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十一番外1勇考清华 ...
-
周苹,女,1990年11月生人。读了近20年的书,如果人的寿命有100岁,周苹的五分之一已经耗费在学业上。在学术的汪洋大海里,周苹只是一名小硕士,治学虽谈不上超群出色,但也算严谨努力。倘若用一句话概括这20年的学习生涯,那就是——追逐卓越。
周苹出生在山西太原,父母是70年代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本科生。由于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父母对周苹的管教就十分严格,再加上母亲是老师,经常被拿来和她的学生比较。年头久了,心中难免有逆反情绪。在高考发挥失常,被一所普通院校录取后,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终于,一个萦绕心中多年的想法渐渐生根发芽: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无须再在意他人的比较。本科毕业,在经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周苹将自己压抑多年的想法说了出来,这立刻引来了家中所有人的惊讶与怀疑。家中在京并无亲友,父母工作绑身,不可能赴京照顾周苹备考,一个小女孩如何能够成事呢?然而在一个执着于梦想的年轻人面前,情理之间的困难都被冲淡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因为无知,所以无畏,所以敢想敢干。在秋叶零落的季节,周苹拖着一个行李箱,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她的考研之路。万般庆幸,在清华园内周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研友。大家都奔着清华而来,心中有个清华梦。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是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是万千学子深深向往的学习殿堂,考清华势必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初到清华,周苹买了辆自行车,每天骑车往返于食堂与自习室之间,内心也经历过一段复杂转变。清华园很大,有36个足球场般大;清华园又很小,孤身一人的周苹可以说无依无靠。这里的每个人都为前程各自奔走,行色匆匆。对于清华园而言,周苹只是一名外来者。清华园虽美,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园子里从未有过周苹的位置;清华园虽好,此生也许只是到此一游,考研失败,再不会有机会占据一席之地。一个月后,这份担心渐渐减弱。一辈子很长,碌碌无为,浑浑噩噩也能了此一生;一辈子很短,能有机会和勇气追求自己的梦想已是难得可贵,是否能够留下来,又有什么重要的呢?于是,周苹彻底放下了心理包袱,只当在清华学习的时光是送给自己的礼物,珍惜当下,莫问前程。每天迎着朝阳去自习,踏着夜幕回宿舍。因为心中怀有梦想,在北京的漂泊生活过得充实而满足。这段时光至今回忆起来仍觉得珍贵,周苹也会感慨自己当初的勇气和决心。
复试成绩公布后,在自习室一同复习的二十多个人中只有周苹一人被录取。她的成绩是363分,英语66分,政治72分,专业成绩一121分,专业成绩二104分。其他研友或是没有机会进入复试;或是进入复试,但成绩不够理想,准备来年再考;或是忍受不了第3次复考,调剂到北京的其他学校。踏着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厮杀出来,周苹觉得万般庆幸。
印象最深的是,复试的最后一个环节——体检。北京的冬天冷得刺骨,考完复试,周苹的心也空的冷落。距过年只一周了,但周苹还不能离开,因为还有体检。清晨6点,空腹去清华校医院体检。匆匆从体检处赶回,饥寒交迫,腹中空空,胃突然疼了起来。在女生出租房内,只周苹一人,身在异乡,无人照顾,第一次发自内心的感慨,自己的凄凉和落魄。为什么?这么辛苦。
是的,是为了清华。
在经历上述诸多困难,几经波折后,周苹终于顺利通过初试、复试,苦尽甘来,以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在接到录取通知的电话后,父母觉得难以置信和异常的兴奋,周苹的母亲只觉踏在云上,周苹的父亲周喜皮高兴得吟诗写文。与他们的兴奋相对比的是,周苹的平静。
因为周苹的心中十分清楚——万里长征还未完,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此番经历,让周苹明白,越是在低谷无助的时候,越要自强,尤其在精神上,不能依赖任何人。没有人能够一直为你保驾护航,即使是父母。
然而,一切都是值得的。考研的结果让所有人都觉得满意和是惊诧莫名。渐渐的,周苹的自信心逐渐稳固。至今,周苹都会常常回忆:“勇考清华,是对的。”
接下来,我们谈谈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