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沧州夜雨 ...
-
每每到春天,沧州的雨总带着股化不开的湿冷。沈砚之的官船泊在运河码头,船篷被夜雨敲得噼啪作响,舱内烛火摇曳,将案上那卷供词的墨迹映得忽明忽暗。
李默捧着刚从裕丰盐行打探来的消息,快步走进船舱,袖口还沾着些雨珠:“大人,那裕丰盐行果然有问题。表面上是做食盐买卖,暗地里却在后院挖了地窖,日夜都有私兵把守,连寻常伙计都不准靠近。”
沈砚之指尖捏着供词边缘,目光落在“江南盐商”四个字上,声音沉得像舱外的河水:“地窖里藏的,恐怕不只是私盐。周福供出他们私贩食盐牟取暴利,用来购置兵器,这地窖说不定就是他们囤积兵器的另一个据点。”
“那我们要不要现在就带人去抄了盐行?”李默眼中闪过一丝急切,他跟着沈砚之查案数月,早就看不惯这些蛀虫的行径。
沈砚之却摇了摇头,抬手将供词卷好,放在怀表旁——那怀表的齿轮还在轻轻转动,像是在提醒他时间紧迫,却又容不得半分急躁:“不行。裕丰盐行是三皇子与盐商勾结的关键据点,里面必定有重兵把守,我们现在贸然动手,不仅可能拿不到证据,还会打草惊蛇,让他们提前转移兵器。”
他走到船窗边,撩开帘子看向码头方向。雨幕中,裕丰盐行的灯笼亮着昏黄的光,隐约能看到门口来回踱步的私兵,腰间都配着与堤坝下同款的长刀。“我们得等。等陆惊远的援兵到了,再里应外合,一举拿下盐行。”
李默有些不解:“可陆丞相远在边境,援兵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到,这半个月里,他们要是把兵器转移了怎么办?”
“不会。”沈砚之收回目光,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弧度,“周福招供后,我们故意放慢了审讯节奏,还让暗卫在沧州城里散布‘沈大人因查不到证据,正准备回京复命’的消息,他们现在肯定以为我们已经放弃,不会轻易转移兵器。”
他顿了顿,从袖中取出一张折叠的纸条,上面是陆惊远从边境送来的密信,字迹潦草却有力:“况且,陆惊远已经派了暗线提前潜入沧州,就藏在裕丰盐行附近的客栈里,一旦有动静,会立刻传信给我们。”
李默接过纸条看了一眼,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又问:“那我们现在该做些什么?总不能一直待在船上等吧?”
“当然不能。”沈砚之走到案前,拿起笔,在一张纸上写下几行字,“你拿着这封信,去沧州府衙,找那个‘突发恶疾’的知府。告诉他,若他肯配合我们查案,之前的事可以既往不咎;若是不肯,周福的供词里,可有不少关于他收受公主府贿赂的证据。”
李默接过信,有些担心:“大人,那知府被公主府收买,万一他把信交给公主府的人怎么办?”
“他不会。”沈砚之语气笃定,“知府虽是趋炎附势之辈,却也惜命。周福已经落网,长公主自身难保,他现在最想做的,是找条退路。我们给他这个退路,他没有理由不抓住。”
李默点点头,揣好信,披上蓑衣,快步走进雨幕。舱内又恢复了安静,只剩下烛火跳动的声音和怀表齿轮转动的轻响。沈砚之走到案前,拿起怀表,轻轻打开表盖——表盘上的指针指向亥时,月光透过船窗的缝隙照进来,落在表盘上,与怀表内侧刻着的“砚”字重叠。
这怀表是陆惊远在现世时送给他的,说是“君子报仇,需知时、知势”,那时他们还在为副本任务针锋相对,却又在一次次合作中,生出了旁人不懂的默契。如今身处靖安王朝,这怀表倒成了两人之间唯一的念想。
他指尖摩挲着表盘上的刻度,忽然想起陆惊远在边境送来的那封信,末尾那句“边境若定,内患易除”,字迹带着几分刚硬,却又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沈砚之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随即又恢复了冷硬的神色——在这刀光剑影的朝堂上,任何柔软的情绪,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
就在这时,舱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沈大人,暗线传来消息,裕丰盐行今晚有动静,好像要往城外运东西。”
沈砚之立刻收起怀表,走到舱门口,只见一个身着夜行衣的男子站在雨幕中,脸上蒙着黑布,只露出一双警惕的眼睛。“是什么动静?运的是什么东西?”
“具体不清楚。”夜行衣男子压低声音,“暗线看到盐行后院的地窖门打开了,几个私兵抬着木箱往马车上搬,好像还听到他们说‘要赶在天亮前送到西郊庄园’。”
沈砚之心中一凛——西郊庄园,正是周福供出的,三皇子囤积兵器的另一个据点。看来他们还是察觉到了不对劲,想要提前转移兵器。“你立刻回去告诉暗线,继续盯着盐行的动向,一旦马车出发,就跟上他们,记下庄园的具体位置,不要打草惊蛇。”
夜行衣男子躬身应下,转身消失在雨幕中。沈砚之回到舱内,眉头紧锁——援兵还没到,若是让他们把兵器转移到庄园,后续追查只会更难。他必须想办法拖延时间,至少要等到陆惊远的援兵赶来。
他走到案前,重新拿起笔,快速写下一封密信,内容是让李默尽快说服知府,调动沧州府的衙役,以“巡查治安”为由,在城外设卡检查,拖延盐行马车的行程。写完后,他将密信折好,塞进一个竹筒里,递给门外的亲兵:“立刻把这封信交给李御史,让他务必在子时前办妥。”
亲兵接过竹筒,冒雨离去。沈砚之站在案前,看着烛火渐渐燃短,心中有些焦躁。他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较量,若是稍有不慎,之前的努力就会功亏一篑。
就在这时,舱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李默浑身湿透地跑了进来,脸上带着几分兴奋:“大人,知府同意配合我们了!他已经下令,让沧州府的衙役在城外的各个路口设卡,说是‘严查走私货物’,一定能拖延住盐行的马车!”
沈砚之松了口气,点了点头:“做得好。你现在立刻去城外的北路口,亲自盯着衙役设卡,若是遇到盐行的马车,不要硬拦,只需要借口检查,拖延半个时辰即可。”
李默领命,转身又冲进雨幕。舱内只剩下沈砚之一人,他走到船窗边,望着城外的方向,雨水打在窗棂上,模糊了视线。他知道,这只是拖延之计,真正的对决,还在后面。
夜半时分,暗线再次传来消息,盐行的马车已经出发,共有五辆,每辆马车上都装着十几个木箱,由十几个私兵护送,正朝着西郊庄园的方向驶去。负责跟踪的暗线已经跟上,随时会传来回音。
沈砚之坐在案前,拿起怀表,轻轻晃动了一下——怀表的齿轮发出轻微的响声,像是在为他加油打气。他想起陆惊远在边境的城楼上,望着关外草原的样子,想起他递给自己纸条时,指尖不经意的触碰,心中忽然生出一股莫名的勇气。
他知道,无论这场对决有多艰难,他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陆惊远在边境牵制着匈奴,在朝堂上为他扫清障碍,而他,也必须在沧州,守住这关键的一关。
天快亮时,跟踪的暗线终于传回消息,盐行的马车在北路口被衙役拦下检查,拖延了近一个时辰,等他们赶到西郊庄园时,天已经蒙蒙亮了。暗线已经摸清了庄园的位置,周围有近百名私兵把守,庄园内还藏着不少兵器和粮草。
沈砚之看着暗线画的庄园地形图,心中有了计较。他立刻写下一封密信,详细说明了沧州的情况,包括裕丰盐行的地窖、西郊庄园的位置以及私兵的数量,让亲兵快马送往边境,交给陆惊远。
亲兵出发后,沈砚之走到舱外,雨已经停了,东方泛起一抹鱼肚白。运河上的雾气渐渐散去,远处的沧州城轮廓清晰起来。他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带着雨后的清新,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硝烟味。
他知道,平静只是暂时的。用不了多久,陆惊远的援兵就会赶到,到那时,他将与陆惊远联手,彻底揭开三皇子与长公主的阴谋,将这些蛀虫从靖安王朝的根基中,一根根拔出来。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越来越近。沈砚之抬头望去,只见一队身着玄色劲装的骑兵,正朝着码头的方向疾驰而来,为首的那人身披黑色披风,腰间悬着柄松纹刀,正是他等了许久的陆惊远。
陆惊远勒住马绳,翻身下马,快步走到沈砚之面前。他身上还带着边境的寒气,披风上沾着些雪粒子,却丝毫没有影响他挺拔的身姿。“沈大人,沧州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
沈砚之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暖意:“陆丞相来得正好。裕丰盐行和西郊庄园的情况,我已经摸清了,就等你的援兵来了。”
陆惊远嘴角勾起一抹浅笑,抬手拂去沈砚之肩上的一片落叶,指尖不经意地触碰到他的衣领:“那我们就好好算算,这笔账,该怎么跟三皇子和长公主算。”
两人目光交汇,眼底都没有了朝堂上的对立,只剩下对局势的冷静判断,和一丝旁人不懂的默契。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运河上,波光粼粼,像是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对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