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7、第 77 章 ...
-
"经纬学堂"的庭院里,新栽种的睡莲在水缸中舒展叶片。范阳正在检查"潮汐布"的改良样本,突然被一阵喧闹声吸引到门口。只见一群游客簇拥着一位银发老者,老者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丝绸,声音微微颤抖:"听说这里能解开百年之谜,这是我家祖传的航海图,海水浸泡后字迹模糊,再也无法辨认了。"
众人围拢过来,展开残破的丝绸,只见上面隐约可见海岸线的轮廓,褪色的墨迹在海水侵蚀下化作斑驳的色块。姜老戴上老花镜仔细端详:"这纹路和针法,像是清代的福船航海图,可惜..."话未说完,范阳折出一张半透明的油纸覆在丝绸上:"《考工记》言'知者创物',或许我们能让布料自己'说话'。"
团队迅速行动。林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扫描丝绸,试图还原褪色字迹;李明则研究如何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加固布料纤维。陈守拙老人翻出《丝帛修复秘录》,提出用米浆与蚕丝蛋白混合的古法加固法。但在尝试过程中,新调配的修复液虽然稳定了布料,却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反光膜,反而遮挡了原有的图案。
"是不是太执着于复原,反而掩盖了历史的痕迹?"玛鲁的一句话点醒了众人。范阳望着水缸中随波摇曳的睡莲,忽然有了灵感。他带领团队采集蓝睡莲的汁液,这种天然色素既能与丝绸纤维结合,又能在特定角度下显现半透明效果。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将修复液调整为分层涂抹——底层加固,中层显现字迹,表层形成类似海水波光的漫反射效果。
当修复后的航海图在斜射阳光下缓缓展开时,奇迹出现了:原本模糊的航线逐渐清晰,褪色的文字在光影交错中若隐若现,仿佛重现了当年航海者在惊涛骇浪中绘制地图的场景。更令人称奇的是,团队在布料边缘发现了微小的针脚密码,通过与古籍对照,竟破译出一段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补给点的珍贵信息。
这个发现引起了考古学界的轰动,多家博物馆提出联合研究的请求。然而,在筹备巡回展览时,新的难题接踵而至。现代展柜的灯光会加速丝绸老化,而传统的避光保存又无法让观众看清细节。范阳没有急于给出方案,而是带着团队走访了江南各地的古宅,观察古人如何在自然光下保存书画。
最终,他们设计出一种"布纹沙漏"展陈系统。用特制的"潮汐布"制作成可调节透光率的帘幕,根据不同时段的阳光强度自动开合;展柜底部铺满细碎的贝壳,模拟海浪漫反射光线;丝绸航海图下方放置微型水循环装置,通过水雾的蒸发降温,延缓文物老化。当第一座展柜在博物馆落成,观众们惊叹于光影流转间,航海图宛如漂浮在历史的海洋中。
展览期间,一位航海历史爱好者带来了新的线索——他在东南亚海域发现的沉船残骸中,有一块与修复航海图材质相同的布料残片。范阳立刻组织跨国合作研究,将现代纺织科技与考古发现结合。孩子们也参与其中,用彩线在复制品上绣出推测的航线,稚嫩的针脚与古老的地图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夏夜,范阳坐在工坊的露台上,看着远处河面上的点点渔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