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针锋 ...
-
第一章:针锋
1
金风玉露,云海苍苍,百年梧桐树,叶叶诉秋声
沈桐书踩着单车,扬起一阵风。
今天是9月1日,高中开学第一天。
她走进新教室,目光扫过满室陌生的面孔,最后定格在靠窗的座位——
一个女生正伏案疾书,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极了秋蚕食桑。
“不愧是重高啊。”她喃喃道,坐下位后,不甘示弱地翻到苏轼《赤壁赋》的页边,那里有她用朱笔写的驳论:
“客之‘哀吾生之须臾’,实乃庄子‘蟪蛄不知春秋’的变调……”
正思索间,身旁的女生忽然合上笔记本,封皮上赫然一行瘦金体:
《诗品笺证》。
以及她的名字,江梧影。
沈桐书偷瞥一眼,发现对方在校注,页脚密密麻麻的批注中,有一句被星标圈出: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而那人写的是:“虚静不如交锋。”
她心头一跳,下意识用钢笔在《赤壁赋》的空白处写: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笔锋故意拖长,墨迹洇透了纸背。
身旁的女生注意到了沈桐书的小动作,视线投来,眸光微闪,忽然轻笑一声,推来一张便笺纸:
“苏子‘逝者’句,典出《论语》‘子在川上’,你却漏了孔颖达疏——‘昼夜更替,非水之往,乃道之恒’。”
字迹瘦劲如刀裁,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证毕符号。
沈桐书耳根发烫,却见对方又添一行:
“沈约《桐赋》云‘枝临风而韵响’,你叫桐书,可会解此典?”
看来江梧影已经看到她的名字了
她提笔反击:“江淹《别赋》有‘秋月如珪’,你名梧影,敢问‘影’是李煜‘寂寞梧桐’的影,还是张耒‘梧桐真不甘衰谢’的影?”
两人目光第一次真正相接。
窗外梧桐叶落,像一场无声的辩经。
2
幸好上课了,不然沈桐书会和她一直辩下去
先听班主任带来的半鸡汤半威胁的班会,然后是数学
沈桐书对数学其实不是很感兴趣
规规矩矩的上完课,她终于等来了文科
语文老师是个和蔼的老太太,但是教学似乎并不和蔼
毕竟刚开学就要解读《二十四诗品》
沈桐书忽然没那么盼望语文了:“这个我还没学啊。”她轻声呢喃
更焦灼的是,还要分组解读
老师快速的就分好了组别,沈桐书这一列主“纤秾”,而先前与她作对的江梧影那一列--正好抽中了主“沉着”
是她的对立面
“看来我们之间必有一辩呢,沈同学。”江梧影尾音轻挑,勾唇上扬。其实她的声音很好听,像晃动的薄荷冰,清冷干净的落进汽水里
...但是说的话让沈桐书很想打人
“行啊,江同学,你可别拖你们组后腿。”不甘示弱,沈桐书立即应下,只是话说出口后她便后悔了。
她根本就没有学过,除了略微看过一眼,再无后续
看着江梧影轻笑的眉眼,她觉得自己被坑了。
3
战已应下,多说无益,她迅速翻开“纤秾”篇,逐字逐句,细细品味。等到老师叫号,她差不多了解大概
江梧影还在身旁戏谑的看着她,“6小组有同学可以上吗?”老师的声音近在咫尺,沈桐书硬着头皮,走上讲台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沈桐书念出「纤秾」篇首句,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秾丽如齐梁宫体」的评注。她刻意不看江梧影,却听见后排传来“嗤”的一声轻笑。
“绿林野室,落日气清。” 江梧影站起来念「沉着」篇,指甲在「荒荒岫云」四字下划了道痕。“此品当以汉魏骨力为基——”她突然转向沈桐书,“而非某些人推崇的六朝浮艳。”
“她这是在和我作对!”沈桐书内心尖叫,但面不改色。教室里霎时静了。沈桐书攥紧书页角,纸页哗啦掀起一小阵风:
“《春赋》‘钗朵多而讶重’,正是纤秾之美的具象化。”她直视江梧影,“况且《文心雕龙》明言‘情采芬芳’,沉先生莫非连刘勰也要驳?”
江梧影忽然笑了。她摘下眼镜,用校服下摆慢条斯理地擦镜片——这是她准备杀人诛心的前兆。
“2019年《中学生文史》第4期,署名‘桐下客’的《宫体诗辩诬》。” 她报出一串书目代码般的数字,“作者说‘徐陵编《玉台》实为存诗,非倡艳情’,怎么三年后就改立论了?”
沈桐书的耳垂腾地烧起来。那篇初中投稿她从未对人提起,江梧影却连刊载页码都记得。
粉笔“啪”地断在讲台上。老师忙打圆场:“两位要不要合作解读……”
“不要。”她们异口同声。
江梧影摸出钢笔,在自己课本的「沉着」篇旁狂草数行:「所谓沉着,是暴风雨前的低气压——譬如某人现在耳尖的红。」
沈桐书瞥见,立刻在「纤秾」篇页边报复性批注:「纤秾之病在腻,沉着之病在僵——僵者如槁木,岂知春华?」
风突然撞开窗户,将两人的书页「哗啦啦」翻到同一页——司空图原句「如有佳语,大河前横」被阳光投在教室地面,像一句神谕般的横批。
其实文学观殊途同归
她们都懂这点
4
下课铃声打响,沈桐书匆匆回到座位上,她的耳朵似乎要被烧透了--江梧影怎么知道她的稿子的...
她把《二十四诗品》塞进课桌,拿出一个小包,里面是她至今的证件
封底的借书卡簌簌飘落——上面除了自己的名字,竟还有一行陌生的瘦金体:
「2018.9.3 江梧影借阅」
原来这本书三年前就被她摸过。
她望向江梧影,少女高挑站立于阴影处,倚着黑板,静静看着她
光线转移,太阳掠过到少女的发丝,她略微垂眼,眸光细碎
窗外保洁阿姨正在用扫帚扫落叶,沙--沙--
她们谁都没动
5
等到后些日子,新高一已经熟悉学校后,校文学社便发起征刊,征文的海报贴在布告栏,红底黑字如诏书:
“论科技与人文”
江梧影交稿那日,沈桐书恰巧路过办公室。透过门缝,她看见那人正用钢笔尖蘸了朱墨,在样刊某页划拉。
然后回到家,她翻出毕生全部典籍,在纸上狂写四千字,题曰《键盘敲不出兰亭序》。
校刊发行那天,全班传阅着并列刊登的两篇文章:
- 沈桐书的骈文开头:“硅基芯片焉知碳基之痛?二进制解不得‘青青子衿’,人工智能算法固然厉害,然仍不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江梧影的议论文《论算法与神思》结语:“《文心雕龙》‘神思’篇早预言了算法——‘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正是深度学习之本质,今朝应既观算法规模,也叹先人之智。”
主编将两人并列登刊,沈桐书满心欢喜的翻开--
然最刺眼的是自己页边那道朱批:
“六朝骈俪,徒有其形”
字迹锋利得能割破手指。
沈桐书觉得这人不打算放过她了
她把校刊扔到一边,半夜却又打着手电翻出来。借着月光,她发现江梧影那篇的夹缝里还有铅笔痕:
“沈同学文虽堆砌典故,但‘墨香’一词用得妙。”
她顺势想起前几日的针锋相对,不过现在看来,
倒有些惺惺相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