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第 16 章 ...
-
神都再繁华,天色太多变。
皇位前排着的人这样多,风华正茂的少年人到垂垂迟暮的老人,变数多得出奇,是困兽之斗啊。
姬伊虽然喜欢搏斗的趣味,但西都的未来是笃定的,是归属于她的。
姬伊何尝不可惜:“王母,神都亲友成群,我正是顾惜这点,舍不得你们,才决意归西都的呀。”
至少,她得先去把胳膊腿练得更结实一点儿。
端王再次为姬伊添茶,这一次,姬伊安坐不动地接受了。她慢慢悠悠的,往嘴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倒,这叫品茗。
端王的意思呢,很分明。
姬伊的态度也很坚决。
老顽固和小顽固之间,总得有一个让步的,而小顽固背后还有一个坐镇的老顽固。姬伊虽然暂时拧不过端王的大腿。但端王也踹不动太上王的大腿。两人僵持片刻,还是端王先低了头。
毕竟,姬伊年纪轻轻有大把光阴去等,而端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端王开出了一个更好的条件:“宗室子嗣不丰,盖因神都男子不能取悦宗室子孙的缘故,宗正卿晋王上书提议,置控鹤府,各州府分立控鹤司,梳理各地乱象,更利于民间取男,拟定监一员,从三品,丞一员,从四品上……我有意举荐三娘为控鹤丞,且主理与吐蕃和亲一事。”
姬伊不置可否,牛饮一盏香茶,避开了授官的话题,就着控鹤府一事往下说:“时局比前几年是好些,可比起十来年前时候还是大有不如,此时设立控鹤府能更快地稳定局面,这是好事。”
端王笑了笑,依然坚持劝说:“我也觉得好,就是因为好,我才想着举荐你。”
姬伊终于放下茶碗,正视端王,也笑起来:“王母也知道,我这个人过惯了散漫舒服的日子,要我正儿八经地上衙点卯、受人管束,我是受不了的。就是我娘多说我两句,我这心里头也是不舒坦。更何况还要我为人下属……我做不来的。”
端王听了,眉目一凝,知道姬伊是嫌弃她出价太低,不肯接受。
寻常诸王之子,初始授官多为从四品下至正五品上的京官,诸如太子舍人,王府长史,或是中州长史之类。
控鹤府一个新设的府衙,前景不定,控鹤丞定品也不高,于姬伊而言不过是个普通的选择。
而姬伊安安分分地从弘文馆毕业,有正经的出身,又有在外从军的功劳,就是做个九卿,在外做个上州的刺史也并不为过。
她根本没必要为了一点虚无缥缈的念头,屈尊降贵答应端王的提议。
端王同样明白这一点,她和姬伊走过的是相似相近的路,同样的亲王之子,跨出学馆第一步就是四品官。
四品之后再往上一步的每一个坑,都有专属的金疙瘩,只能靠等。
在姬伊看来,端王连控鹤监的位置也不肯给出,实在是没有诚意。
而端王何尝不是左右为难:“我也想给三娘你提名控鹤监,实在是当下规矩严格,不许墨敕授官,即使亲王之子,也按照《选举志》拟定官衔,实不能超过四品职事官。”
授官须得中书门下复核后,皇帝朱笔批敕,才算生效。如若皇帝不肯听从中书门下的建议,兀自以墨笔批敕,以其九五之尊,也能通行。
然而,眼下朝中两尊真神斗法,从太上皇仍称陛下,而皇帝称圣人,就可见一斑。自古以来,当政着尊称陛下,而自称为朕。
圣人,也有不是皇帝的圣人。
因权力分化,朝廷的规矩反而收紧了,彼此两派将对方盯得紧紧的,不经中书门下的墨敕已经不起效用的,太上皇不会允许皇帝任何一道“多余”的指令发出去。
上头的人难做,下面的人只会更难做。
在面临此等局面之前,端王怕是终身也未曾吃过这种左右为难的苦楚。
而姬伊,就很不乐意吃这份冤枉苦。
她向端王摊开手:“王母,说句不自谦的话,我虽不是全无奋进之心,可我而今过得也是体面尊贵的日子,托诸位长辈照拂,我吃喝玩乐总归是没有想要而得不到的,何必汲汲营营地过?即使是控鹤监一职,与我何加焉?”
不如回老家过几年,说不定哪年冬天早上一睁开眼,压在她上头的老太太们全都蹬腿下地府了呢。
到时候,她也很乐意包袱款款地搬入神都新居的。
端王叹气,人老了一叹气就更显老,光阴之珍贵就在于此,她与皇帝都老了,不搏一搏不能甘心,只能为己方加码:“圣人有意任命三娘为和亲吐蕃使团的正使。”
此言一出,姬伊的眼睛不自觉地亮了。
要不怎么说姜还是老的辣,这群看着姬伊长大的老太太就很明白姬伊喜欢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和亲从来都只是一个借口,目的是干涉吐蕃内政。
固然其中也有养男靡费、不如赠人的私心,但大周和睦友邻的心是真诚的,吐蕃与大周多年来感情甚笃,双方的感情就像吐蕃上供浇筑万国颂德天枢的铜铁一样地坚实。
而今吐蕃动乱,诸王男霍乱吐蕃朝政,大周只是按捺不住想要拯救姊妹国的一片好意。
大周这片天地内能翻动的地方已经不多了,姬伊稍微活动活动筋骨都得顾忌良多,而吐蕃就完全不同了,没人能指摘她半句,到时候和亲公子就是她五指操控下的皮影戏——
但是,姬伊绝不肯为这五十斗米折腰:“这送的本就是我秦王府的公子,送的也不是王母膝下的大公子,合该有我一份好处的事情,却拿来奖赏我,王母未免有些不厚道了吧?”
“我们家孩子的胃口总是很大,”端王忽然放松周身,既然姬伊有往下谈的意思,这件事就简单了,“好孩子,你可以说一说你想要的,只要能给,只要我有,总归我膝下只有一男儿,来日什么不是你们的呢?”
姬伊短促地笑了一声:“弥补我这大半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雪刮的,至少得一个亲卫府的位置吧?”
目前神都最受重用的两支军,一是北衙禁军,也叫羽林军,再从羽林军中优中选优提拔为千骑,而这千骑全部配有火器;二是南衙十六卫中的亲卫和监门卫,因皇帝的一力主张,近年一直在扩张,亲卫更是十六卫中唯一有火器配给的。
皇帝与太上皇博弈往往处于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当年宣宗在世时倾力扶持的火器营以及北衙羽林军、千骑一直在太上皇的掌控之下。
千骑是保卫宫城的核心,只要千骑守卫在玄武门外一日,皇帝就无法与太上皇撕破脸。
今时今日,倾力支持皇帝的端王如此费时费力地劝说姬伊留下,也是因为皇帝期待宣宗曾留在西都的根基、那些数之不尽的研究,能够为她提供助力。
话赶话说到这儿,反倒是端王有些讶异:“你还愿意继续在亲卫任职?”
姬伊笑容愈深:“我乐意做控鹤丞兼亲卫中廊将。”
并非所有职事官都是品级越高就一定越有实权,至少十六卫中品级超群的大将军和将军早已成了徒有虚名的位置,实权都在中廊将及其下属廊将手中。
刚刚好,中廊将是正四品下。
虽然两个苹果不能完全比过一个冬日的鲜橘子,但用两个小橘子来替代一个较大的橘子,姬伊还是比较愿意接受的。
“一切都依你。”端王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将姬伊和自己这条船绑得越紧,对眼下的局面越有力。
太上皇与皇帝都不年轻了,一个老人和另一个迟暮的老人,在妾民心中差别不大,而未来是年轻人的,年轻王孙的选择往往意味着大周的未来倾向何方。
姬修是皇帝亲子,血亲无可动摇。重明与太上皇有亲,却远在北府与世无争。一向亲近太上皇的姬伊如果倒向皇帝,这会是相当有利的信号。
即使姬伊什么都不做,局势也可能因此而发生改变。
这天黄昏,宫门上钥之前,吏部司封司制作的告身就送到了姬伊的手上,上头盖着端王当场从袖兜里掏出的“尚书吏部告身之印”。
姬伊揣着告身刚跨出门下省的门,另一侧,内官姗姗来迟。
内官扯起袖口擦了擦鬓角,整理好衣冠,迈步走向姬伊,微俯身,莞尔一笑:“世子如愿以偿了么?是放?还是留?”
姬伊晃晃手中告身:“大母心意弥坚,我不过是遵从大母的意愿行事。”
太上皇站得高、又活得久,绝不肯平和地容许旁人从她手中“继承”权柄,任何人想要,不能“讨”,只能“夺”。
内官拱手恭贺:“陛下爱子孙,而计长远。我祝愿世子心想事成。”
真好啊,黑能说成白,贪恋权位、至死方休也可以是爱子之道。
姬伊很欣赏这位数十年跟随太上皇的老人家,她身边的人比起这位可人心意的内官实在差得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