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1、小英 ...
-
2005年的6月,暑气初显。赵小英的初中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没有任何意外,她没有考上高中。
对这个结果,赵小英自己倒是平静。她清楚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课本上的字句像天书,尤其是数学,怎么也学不会。另外,她的好朋友杨敏同样也没考上,两人早已私下商量好:过一两个月,要么一起去广州投奔她二哥赵智民,要么就去苏州找杨敏的姐姐杨艳。
赵兴强和杨红翠对此也没多说什么。女儿读书不行,和赵智民一样出去打工挣钱,天经地义。
原本事情就该这样顺利落下帷幕,可是偏偏在中间出现了一些小插曲。
那天,是赵小英的堂哥赵庭冬的婚礼。赵庭冬的父亲赵兴礼是赵兴强的堂兄。在整个赵家大家族中,赵兴礼这一房算是混得不错的,儿子赵庭冬在街上摆猪肉摊,这些年挣了点钱,前年就在街上盖了新房;女儿赵庭春读了个大专,毕业后分配到了乡里的卫生院,端上了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婚礼那天,亲戚们如赵国亮那次一样,也是围坐一起聊天。赵小英安静地坐在角落里,目光却被一个人吸引了——那就是堂姐赵庭春。
赵庭春个子不高,也就和赵小英差不多,一米六左右。但今天,她脚踩一双红色高跟鞋,穿着一条亮眼的红色连衣裙,化了淡妆,乌黑的长发柔顺地披在肩上。整个人焕发着一种赵小英从未见过的光彩。
以前赵小英觉得她也和自己一样普普通通,此刻却像换了一个人,自信又从容。
“我记得小英今年初中毕业了吧?有什么打算了?”
聊天间隙,赵庭春发起了对她的询问。
这在以往,赵小英听着话题落在自己身上,就会本能地感到烦躁,但这一次,她却不讨厌。因为赵庭春的语气和眼神里没有姑婆那种刻薄和审视,只有真诚的关心。
没等赵小英开口,杨红翠就接过话,声音平淡得像在说别人家的事:“没考上高中。打算过阵子去广州找她二哥打工去。”言语间听不出对女儿前途的规划,仿佛只是安排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儿。
“伯娘,我这边有个情况。我有个同学的妹妹,也是今年没考上高中。她家里打算花点钱,送她去市里新办的一所中专学校读书。那个学校最近才办的,大量招生,所以现在招生门槛不高,花钱就能进,进去后还能自己选专业。”
听到去广州打工,赵庭春微微蹙了下眉,心里有些不忍,还是打算为这个年纪轻轻的妹妹筹谋下前程。她顿了顿,看着赵小英,语气认真了几分,“我觉着,小英年纪还小,一个女孩子出去打工太辛苦,也不是长久之计。不如也考虑去读个师范专业?只要在学校里肯用功,努努力,说不定将来也能分配个工作,回乡里当个老师呢?这不比打工强多了?”
赵庭春是真心实意为赵小英着想。赵家这两年条件好了些,赵国亮开店,赵智民打工,供个小女儿读几年书,应该是负担得起的。这好歹是条能看得见一点光的路。
“就她?她这个成绩能读师范,还能回来教书?”杨红翠一脸不可置信,旁边的人也跟着笑起来。
赵小英的脸瞬间涨得通红,像被人当众扇了一巴掌。虽然说的是事实,但亲戚们那赤裸裸的讥笑,让她本就脆弱的心上更是像扎了几针般难受。一股从未有过的倔强猛地冲上头顶,她凭什么就不能教书?她偏要去读!偏要当个老师给他们看看!
赵庭春见状,立刻给赵小英递了个鼓励的眼神:“伯娘,话不能这么说。现在成绩不好,不代表以后学不好。学校里的老师都是教一样的内容,那些知识,只要用心学,有什么难的?女孩子读个师范,将来有个稳定工作,多好!关键看小英自己愿不愿意努力。小英,你说呢?你是想去外面打工,还是想去市里读师范?”
听到赵庭春的鼓励,赵小英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我想去读师范!”
“你们听听!”赵庭春立刻笑着看向众人,“小英自己是有主意的!伯娘,这事儿你就回去跟我伯伯好好商量商量。因为小英这个成绩读这个学校是得花些钱,后面还有学费、生活费,加起来不是个小数。但我敢说,这钱花在读书上,绝对值得!要是你们决定了,我就去帮你们联系我那个同学,问问具体怎么报名。”
她的语气郑重其事,让刚才还嗤笑的杨红翠也收起了笑容,犹豫了一下。她虽然不懂什么师范学校什么专业,但“当老师”这三个字的分量她还是懂的。要是女儿真能捧上“铁饭碗”,那她脸上得多有光啊!这可是祖坟冒青烟的事!
这一天,成了赵小英有记忆以来,在亲戚聚会上最开心的一天。因为话题终于不再是“读书不行”、“早点嫁人”之类的陈词滥调,大家似乎都在认真考虑她“当老师”的可能性。
这份迟来的、带着点惊讶的认可,像甘霖一样浇灌在她干涸的心田上,让她第一次对未来生出了真实的憧憬。
吃完晚饭后,赵小英几乎是飞跑着去找好朋友杨敏。她迫不及待地把赵庭春的建议原原本本告诉了她,兴奋地说:“敏敏,我可能不去打工了!我要去市里读师范!”
杨敏本来对打工也无所谓,一听好朋友不去打工了,那她立刻也不想去了:“真的?那太好了!我也不想一个人去打工,我也跟我爸妈说,我也要去市里读师范,咱俩还在一起。”
两个女孩仿佛看到了崭新的、充满书卷气的未来,在市里的校园里一起学习、生活,不用分开。她们开心地畅想了一下午,连夏日的蝉鸣都变得悦耳起来。
玩累了,赵小英砰砰跳跳地回到家。刚走到堂屋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父母边洗脚边说话的声音,她放轻脚步,没有立刻进去,而是悄悄坐在门口那个矮矮的小板凳上,想到白天说去市里读师范那件事,她心里还美滋滋的。大哥当年也只是在县城读高中,自己这可是直接去市里。虽然她现在都还没去过县城,但“市里”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令人向往的光环。
“你觉得庭春说的这个建议咋样?我觉得还可以,让小英去读个师范,搞不好以后我们家也能出一个老师,有一个铁饭碗。”杨红翠问着赵兴强,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盼。
“钱了?你有问庭春,这个需要花多少钱吗?”赵兴强抽着老式烟,语气凝重。
虽然他是在问出这句话,但心里也明白这前前后后得花多少钱。找关系打点肯定要花钱,每年还有学费住宿费,然后每个月还有生活费。这加起来,可不是个小数目。
“具体多少庭春没说。她就说,只要咱家决定让小英去读,她就帮忙问清楚,庭春说无论多少钱都建议让小英去读,她说……这钱花得值。”杨红翠的底气泄了几分,语气也没有刚才那么有洪亮。
“值不值,那是……后话。”赵兴强停顿了一会儿,将烟管往椅子上磕了磕,“你知道今天亮娃跟我说啥了吗?”
他接下来的话,一字一句像块石头砸在赵小英心上,“秀梅怀上了,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他跟我商量,想把咱家这老瓦房推了,打算盖个两层的小平楼。他说他出一半的钱,让咱们也帮忙出一半。”
盖新房?!
听到赵兴强说打算建房子,杨红翠突然眼睛亮了起来。看着亲戚们要么搬到街上,要么盖上了自建房,她心里的羡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老瓦房,夏天下大雨,还得经常维修,住了几十年,谁不想住得敞亮点、舒服点?活了大半辈子,难道还要一直窝在这破瓦房里?
“是该盖了。”杨红翠立刻接话,语气带着热切,“我们现在的房子确实不好住,你又不是不晓得,亮娃儿和智民小时候挤一个屋。现在亮娃结了婚,又把智民赶到小英屋里,还好智民出去打工了。可这过年一回来,还是不方便。小英早就不乐意了,智民也不开心,上次过年宁愿跑去跟李波挤,也不愿跟小英一个屋睡。李波他妈还跟我说笑,干脆让智民改姓李算了,听得我心里很不舒服。”
她絮絮叨叨地诉说着老房子的种种不便,句句都是实情,也句句都戳在赵兴强的心坎上。
“我早就有这个打算了。”赵兴强深深吸了口烟,接着说道:“亮娃这次提出来,我也是赞成的,几兄弟间,就我们没有盖新房了。可是……”他话锋一转,声音沉了下去,“盖房子,可不是仨瓜俩枣的事,如果这钱要是拿去给小英读书,那这房子……就不太可能了。”
杨红翠听懂了赵兴强的意思。虽然自己真的很想盖自建房,但是想到今天,赵小英当着所有人说她要读书当老师,总归是于心不忍。
赵国亮要修房子,赵小英要读书。
两者选其一。
都是自己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杨红翠内心还是觉得愧对小英,试图在想想其他办法:“那小英读书怎么办?真的就不让她去读书了吗?庭春说了现在花钱了,那以后就是一辈子的工作,是铁饭碗啊!”
又是短暂的沉默。
“她脑子不灵光,不像亮娃。平时又不爱学习,我看就不是读书的料。庭春不也说了,在学校也得她自己肯努力才行。搞不好我们花了钱,她读不出来,或者读出来也找不着正经工作,到时候房子也盖不成,你让亮娃咋个办?亮娃已经成家了,我们总得帮他把家撑起来。小英还小,以后……以后总是要嫁出去的。”
最后几个字,他说得有些含糊,却像冰冷的钉子,钉在了门外赵小英的心上。
赵兴强说完了这番话,两人又陷入了沉默,时间比刚才要长久一些。
看着杨红翠很难受,赵兴强也很无奈,只好安慰着:“再说了……我们盖了新房子,以后小英就有自己独立的房间了,这也是为小英好。不是吗?“
“是的,……盖了新房……小英就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了,不用再跟人挤。智民回来也有地方住……这也是……为孩子们好。”
杨红翠没有看赵兴强,只是低着头盯着桶里已经逐渐冷却的泡脚水,自言自语。这话说出来,连她自己都觉得苍白无力。一个心安理得的借口,却掩盖不住心底那份亏欠。
屋内的泡脚水,彻底凉了。
屋外板凳上的人,心也彻底凉了。
门外的赵小英一字不差的听完了父母所有的对话。屋内的每一句话,都像冰锥一样扎进她的耳朵,扎进她的心里。从云端跌入谷底,不过短短几分钟。
赵小英没有进去大吵大闹,也没有去质问。如果是母亲反对,她或许还能闹一闹,争一争,这个事情或许还有希望。但,一旦是父亲拍板了,在这个家里,就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
此刻的赵小英,还不完全懂得什么叫“失落”,什么叫“偏心”。直到多年后,她自己成家立业,看到杨敏捧着师范毕业证,在教室里给孩子们上课的样子,她才真正明白,原来在父母心中,子女的排位是有先后的。原来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愿意倾尽所有去托举一个女儿的未来,哪怕那未来只需要他们付出盖半栋新房的钱。
后来的她才知道,杨敏家的情况其实更困难。
杨敏除了姐姐杨艳,下面还有个弟弟杨城,马上要上初一。她家直到五年后,等杨敏师范毕业当了老师,杨城也打工挣钱了,姐弟三才终于攒够钱,才把家里摇摇欲坠的瓦房换成了砖混的自建房。
那一夜,赵小英是哭着跑去找杨敏的。她抽噎着告诉好朋友,自己去不成市里读书了。杨敏一听,立刻说:“你不去,那我也不去了!咱俩还一起去打工,打工多好,还能赚钱!”她是真心觉得能跟好朋友一起,比读书有意思多了。当然她也是真心想要打工挣钱,家里的条件,她比任何人都清楚。
可是,事与愿违。一个想读书的不能去读,一个不想读书的去读了书。
真是命运弄人!
当然,这或许也不怪命运,这是人做出的选择,是两个女孩的父母亲手替她们做出的选择。
第二天,杨敏的父母提着精心准备的礼物,揣着红包去了赵庭春家。他们紧紧抓住了这根能改变女儿命运的稻草。
赵小英和杨敏,这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人生的轨迹,在2005年的这个夏天,悄然分岔,奔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