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镜中花 ...

  •   民国二十三年·惊蛰

      北平的早春寒意未消。雪化得慢,铜铃挂在海棠枝头,日日轻响。

      自那日重逢,静怡便住进了沈宅西院。那里旧日是沈家藏书的小园,梨树掩映、清风自来,静怡却日日伏案抄写病案,一本《兰台轨范》翻得卷了角。

      沈砚舟常在外,走得极早,回来时天已黑。但他每日必在院中停留,哪怕只是坐一刻,也未曾缺席。

      静怡初时觉得别扭,渐渐也习惯了。他不说话,她便也沉默,倒仿佛从前在学堂共读医书的日子,只是光阴兜了一大圈,终究又回到起点。

      “你抄的是谁的诊案?”一日午后,沈砚舟立在她身后,声音轻如落雪。

      “金镜流。”她不抬头,手下笔锋仍稳,“我想试着写出自己的注解。”

      “你不必讨好我。”他忽然道。

      静怡怔住,半晌后才轻轻一笑:“我不是为你。”

      他一愣。

      她收笔,望向窗外仍未吐绿的海棠:“我总不能一辈子只活在你是否回头里。”

      那一刻他想说什么,却终究没出口。只是走过去,为她添了一盏清油灯,灯影落在她眉间,柔和得叫人不敢多看。

      “你可知,西四那边疫病又起?”

      陈妈一边缝衣,一边嘟囔,“听说是赤痢,已经有两户人家出了白事。”

      静怡放下书,沉思片刻,道:“沈砚舟回来了么?”

      “还未。”

      “那我去。”

      陈妈一惊:“小姐,那地儿可不干净!”

      “我是医生。”她淡淡一笑,“若我不去,他们便没人去了。”

      她提上药箱,换了身旧布衣,自行走出沈宅。人群汹涌的巷尾,她裹着风,沉稳如初。

      沈砚舟回来时,天色已沉,院中铜铃不响,灯火未亮。陈妈将静怡出诊之事一五一十告知。

      他沉默片刻,转身而去。

      满地污水,柴门未掩。静怡跪在一名孩童床前,替他降温止泻,药汤一勺勺喂下。孩子母亲感激涕零,她却神色平静。

      忽而门外脚步急促。她起身,才见沈砚舟大步进门,一手提灯,一手握着干净水巾,眉眼紧锁。

      “你疯了。”

      他低声怒道。

      “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她擦拭着药碗,手未抖。

      “你若有个闪失——”

      “我不属于谁,沈砚舟。”她声音低,却字字清晰,“我做的是医者之事,你该懂。”

      他站在门口,久久未语。灯火映出她脸上的疲惫与倔强,却美得惊心。

      半晌,他才走到她身边,替她拂去肩上的尘。

      “我不是怪你。”他终于低声,“是怕。”

      她抬头与他对望,唇边浮起一点极浅的笑意。

      “你怕,我也怕。但有人比我们更怕死。”

      那一夜,他们一同守在病患屋中,窗外春雷乍响,海棠悄然抽芽。

      病疫控制住了。静怡回来那夜,独自洗净药箱,换下染血的白布。

      沈砚舟推门而入,将一盒木制小匣放在她桌上。

      “什么?”

      “自己看。”

      静怡打开,是那只早已哑了的铜铃。内壁锈迹被细细打磨,嵌入细银线,铃舌以海棠芯叶制成,微微一晃,竟响出清透之音。

      她轻轻握住铃身,指尖微颤。

      “我想了很久。”他道,“你不属于我,也不是我的附庸。但我希望——你能在我身边。”

      她看着他,眼神深远似古井,唇角却慢慢柔和下来。

      “砚舟。”

      “嗯?”

      “我们一人一铃,一人一念。不是归属,是共鸣。”

      那夜春雨入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