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出发抓捕 ...
-
张明涛作为重案一组的小队长,自然拥有一间独立办公室。不过在建造这栋办公楼的时候,出于空间规划以及管理方便(其实就是没位置了),就在角落那里用几块玻璃和窗帘隔开了一个空间,用来办公。
空间不大,采光一般,隔音也不太好。
正如现在,张明涛领着程然进了办公室,还没等坐到凳子上,外面那几个人的窃窃私语就穿透玻璃,直击他的耳蜗。
张不作声,拉开了桌前的凳子猛猛拍了两下,示意程然坐到这儿。接着便转身前往窗口,打算把百叶窗拉开透透气。
外面的雨还在下着,比程然刚到警局那会还要猛烈。细碎的雨夹杂的狂风,“哐”的一声便把张明涛刚刚打开的窗户又吹合拢了。
风没吹进来多少,还差点把张明涛的手给夹了,他只能悻悻作罢,任由那个窗户关着。
程然端坐在张明涛的对面,眼神不自觉地扫视桌面的物件。他的位置和外面的不太一样,光是泡面就码了五六桶在身后的柜子里。桌子上散乱着各种卷宗,恐怕是刚结案,还没来得及收拾。
程然手摆弄着卷宗,饶有兴趣地观察这间不大不小的办公室。
他没想到张明涛竟是一个如此付合传闻的人。
一般大学的课程并不会聚焦于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日常分析中,大部分的“读心专家”是通过日常工作以及观察,从而将理论与现实结合,变成一个能通过生活环境、童年经历而推断行为决策的“预言家”。
犯罪心理学的课程更多会聚焦于罪犯的人生经历对他们做出的改变与影响。
而程然则与之不同。在他有意识起,他就对身边的人或事物尤为敏感。揣测他人情绪于他而言要简单不少。
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理论之后,程然开始不断外化他的知识,再加上在硕士期间,也不乏和导师共同坐诊的经历。这也让他能够根据他人的行为以及环境推测性格。
人在专注的时候,会根据潜意识完成一些无关紧要的动作,例如图纸的摆放,喝水的动作,这些下意识的行为是无法伪装的。
其实大部分理性优先的人都会有这种“整体优先型”的认知,在完成任务时更注重其本身。
程然在社交上长期处于一种防御性的姿态,至少在进入新环境的时候总是习惯性地观察对方,试图通过衣着语气来判断是否能深交。
不过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了他下意识的动作。
程然叹了口气,强行摁住自己继续发散的思维。
“案件资料看的怎么样了?等会开会能跟上吗?”,张明涛把桌上散乱的文件一股脑的扫到一旁,问道:“虽然今天是你报道的第一天,但是我希望你能够跟上我们的节奏。可以吗?”
“可以可以。”,程然把手中的卷宗一手拍到桌上,道:“这份卷宗我也大致看完了,等会开会应该没问题。”
张明涛挑了挑眉,没想到程然居然还是个一目十行的人。平时叫他们多看点书都叫苦连天,写个述职报告都得拖到最后一天才能赶急赶忙地交上去。“莫非我们重案一组终于迎来了一个不会拖报告的人吗?”,张明涛心中窃喜,档案室的人终于没有理由去投诉他们了,毕竟有人完成了,那就不是他们故意拖欠了,只是实在做不出来。
张明涛是越看越满意,给程然大概交代了几句日常工作,便把让他先去自己的工位熟悉一下。
伴随台风而来的风雨消退的就是快,随之退去的还有闷热的温度。原本是烈日当空,汗流浃背的季节迎来了稀罕的清新。
外面的枣树
“李国龙,35岁,是英龙社团的一把手。上个月12号,有爬山人士在山道附近发现一具无名尸体。经由法医确认,该具尸体为英龙社团下的一名头目,身中数刀,致命伤是背后的贯穿伤。同月16号,在沿海领域发现一具浮尸,经由法医确认,该具尸体也是英龙社团下的一名毒品分拆商。鉴证科在进行取样时发现两具尸体衣服的外侧都发现了一张印有“鲜果先”的贴纸。根据比对,确认这张贴纸来自刘丁硕经营的“鲜果先“水果店。”,关晴晴拿着笔在白板上标画人物关系。
“刘丁硕,32岁,经调查,与英龙社团并无明面上的交际。不过具可靠线人的情报, ‘鲜果先’这三个月作为英龙的拆分商。这两具命案估计是分赃不匀导致的仇杀。”,关晴晴在刘丁硕的人物上大大地画了一个圈。
“O记正在跟进英龙社团的内容,不过因为这桩案子并没有涉及李国龙等头目。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上级就交由我们完成。”,张明涛用笔狠狠戳了戳卷宗上刘丁硕的头像,道:“刘丁硕作为一个拆家,很可能藏有枪支。等会对其进行抓捕的时候,所有人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不能妄自行动。明白吗。”
众人对于张明涛的日常训话早已习惯,象征性地表示明白,他便继续道,
“好。所有人,包括程然,收拾好东西,十分钟后楼下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