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展台上的共鸣 ...
-
国家级“数字民俗”展开幕当天,展馆里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文化学者、媒体记者和游客。沈清和站在鼓寨展区的后台,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那是阿黎教他的、用来平复紧张的简单鼓点。
“别慌。”阿黎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木盒,里面装着缩小版的祖鼓模型,“我们的鼓,会替我们说话。”
沈清和回头,看见阿黎穿着那件熟悉的深蓝色衬衫,领口别着一枚小小的苗银纹样胸针——那是前几天他陪阿黎在文创店挑的。两人对视一眼,过去的紧绷感悄然消散,只剩下并肩作战的默契。
展区的核心是一面巨大的互动屏,屏幕上循环播放着鼓寨的晨雾与鼓楼全景。当第一位观众伸手触碰屏幕时,阿黎拿起放在展台上的电子鼓槌,轻轻敲下第一声。
咚——
鼓声通过展馆的音响扩散开来,带着山谷特有的回声。屏幕上立刻浮现出一串流动的光影符号,那是沈清和根据阿黎整理的鼓谱设计的视觉语言,每一个符号都对应着一个古老的祝福。
“这是‘迎客鼓’的节奏。”阿黎的声音清晰而沉稳,他没有刻意抬高音量,却让周围的人都安静下来,“我们的祖先用鼓传递善意,现在,我们用数字技术,让这份善意走得更远。”
沈清和站在一旁,看着阿黎熟练地与观众互动——他不再是那个只会沉默敲鼓的传承人,而是能清晰讲述鼓文化背后故事的分享者。有个孩子好奇地问“鼓会累吗”,阿黎蹲下身,笑着说:“鼓不会累,但敲鼓的人要记得,每一声都要带着真心,就像和朋友说话一样。”
就在这时,展区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学者指着互动屏上的符号,激动地对身边的人说:“这个纹样!和我在湘西古籍里看到的‘祈年鼓’符号几乎一致!”
阿黎立刻上前,与老学者交流起来。他从木盒里拿出自己整理的鼓谱手稿,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个鼓点的起源与演变。老学者翻看着手稿,连连赞叹:“你们做的,是在给文化留根啊。”
沈清和趁机打开了展区的“隐藏功能”——当观众聚集到一定人数时,互动屏会自动触发“回声”效果。此刻,屏幕上的符号突然开始旋转,汇聚成一面虚拟的祖鼓,而展馆各处的小音箱里,同时响起了不同年龄段的鼓点声——有寨里老人的沉稳敲击,有孩子们清脆的模仿,还有阿黎和沈清和之前在回音谷录制的自然声。
“这是‘共生’。”沈清和走到阿黎身边,轻声解释,“就像你说的,鼓是活的,它需要不同的声音来滋养。”
阿黎转头看他,眼中带着笑意:“也是你说的,传统不是古董,是活在当下的东西。”
当天下午,他们的展区成了整个展览的焦点。媒体围着他们采访,游客们排队体验互动鼓点,甚至有几所高校的民俗专业提出要与鼓寨建立长期合作。忙碌间隙,沈清和偷偷拿出手机,给阿黎拍了一张照片——阿黎正低头给一个孩子讲解鼓槌的握法,阳光透过展馆的玻璃,在他身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
闭馆后,两人坐在空无一人的展区里,地上散落着没来得及收拾的宣传册。阿黎拿起那面祖鼓模型,轻轻放在沈清和面前:“这个给你。”
“为什么?”沈清和疑惑地问。
“之前我总想着把你留在身边,后来才明白,”阿黎的指尖轻轻划过鼓面,“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靠锁着就能留住的。就像这鼓,哪怕你带着模型走了,只要你还记得它的声音,它就一直在你心里。”
沈清和拿起模型,指尖传来木质的温润触感。他忽然想起在鼓寨被囚禁的日子,想起阿黎那句“我在”,又想起此刻展台上流动的光影——原来所有的纠结与挣扎,最终都化作了此刻的平静与共鸣。
“阿黎,”沈清和轻声说,“等展览结束,我想和你回一趟鼓寨。我想把祖鼓的声景,做得更完整。”
阿黎抬头,眼中亮了起来,像盛满了鼓寨的星光:“好。这次,我们一起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