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论公司颓败的征兆与扭曲的权力欲 ...

  •   诸多经验表明,当一家公司开始热衷于狠抓绩效考核、推行繁复的日报周报、实施严苛的考勤制度、并大肆宣扬“吃苦”文化时,其颓败的征兆往往已清晰可见。这些举措,几乎成了公司走向下坡路的标配。某些中国式老板似乎沉迷于“驯化”员工,其管理思维仍深陷于封建时代的“主仆关系”窠臼。然而,泱泱大国数千年历史,底层民众的韧性中也蕴含着反抗的基因,起义抗争史不绝书。这片土壤孕育的,绝非甘于永久屈从的顺民。相较于某些文化断层的外域,是什么让这些老板产生了员工是其“奴隶”的错觉?

      仅仅凭借一纸劳动合同,便妄图全方位管控员工的生活,将加班加点视为常态,把员工牢牢束缚在公司的监控之下——这满足的,不过是某些人病态的掌控欲罢了。所谓的“降本增效”逻辑也难以自洽:老员工“薪资倒挂”的现象比比皆是,新招人员成本往往更高。所谓的“卸磨杀驴”,却偏要立起“降本增效”的牌坊。这层一戳即破的窗户纸,他们却偏爱挂在嘴边,连多找一个像样的借口都嫌麻烦,姿态傲慢得仿佛在宣告:“我就这么干了,你能怎样?知道了又如何?还不是得给我卷铺盖走人?” 有时不禁怀疑,这些所谓的“领导”也不过是凡夫俗子,小性子、小心思一点不少。对“空降兵”的滤镜大可不必太厚,是人就有脾气。若真能滴水不漏,那只能是城府极深,伪装太久,连自己都信了这副假面。至于日后如何,只能寄望于其能一直演下去,否则极易“人设崩塌”。

      人性的复杂,常在权力易手前后展现得淋漓尽致。宗馥莉的例子便是明证(三个私生子传闻披露前,其父精心维持的亲昵形象与“爱妻爱女”人设堪称体面典范),而父亲离世后旋即展开的“大清洗”,则揭示了另一面。权力到手前后的差异越大,人往往越易浮躁迷失;差异越小,则相对沉稳务实。这背后,无不是欲望的驱动——为谋取更大图谋而隐忍蛰伏,静待时机。人性,确乎值得深究。

      职场上,此类人物并不鲜见。公司里就有几位,在触及核心利益(如核心代码)前,待人接物如春风拂面,热心助人,关系融洽。一旦其顶头上司被排挤出局,他们取而代之,便立刻挥舞起“改革”的大刀。今天单说其中一位典型——产品经理A。此人乃公司扩招时高薪引进,之所以先提他,因其行事堪称“真小人”范本。

      案例一:媚上欺下的“变脸”艺术

      某项目进行中,一份关键配置表(参数表)出了问题。由于当时管理混乱,公司推行“全员皆兵”策略——要求每个人都要学习并使用此表,人员安排颇为随意。但有一位测试人员B被长期指定负责该项目,接触该表最多。A经理便在群内发难,指名道姓斥责B:“你配置的什么表?错误百出!” 言下之意指责其能力低下、效率堪忧,勒令其立刻重新配置。B测试员查看项目后,冷静回复:“这份配置表不是我做的,是某某某负责的。” 而这位“某某某”,正是产品经理A当时的顶头上司,公司股东之一。A经理在群里的语气瞬间“和煦如春”:“哦,那可能是某某某太忙看错项目了?B,资料都在群里,辛苦你帮忙更新一个版本吧。” 此情此景,收获了多少旁观者的内心白眼,自不必说。

      * “全员皆兵”的荒诞背景:此策略源于老板的“奇思妙想”。因前期裁员过猛,人手严重不足,老板便设想“一人多岗”,要求每个环节每个人都要掌握,随时能顶上。任务下达后,每完成一个功能或工具,就必须进行“群体培训”。于是乎,仅凭十来分钟的讲解,员工就要去接手他人做了数月的项目。代码往往缺乏注释,有时甚至只丢给你一个Excel文档,全靠员工“随机应变”。频繁的询问、难以避免的错误成为常态。但他人未必有空解答,由此产生巨大的时间差、沟通差和项目延误。效率低下到令人发指,此政策勉强推行月余便草草收场。

      案例二:冷血无情的“边缘化”手段

      员工C因祖母去世,临时请假三天。不巧,产品经理A此前已排了C在周六值班。A经理对此极为不满,连续拨打数个电话给C,强硬要求其按计划配合值班。C明确表示身处丧事之中,难以守在电脑前,并提出解决方案:找人代班,事后自己再补班。不知A经理是理解有误,还是根本不信有人会替C值班,竟恼羞成怒,在电话中恶狠狠地威胁:若C不值班,就将其调离核心业务,禁止接触核心代码,彻底边缘化他。边缘化的手段,在大公司体系里可谓花样繁多,信手拈来。C只得求助同事A帮忙代班。事后,C回请同事A等人吃饭,顺带提及A经理的口头威胁,提醒大家留意。事实是,C不久后果然被调离核心业务,只被安排处理边角料的Bug修复工作,新功能需求从此与其无缘。最终,C如A经理所愿,“被迫”离职——理由是被持续PUA,指责其工作质量差、响应慢。至于“理由”如何传到C耳中?自然是“上面的上面”有人递话,暗示其“识相点”主动走人,免遭更直接的羞辱。A经理甚至曾向老板献策:如何“无损”辞退员工?先打压,再派其干杂活苦力,使其技术停滞不前,自然“落后淘汰”。而年轻员工,谁又甘愿一辈子打杂?老板曾宣称自己“黑化”过,正因用此套路“无损”炒掉了两名员工。

      案例三:荒诞的“感同身受”与双标

      员工D,最初是测试岗,后因公司缺人转做对外支持,再转管理。某次,公司实在无人可用,便安排D跟随产品经理A出差三四次“观摩学习”,为日后独立出差做准备。就在首次独立出差时,问题爆发:D因不熟悉产品调试工具,测试屡屡失败,程序无法运行,却迟迟找不到原因。在室外且下雨的环境中折腾了数小时(不知她是否带了伞),D终于“怒”了。她将问题归咎于后端研发人员“不配合”,无法体会其“前线之苦”。于是,D联合产品经理A及另一位研发人员E,向上级“痛陈”:公司研发不懂前线艰辛,必须让他们都来“吃苦”,方能“感同身受”,促进合作!为此,领导们专门开会,要求所有后端研发人员轮流去“前线”(即客户现场实施)体验生活。然而,“前线”人员却无需体验开发的“苦”——因为他们大多不懂代码。这种“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双标操作,令人无语。更甚者,那位“狗腿”E还“贴心”建议:让研发人员单独去,体验更“深刻”!试问,派一个毫无客户现场经验、甚至未接受过任何相关培训的技术人员,去现场独立交接?效率何在?风险几何?为何不让“前线”人员多写写代码,“清理”下逻辑思维?魑魅魍魉,不过如此。

      * 关于“前线”的注脚:所谓的“前线人员”,多是高薪从大厂挖来的“精英”。他们在对待公司“土著”员工的态度上,与A经理们出奇地一致。这背后是否有更高层的默许或授意,就耐人寻味了。

      当A在群聊中误将矛头指向股东上司时,其瞬间的语气软化与责任转嫁,暴露出精准的权力雷达系统——对下凌厉如刀,对上柔若无骨。他深谙职场“驯化法则”:以公开羞辱实施服从性测试(如群内点名批判),用系统性边缘化清除异己(如剥夺B的核心业务权限)。其提议的“苦力淘汰法”更是将职场黑暗兵法制度化:通过精神凌迟(PUA)与价值阉割(边缘化)迫使目标自毁,既规避法律风险,又餍足权力快感。这张“真小人”面具实为封建主仆思维的赛博变体:员工被异化为可替换的“代码零件”,而他则化身老板意志的人形执行终端。

      C的愤怒本质是能力黑洞的引力转移:作为仓促转岗者,在培训缺位下强撑现场故障排除,本是管理失职的悲剧,却被她重构为“研发冷血”的道德剧。这种叙事诡计巧妙地将技术困境升维成伦理指控,而D的谄媚附和(“让后端集体体验苦难”)则是经典的血祭同类术——通过献祭程序员尊严向权力纳投名状。二人共推的“共苦运动”,实为一场痛苦奇观秀:迫使技术精英在陌生领域狼狈出丑,既无法弥合协作鸿沟(前线仍不碰代码),更固化“技术债原罪”的集体潜意识。其逻辑如同强迫外科医生体验屠宰场以“理解生命珍贵”,却暴虐地抹杀了专业分工的文明基石。

      “高薪前线团”对土著员工的系统性轻蔑,折射出资源殖民者的精神血统:他们用薪资金线编织阶级隔离网,将本土员工预设为低人权劳动力。这种分化实为管理层精心培育的毒株——当老板将“降本增效”偷换为“制度性卸磨杀驴”,当A类打手收获“清洗红利”,结构性暴力便完成代际传承。狗腿D的表演恰似殖民体系的神经末梢:通过践踏同伴的脊梁,兑换跻身特权圣殿的青铜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