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风雨飘摇 ...
-
残阳如血,染红了大靖王朝的半边天。金銮殿上,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年仅十二岁的新帝(先帝已崩)端坐龙椅,脸色苍白如纸,瑟瑟发抖。阶下,文武百官噤若寒蝉,无人敢言。御座之侧,权宦魏忠贤(魏公公)身着蟒袍,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手中把玩着一枚翡翠扳指,眼神扫过群臣,如刀割般锐利。
三日前,契丹与燕国联军攻破幽州,兵锋直指京城。大靖王朝的最后一点精锐,在之前的仪坤州之战和南方起义中损耗殆尽,此刻面对虎视眈眈的联军,竟无一人敢请缨出征。
“陛下,”魏公公终于开口,声音尖细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契丹蛮夷索要‘幽云十六州’之地,并赔偿白银五百万两,否则……便要踏平京城,让大靖……永世不得翻身!”
“五百万两白银!”有老臣颤声惊呼,“国库早已空虚,如何能凑齐?”
魏公公斜睨了他一眼,冷笑道:“老大人有所不知,如今九州动荡,百姓流离,正是‘开源节流’之时。这‘赔款’,自然要从各州府百姓身上出。至于‘幽云十六州’……为保京城安宁,割让便是!”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割地赔款,乃亡国之兆! 然而,无人敢反对。先帝尸骨未寒,魏公公权倾朝野,党羽遍布。反对者,早已被冠以“通敌叛国”的罪名,抛尸街头。
最终,小皇帝在魏公公的逼迫下,颤抖着签下了那份屈辱的条约。幽云十六州割让,五百万两白银限期缴纳,大靖王朝的尊严,在契丹的铁蹄下,碎得彻底。消息如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大靖九州。
(天下大乱,西定临危)
数月后,西定州。县衙书房内,沈慕言将一份来自京城的密信递给苏清晏。信中详细描述了大靖王朝的惨状:割地赔款的屈辱,先帝驾崩的混乱,魏公公“九千岁”的尊号,以及各地藩王、守将拥兵自重,自立为王的消息。
“魏贼……竟如此猖獗!”沈慕言捏紧了拳头,眼中怒火熊熊。
苏清晏看完信,脸色凝重:“魏公公专权,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怨沸腾。如今九州十八郡,已有三洲六郡揭竿而起,自立为王。大靖王朝,已是日薄西山,名存实亡。”
她顿了顿,看向窗外:“只是,这乱世,对我们西定州而言,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沈慕言不解:“机遇?”
“是啊。”苏清晏点头,“大靖亡了,北方的契丹和燕国未必会就此罢手,他们很可能会继续南下,觊觎我们西定州。同时,大量难民会从北方涌入,我们若能妥善安置,不仅能赢得民心,还能为我们补充人力。”
沈慕言深以为然:“你说得对。当务之急,是立刻派人去打探北方难民的动向,做好接收准备。”
(以工代赈,河道初开)
然而,接收难民并非易事。大量饥民涌入,粮食消耗巨大,安置更是难题。这日,苏清晏召集沈慕言、赵虎、林默、李二柱等核心成员议事。
“诸位,北方难民已陆续涌入边境,最多时一日便有数千人。”苏清晏沉声道,“粮食储备虽有盈余,但长此以往,绝非长久之计。而且,饥民聚集,易生瘟疫,更可能引发混乱。”
赵虎皱眉:“苏先生,要不……我们开仓放粮?”
“放粮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解一世之困。”苏清晏摇头,“我们要做的,是让他们‘有事做’,‘有饭吃’,‘有希望’。” 她看向众人,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我提议,‘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众人皆是一愣。
“没错!”苏清晏解释道,“我观察到,西定州西部多山,常有山洪暴发;东部低洼,河道淤塞,易成内涝。我们可以组织饥民,让他们参与到‘修堤坝,挖河道’的工程中来。”
“修堤坝,挖河道?”李二柱眼睛一亮,“苏先生,这可是大工程!能改善我们西定州的水利,以后粮食产量能再上一个台阶!”
“正是如此。”苏清晏点头,“我们给参与工程的饥民提供食物和工钱,让他们有活干,有饭吃。这样一来,既能解决饥民安置问题,又能为西定州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同人’的温暖,自愿留下来。一举多得!”
沈慕言抚掌赞叹:“清晏,你这想法,真是妙不可言!”
赵虎也道:“苏先生英明!这样一来,饥民有了依靠,工程也能顺利推进!”
“好!就这么办!”沈慕言一锤定音,“林默,你负责招募饥民,登记造册,组织他们前往指定地点。李二柱,你负责工匠调配和物料准备,务必保证工程质量。赵虎,你派出‘三刀卫’,负责工程区域的治安,防止有人捣乱破坏!”
“是!”众人齐声领命。
(工程启动,万民归心)
数日后,西定州西部的“龙门堤”和东部的“清淤河”工程,正式启动。龙门堤位于两山之间,是历史上多次决堤的险段。清淤河则是连接多个县的重要灌溉水道,早已淤塞不堪。
沈慕言亲自来到龙门堤工地。只见数万名饥民在“三刀卫”的监督下,有序地搬运石块、挖掘泥土。他们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虽然面带菜色,衣衫褴褛,但干起活来却很卖力。
苏清晏也在现场,她正和工匠们一起,指导着饥民如何将石块码放得更稳固,如何挖掘河道的坡度。她的耐心和亲和,让饥民们渐渐放下了戒备和恐惧。
“这位大婶,你慢点搬,别砸到脚。”
“大叔,这泥土要这样堆,才能防止雨水冲刷。”
沈慕言看着这一幕,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走到苏清晏身边,轻声道:“清晏,辛苦你了。”
苏清晏回头,对他露出一个欣慰的笑容:“能让他们有口饭吃,能为西定州做实事,辛苦也值得。你看,他们的眼神,已经有了光。”
沈慕言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个原本面黄肌瘦的少年,正扛着一块大石头,虽然累得满头大汗,却咧开嘴笑着,对身边的同伴说:“等堤坝修好了,明年就能多打粮食了!”
“是啊!到时候,我们就能吃饱饭了!” 孩子们在工地边缘追逐嬉戏,他们的笑声,清脆而充满希望。
沈慕言望着眼前这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只要有苏清晏在身边,只要有“同人”的信念在,无论这乱世多么动荡,西定州都能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不倒,并且越来越强大。龙门堤的夯土声,清淤河的挖掘声,饥民们的号子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谱写着一曲乱世中的希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