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第 35 章 ...

  •   夜场的成功让主题乐园成了文化新地标,连周庄镇的居民生活都悄然改变。清晨的集市上,卖早点的王婶开始用折纸装饰蒸笼,豆浆碗上也印着《天工开物》里的简笔画;放学的孩子们不再扎堆游戏厅,而是举着"文化护照"在巷子里玩起"寻找古籍线索"的自创游戏。范阳看着这些变化,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正在如涟漪般扩散。

      这天,他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是山区一所小学的老师寄来的,信纸上画满稚嫩的涂鸦:歪歪扭扭的折纸火箭、用蜡笔涂成彩色的机关齿轮,还有一行拼音标注的字:"老师,我们也想学变魔术的纸!"这封信让范阳想起《计然篇》中"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的未雨绸缪,偏远地区的孩子同样需要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他立刻召集团队商议,决定启动"文化星火"计划——通过网络课程和公益支教,将主题乐园的体验项目带到教育资源匮乏的地区。苏晴负责联系学校,李明开发线上教学平台,姜老则带着徒弟们改良教具,把大型机关装置缩小成便于携带的木质模型。

      第一站是贵州山区的云溪小学。当范阳和志愿者们背着装满折纸材料和机关模型的行囊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的好奇光芒让他瞬间红了眼眶。"老师,这个木头鸟真的会飞吗?"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轻轻触碰着竹制的"鲁班鸟",当模型扑棱着翅膀滑翔时,教室里爆发出惊呼。

      然而,教学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山里的孩子从未接触过复杂的机关结构,连最简单的折纸步骤都要反复演示。范阳没有急躁,他想起古籍中"循序渐进"的教导,将机关原理拆解成一个个小游戏:用折纸青蛙教杠杆原理,用竹制水车演示水力传动。慢慢地,孩子们开始主动提问,甚至自发组成小组设计新的机关模型。

      就在支教顺利开展时,意外发生了。一场暴雨导致山体滑坡,阻断了通往学校的唯一道路,教学物资无法送达。看着孩子们失落的眼神,范阳没有退缩。他带着大家就地取材,用树枝、麻绳和树皮制作教具。当孩子们用自制的"树皮机关盒"成功藏起小纸条时,笑声穿透了雨幕。

      这个应急方案反而成了新的教学亮点。志愿者将过程拍摄下来上传到网络,引发广泛关注。许多网友留言:"原来不用高科技也能展现传统文化魅力",还有木工爱好者自发捐赠工具和材料。更令人惊喜的是,一些退休教师看到视频后,主动联系团队要求加入支教。

      随着"文化星火"计划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故事在不同角落发生。在西北戈壁的小镇,孩子们用沙漠中的胡杨木制作机关模型;在海边渔村,渔民的孩子将折纸技艺融入贝壳装饰。范阳特意收集这些案例,在主题乐园设立"星火长廊",展示各地孩子的创意作品。

      与此同时,乐园内部也在悄然升级。林西的设计团队受到支教见闻的启发,在园区新增"乡土智慧展区":还原各地特色民居的建筑结构,展示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姜老则和民间匠人合作,制作出会"说话"的农具——转动古老的石磨,内置的机关就会播放当地的民谣。

      这天,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乐园。是位坐着轮椅的老人,他曾是某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古籍推广。"我走遍大江南北,"老人抚摸着展区内的活字印刷模型,声音颤抖,"只有你们真正让这些文字活了过来。"他随即掏出厚厚的手稿,"这是我整理的适合孩子学习的古籍片段,希望能帮上忙。"

      范阳双手接过手稿,郑重地点头。夕阳西下时,他站在"星火长廊"前,看着墙上孩子们的作品。折纸火箭旁贴着一张字条,是云溪小学的孩子写的:"等我长大了,也要让更多人知道老祖宗的智慧!"他折出一只纸飞机,轻轻掷向天空。这只承载着无数期待的纸飞机,正向着远方飞去,带着传统文化的星火,点亮更多未知的角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