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读研还是工作 ...
-
大四上学期初始,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拉面需要决定是继续读研究生,还是找工作。
拉面的大学学习虽然算不上轻松,但是成绩还算不错,可以保研。继续读天文的研究生,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拉面仍然有一些纠结。
回想起来,类似的纠结在大二的时候就曾出现过。那时候除了上课和学习,拉面有很多时间都泡在图书馆,看各种小说,还看了一些心理学的书。后来拉面发现,不少对天文感兴趣的同学也会对心理学感兴趣。拉面心里琢磨,是因为这两样都是神秘难以捉摸的吧。也许是学了太多的物理和数学,也许是数学物理学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也许是心理学的书让拉面发现了新的兴趣点,让拉面开始怀疑自己对物理的喜欢只是因为曾经很擅长,还是真的喜爱。
拉面开始思考,相对于对“物”的研究,自己是不是对“人”更感兴趣。
拉面看佛洛依德,看荣格,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勒庞的《乌合之众》。这本书的法语原名是《Psychologie des foules》,群体心理学,英文版的名字是《The Crowd: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众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如果直接翻译,也许这本书就不会那么流行了,拉面心里想。
这本心理学专著分析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等特征。这本书的结论和核心观点是:当一个有特点的人融入了群体之后,他的个性会被群体隐藏和模糊,他的思想会很容易被群体思想所影响,聚集在一起的群体通常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
拉面觉得乌合之众这个名字翻译得很有意思。细想,这本书要表达的意思和这个词的本义还是不太一样的,这本书表达的是众则乌合,而不是乌之合众。但是,一旦聚成群体,不论原本如何,就容易成为乌合之众,不是乌的个体也成为乌合之众的其一,因为合而变成乌。乌合之众,这么想也的确如此,翻译得很妙。
群体会表现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拉面琢磨看过的新闻、经历过的事情,似乎的确如此。就像这样,拉面常常在看心理学书的时候感叹其中的奥妙,常有“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从某种程度上,和物理很相似,不过一个是研究人,一个是研究物。
拉面考虑过是不是要转去学习心理学,但是当时C大并没有心理学的专业,这个念头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也许还是因为不够热爱吧,拉面安慰自己。但是作为一个爱好,心理学一直是拉面感兴趣的东西。
后来,在上研究生的时候,这个念头还偶尔冒出来过。拉面去旁听了心理学的一门课程,听下来得到的结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前沿是关于脑的科学,研究大脑如何控制行为、认知和情感。
这不是自己想要学习的,这一次,拉面很明确地知道。
从此,拉面安心读研。作为一个爱好,不一定要成为职业。也许任何看起来很有意思的东西,当成为工作的时候都会有不美好的一面吧。更何况,心理学也不是一个挣钱的职业。拉面在说服自己这方面,还是挺有办法的。
在大四的时候拉面选修过一门心理学的通选课程,讲课的是芹菜老师。这一天,课程的内容是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5年后的一天,早上,当你起床,你在一个什么样的房间里,在做什么,穿上什么样的衣服,准备去哪里。拉面努力去想象,她看到自己穿上了职业套装,穿上了皮鞋,背着公文包准备去上班。想象结束之后,拉面有些疑惑,所以其实自己内心深处是想要找份工作,做个职员吗?
拉面算不上是一个有明确目标和规划的人,主打一个随遇而安。所以,拉面想想,自己并没有认真去想过未来要过一种怎样的生活。为什么会想象5年后自己按部就班地去上班呢?拉面想起来最近和妈妈打电话,妈妈说谁谁家的孩子毕业去了什么什么公司,工资很高,前景很好。拉面当时并没有往心里去。所以是因为妈妈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未来的可能吗?如果继续学习天文呢?5年后,拉面应该还在读研究生,那就和现在的生活没有特别大的变化吧,拉面还没有了解过,并不知道具体会是如何。
最后,拉面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自己对不同职业的了解基本都是来自于电视。拉面看了很多电视剧,里面工作的人都是那么个形象,所以自己也就自然地想象出了大部分人工作的样子。所以,自己想毕业就去工作吗?
拉面并没有很期待。像想象中一样,穿上套装,出门上班,做什么呢?拉面也没有想法。没有明确想法,就保持原路,这是拉面的懒人原则。所以,继续天文,继续读研吧,拉面想,至少看起来自己还比较擅长。
天文班的其他同学各有各的想法。有的同学很早就发现并没有那么喜欢天文,做好规划学了双学位的,在找其他行业的工作。有的同学大学期间已经有各种实习经历,明白自己大概想要从事什么职业,正在投简历。也有几个同学在找天文相关的工作,有个同学找了航天相关的工作,有个同学找到了天文馆的科普工作。
有几位同学准备出国读研究生,早早就开始准备英语等各种考试,了解学校,写申请。还有几位同学,长期的计划也是出国读研究生,但是打算先在学校继续读个硕士,有了一定的科研经历和成果之后,再申请时有更大的概率能申请到更好的学校。
拉面在大三的时候也专门花过一段时间,学习申请出国读研究生需要的英语,还参加了考试。但是拉面并没有很想出国继续读研究生。身边不少同学,包括物理系等等的同学们都在忙着申请,大家都在说要出国读书。拉面仔细想想,并不知道到底为什么,是因为这是一种流行吗?
“叶子,你为什么要出国呢?”拉面问正在准备申请的叶子。
“我对观测感兴趣,国外的观测好。”叶子回答,“你看我们这目前最大的通用型光学望远镜才2米多,世界上先进的望远镜都10米级别的了,他们领先太多了。我想去观测最好的地方学习。”
拉面知道天文是以观测为基础的学科,也知道动物王国的观测设备和其他国家相比差距很大。现在,动物王国也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大望远镜,为此天文学界还曾有过长时间的争论,对于到底采用哪种设计而各执一词。很长一段时间里,拉面他们追踪关注其中的进展,围观过各种讨论。
“所以你准备学成之后回来好用咱们自己的大望远镜吗?”拉面接着问到。
“没有好的设备,就没法做出最新最前沿的发现。我想用最好的数据,我想做最好的科学。等我们的大望远镜建成了,我当然也会来用。”叶子总是很有规划和想法,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拉面琢磨,自己还没想好是做观测还是做偏理论的研究,对于观测没有那么向往。拉面又去问小熊猫。小熊猫打算先读个硕士,再看情况,最好能申请出国读博士。
“小熊猫,你说大家为什么都想出国呢?”
“国外水平高。”小熊猫思考着回答,“以后要是想找工作的话,有国外经历会更好找工作。”
“你不想去国外看看吗?”小熊猫问拉面。
“啊,出去旅游可以,待几个月体验体验也不错。读博士要好多年,我没有想过诶。”拉面说。
这时的拉面,还没有开始科研工作,对科研也完全不了解。大家都说国外水平高,国内有差距,拉面还没有切身的感受。而且拉面一直成绩不错,遇到的也都是好老师,上的是好的学校,没有体会过平台的不同可能带来的差距。而且,拉面觉得天文是一个开放的学科,论文都是公开的,望远镜的数据也是大家都可以用的。此时的拉面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在哪里学习不是学习。
大四时候的拉面,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但是知道自己不想干什么。
拉面不会因为大家都做一件事就也去做,她需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理由才有动力。拉面通常会根据兴趣进行选择,而不是实用或者有好的前景预期,即使是被告知另一条路在将来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这也许是天生的性格所致,拉面在若干年后回想时总结。无法做出自己心底里不接受的事情,活在当下,不给自己画饼,拉面就是这样的。但是拉面不会后悔,因为知道即使重来一遍,自己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此刻,拉面明确地知道,自己不想出国。
“我舍不得咱们动物王国的好吃的。”拉面肯定地说到。
拉面决定继续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星系宇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