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7、我钱够吗? ...

  •   “买!我钱够吗?”
      言蹊的利落让系统有些惊讶,明明他之前还瞻前顾后。
      系统的沉默让言蹊以为是钱不够,他有些后悔之前顾虑太多,以至于心有余而力不足。
      “够的,你确定要买?”
      听见够,言蹊双眼一亮:“买!”
      将宽大的两张纸叠好,言蹊才放下心,精神一放松,方惊觉腹内空空。
      饭毕,言蹊去敲了敲隔壁两个孩子的房门,将系统分好的心法和功法递给两个孩子。
      看着两个孩子亮晶晶的眼神,言蹊心虚地摸了摸鼻子,突然感觉这样好不负责啊。
      “先在客栈住两天,明日我托龚书吏赁个院子。”
      “多谢师父/多谢师父。”
      受不了幼崽崇敬的眼神,言蹊和二人说了一声要去县衙就赶紧逃出了房间。
      午后的街道更加炽热,路上行人寥寥无几焉头巴脑,各家铺子里的伙计也神情恹恹。
      到达县衙的时候言蹊衣衫尽湿神情恍惚,陈宝生急忙扶着他去了后衙。
      “怎么这个点来了?快喝水!”古道宜被言蹊的状态惊到,赶紧倒了茶水喂给他。
      三杯水进肚,言蹊总算缓过来了。
      古道宜责备道:“到底是何事这么急?”
      言蹊缓了一口气试探道:“兄长可感受到了今夏热的不同寻常?”
      古道宜眉头微动:“今夏确实酷热难耐。”
      言蹊懒得试探来试探去,直言道:“兄长应该已经想到了,今年要有大旱了。”
      “大旱?”古道宜心头一跳,“言弟如何知道的?”
      “前有雨水稀少,后有蝗虫卵聚,且我店铺伙计和收养的孩子们都说今年较往年更热。”
      听到言蹊的推论,还有昨日刘正峰报备的河水干涸之事,古道宜不禁叹息出声。
      “昨日刘捕头来报,部分溪流小河已经出现干涸迹象了。”
      “什么!”言蹊没想到事情这么严重了,“兄长可有解决办法?”
      “今日一早我已递了折子说明大旱之事,也给府城去了文书,只是…”古道宜顿了一下才接着说道:“只怕未必来得及。”
      “应该来得及吧?”
      言蹊有些不解,毕竟现在大旱还不明显,这也来不及?
      似是看出他的疑惑,古道宜嘴角扬起一抹嘲讽的笑:“正因为不明显,才来不及。”
      言蹊愣了一下,不明显才来不及?
      看着古道宜复杂的眼神,言蹊有些明白了,上达未必得天听,得听未必能速办。一是效率,二是交通,三是资源。
      言蹊咬了咬下唇,还是将袖口中的图纸抽了出来递给古道宜。
      “兄长看此物是否能缓解此次大旱?”
      “这是?”古道宜伸手接过。
      不过粗略看了几眼,古道宜就明白此物乃是利国利民的好物。
      “或许可行。此图你从何处得来的?”
      言蹊只说有用就好。
      看言蹊避而不答图纸来源,古道宜心下了然定是他自己的。既然他不肯说,那就不追问了,当务之急还是先遣匠人将这两种水车建造试用,若是真能缓解大旱,他自会将此功劳禀明圣上。
      看古道宜准备忙了,言蹊趁机提出告辞,太热了他需要冷饮风扇救命。
      “这会正热,你歇息会儿再回吧。”古道宜挽留道。
      “不打扰兄长了,我回去看看那两个孩子”。
      言蹊刚起身又想起来要赁院子的事,转头又问龚书吏在不在。
      “你找龚书吏做甚?对了,你什么时候收养了两个孩子?”古道宜追问道。
      “今天刚收养的,”言蹊略有些兴奋道:“不是两个,是四个,所以我才要赁个院子,不然总住客栈也不好。”
      古道宜皱眉不解道:“你收养这么多孩子做甚?”
      言蹊得意一笑:“秘密。”
      “你家里人知道吗?”
      “啊?”言蹊眨了眨眼,坏了,忘了这事了。
      看着心虚的言蹊,古道宜就知道他没讲。
      “你给他们改姓言了吗?”
      言蹊摇摇头:“没有,他们自己的姓挺好的。”
      “那还好,记住轻易不可给他们改姓言。”古道宜叮嘱道。
      “多谢兄长提醒,我晓得了。”
      看他明白其中的含义了,古道宜才挥挥手放他离去:“龚书吏那里我会去说,你回去时注意点。”
      言蹊道了谢就匆匆离开了,忙着赶回去消暑。
      待到言蹊离开,古道宜吩咐人将王典史与众书吏请来。
      不过片刻人便到了,古道宜将图纸递给王典史,让他们依次查看。
      “今岁雨水稀少河流干涸恐有大旱,本官偶得图纸两张,细看之后似能解灌溉之困,不知诸位可有何看法?”
      众人议论纷纷,众书吏大多都是本县人,对于今夏的异常他们更是敏锐。
      “大人,”王典史上前一步行礼道:“属下觉得高筒水车更适宜山阳县。”
      剩余几位书吏对视了一眼,也纷纷表示高筒水车更合适。山阳县山地较多,农田分散坡度较大,高筒水车更能解决灌溉问题。
      “只是,此物更加复杂,不知能否来得及。”王典史担忧道。
      看着厅中众人忧虑不已,古道宜心中宽慰。
      “来得及是现下百姓之福,来不及那更要建造,因为那是未来百姓之福。”
      众人听后纷纷赞同,又接着对于筒车的建造和首要放置的地点开始讨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这是第一本书,写的这本书的主角时脑海里出现的就是普通人的一生,所以主角虽然有金手指,但并不滥用,因为普通人总是顾虑很多,遵守规则,所以主角也是从一个谨小慎微的普通人一步步成长为心怀天下的侠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