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7、【雍怡】二月二、龙抬头 ...

  •   出了雍正六年正月,二月初一,胤禛在乾清宫御门听政,各部各司恢复办公。紫禁城里各样花色宫灯尽数撤了,挪到雍和宫去,预备着第二天用。第二天是二月初二中和节,俗称“龙抬头”,至于雍和宫,本来是雍亲王府,三年时改建为行宫,胤禛便在此处赏宴赏戏。

      皇后妃嫔、皇子公主、在京的宗室王公大抵都在,宴开三十二桌,热闹非常。三层大戏楼后边儿人头攒动,有上妆的、有穿衣的、也有怕临场忘词偷偷背诵的,戏班众人忙得脚不沾地。

      夜幕低垂,宫灯高悬,舞龙舞狮子等杂耍演完,酒桌撤去换上果桌和饽饽桌,铜锣声响,好戏开台。先上一个老生,坐定唱道:“几年政绩远相闻,采得民谣报使君,雨后有人耕绿野,月明无犬吠黄昏。”

      胤禛与皇后、裕妃、熹妃等人坐在一处,齐妃称病没来。允祥在他右边邻桌最近的位置,身旁是诸位皇兄弟,因向允禄询问:“这是什么戏啊?”允禄尚未开口,胤禛却转头过来答:“今儿这戏是三哥向朕荐的,叫做《绣襦记》,说喜庆得很,最能逗人发笑。朕平常看戏看得少,也想试个新鲜,就听他了。”

      允祥赶紧起来到皇帝面前站好,躬身道:“臣弟没听过这戏,谢皇上告知。”允祉在对面坐着,听见这话笑道:“新排的戏,你当然不认识。”胤禛心道:“这会子人多,老十三不肯缺了礼数,我还是少跟他说话。”因而没再多说,只点点头叫他回座。允祥坐下也不接他三哥的话头,仍然往允禄这边凑。

      允禄低声问:“昆曲里头有一折《郑儋打子》,又有一折《亚仙刺目》,十三哥知道么?”允祥回:“知道。”允禄声音压得更低,贴耳笑道:“就是这个啦,他们编成全本而已。三哥故弄玄虚呢,其实没什么新鲜的。”

      众人嗑瓜子儿听戏,第一折老生唱完,又上一个旦角,身段扮相俱美,袅袅婷婷绕台一圈儿,开嗓唱道:“为偿旧债落风尘,千愁万恨上眉心。贞心不遂欢娱改,留待他年剖示人。”唱腔亦好。

      若在外头,这时节台下早已叫好声一片,赏钱扔上台来了,但御前必须肃静,无人敢乱喊乱叫,只零碎有点儿掌声。

      允祥和允礼两人一起离座,出来解手更衣,允祥道:“我今儿喝多了,到外头走两步吹吹风去,你先回吧,要是皇上问起我,你就替我告一会儿假。”允礼应声上楼,允祥带着自己身边两个太监往后头闲走。他的亲兵原本在外等候,见到自家主子出来,赶忙迎上去跟着。

      走过后廊,是雍和宫后院儿,远离人群安静得多。二月初夜晚寒冷,允祥酒气给冷风吹散,打了两个喷嚏。他随身太监叫做李成,是自幼跟主子的人,最为贴心,一直捧着端罩,这时赶忙伺候穿好。另一个是怡亲王府总管太监张瑞,往回廊的坐凳楣子上铺好软垫儿,请王爷休息。

      允祥刚才把宴上喝的酒都吐了,胃里空落落的难受,没心思听戏,坐下盘算怎生寻个由头早些回府,抬头欲问李成,却见李成正垫着脚儿,往西北角门处张望。亲兵队长哈丹□□站得略远,大声叫道:“喂,什么人?”

      角门处进来一队人,灯影下看得不甚清楚,只听领头的人道:“不干你们的事,自管喝酒去吧!”这声音允祥可太熟了,正是高无庸。李成和张瑞当然也辨认得出,都上前攀谈,高无庸随口应付两句就要走,然而允祥已经起身过来了。

      “哎呦,怡亲王在这儿呢,奴才失礼。”

      允祥伸手扶了高无庸一把,但随即他也“哎呦”一声,拨开高无庸往前又走两步,瞪大眼睛问道:“你……老十四?你来这里做什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