京城,我觉得和端白最初就把京城定成杂耍班卖艺的终点一样,是要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