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第 26 章 ...

  •   拐杖下的生计与掌心的希望
      律所刚开门,何欢就看见门口蹲着个身影——
      深蓝色工装裤沾着水泥印,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上有块旧疤,手里攥着个皱巴巴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张纸。
      听见开门声,那人猛地站起来,拐杖“笃”地戳在地上,动作里带着局促的小心。
      “是……是吴葭律师吗?”
      男人声音沙哑,眼神飘着不敢直视,
      “我叫周建设,工地上摔了腿,老板不给赔偿,听说你们能帮人……”
      何欢赶紧扶他到接待区坐下,倒了杯热水递过去:
      “吴律师在里面整理案卷,我是她的实习生何欢,您先跟我说说是怎么回事。”
      周建设捧着杯子,指尖的老茧蹭过杯壁,慢慢打开塑料袋——
      里面是张模糊的医院诊断书(“右股骨骨折,需卧床休养三月”)、一张工牌(没写公司名,只有“周师傅”三个字),还有几张工友凑钱拍的现场照片。
      “我在城东的回迁房工地绑钢筋,上个月爬脚手架时,踏板断了,直接摔下来。
      老板说我没签合同,不算他们的人,只给了五百块,说再闹就把我赶出去。”
      他抹了把脸,声音低了下去:“我老婆有风湿,干不了重活,孩子在上初中,这腿一断,家里就断了收入……”
      何欢看着诊断书上的日期,想起之前帮刘阿姨整理账本时,那些藏在数字背后的生计压力,心里揪了一下。
      她刚要追问细节,吴葭走了出来,手里拿着刚打印好的工伤维权流程表:“周师傅,您先别急,没签合同也能认定劳动关系,我们帮您走工伤仲裁。”
      “真……真能行吗?”
      周建设眼睛亮了亮,又很快暗下去,“我找过别的律师,说要花不少钱,还不一定赢……”
      “您放心,我们有公益法律援助的名额,不用您花律师费。”
      吴葭把流程表递给他,
      “接下来需要您配合找两样东西:一是工友的书面证言,二是您在工地干活的记录,比如记工表、工资转账记录。”
      周建设攥紧流程表,指节都泛了白:“我这就去找工友!他们肯定愿意帮我作证!”
      接下来的一周,何欢跟着周建设跑了三趟工地。
      第一次去时,工头堵在门口,叉着腰骂:“哪来的黄毛丫头,敢管我们的事?再闹我叫保安了!”
      何欢没退,拿出手机打开录音:“根据《工伤保险条例》,没签劳动合同但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照样能认定工伤。
      您要是阻挠取证,我们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工头愣了愣,没再拦着,但工友们都怕丢工作,没人敢开口。
      周建设蹲在工地门口,看着里面忙碌的身影,眼圈红了:“都怪我没用,连个证人都找不来……”
      何欢拍了拍他的肩膀,想起吴葭说的“民生案要找‘隐性证据’”,突然问:“您平时在工地吃饭,是自己带饭还是在食堂?有没有食堂的饭票?”
      “有!”周建设眼睛一亮,从口袋里掏出几张皱巴巴的饭票,“每天十块钱,食堂给盖章!”
      接下来几天,何欢带着饭票去了工地所属的建筑公司,又跑了劳动监察部门,调出了工地的考勤系统记录(周建设的名字在“临时用工登记”里),还找到了食堂的消费记录。
      吴葭则帮周建设提交了工伤认定申请,附上这些“隐性证据”——没签合同的缺口,被一点点补上了。
      仲裁开庭那天,周建设拄着拐杖坐在申请人席上,看着对面老板拿出“临时工免责协议”(后来被认定为无效),手都在抖。
      何欢坐在他旁边,悄悄递了张纸条:“别怕,我们的证据够。”
      最终仲裁委支持了周建设的诉求,判决建筑公司支付医疗费、误工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总共八万六千块。
      拿到判决书那天,周建设在律所门口哭了,反复说着“谢谢”,拐杖戳在地上的声音,都带着松快的调子。
      可没高兴多久,何欢就发现了新问题。她周末去周建设家回访,刚走到单元楼下,就看见他拄着拐杖,在路边盯着过往的货车——
      后来才知道,赔偿款要先还之前借的医药费,剩下的只够维持两个月家用,他腿没好不能干重活,竟想靠“碰瓷货车”赚快钱。
      “周师傅,您这是拿命开玩笑啊!”何欢急得声音都变了,
      “您要是再出事,嫂子和孩子怎么办?”
      周建设蹲在地上,头埋在膝盖里:
      “我也没办法啊,腿好不了,工地上不要我,除了这个,我还能干嘛?”
      何欢看着他鬓角的白头发,突然想起水灾时认识的社区主任李姐——
      之前帮灾区群众对接过手工活培训,编竹篮、做手工皂,坐着就能干,还能带回家做。她立刻掏出手机打给李姐,语速飞快:
      “李姐,我有个朋友腿受伤了,干不了重活,您那边还有手工活培训的名额吗?”
      电话那头的李姐很爽快:“刚好下周有个竹编培训班,包材料还包回收,让他过来就行,我给他留个位置。”
      挂了电话,何欢拉着周建设站起来:“周师傅,有办法了!社区有手工活培训,坐着就能做,做完还能回收赚钱,您去试试?”
      周建设愣了愣,不敢相信:“真……真有这样的活?我没学过,怕做不好……”
      “我陪您去学!”何欢笑着说,“而且我男朋友林舟是做建筑设计的,他能帮您看看怎么把竹编做得好看点,说不定还能卖个好价钱。”
      培训班开课那天,何欢陪着周建设去了社区服务中心。
      教室里摆着十几张桌子,桌上放着竹篾和样品,李姐正手把手教一位阿姨编竹篮。看到周建设,李姐热情地迎上来:
      “是周师傅吧?来,我教您编个简单的果盘,不难。”
      周建设坐在椅子上,笨拙地拿起竹篾,手指被划了道小口子,却没吭声,跟着李姐的动作慢慢编。
      何欢在旁边帮他整理竹篾,林舟则拿着纸笔,画了几个带花纹的果盘样式:“周师傅,您试试在边缘编个小波浪,这样看起来更精致,回收价能高些。”
      一个月后,何欢再去看周建设时,他正坐在自家阳台上编竹篮,腿上盖着薄毯,旁边摆着十几个做好的果盘,颜色鲜亮,纹路整齐。
      “何姑娘,你看!”周建设拿起一个果盘,脸上是久违的笑,“社区上周回收了我二十个,赚了八百多块!我还跟李姐说,等我腿好点,想带其他工友一起学。”
      阳台的窗台上,放着个小小的竹编兔子,是周建设给女儿编的,耳朵上还系着红绳。
      “丫头说,这是她见过最好看的兔子,要带去学校给同学看。”周建设说起女儿,眼里满是温柔。
      何欢看着阳光下的竹篮,又看了看周建设舒展的眉头,突然想起吴葭说过的话——“法律能帮人讨回公道,却不能直接帮人活下去,这部分空缺,我们或许能补一点”。
      原来补的这一点,不是什么大本事,只是在赢了官司之后,多问一句“您接下来怎么办”,多找一条能走的路。
      回去的路上,何欢给吴葭发了张照片——周建设拿着竹编兔子,笑得眼睛都眯了。很快收到回复:
      “这才是我们做民生案的意义——不仅要帮他站起来,还要帮他找到能稳稳走下去的路。”
      何欢把手机揣进兜里,抬头看向天空,阳光正好,风里带着竹篾的清香。
      她知道,这个案子的“胜诉”,不是那张判决书,而是周建设手里的竹篾,是他女儿手里的兔子,是那些能让一家人安稳生活的、实实在在的希望。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