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4、推广口罩使用,遭遇质疑与接受 ...

  •   初冬的寒风裹挟着枯叶,掠过仁心堂的青瓦屋顶。庭院内,阿牛正细心地将新缝制的口罩按颜色分类摆放:粉色的口罩上绣着桃花,蓝色的点缀着兰草,而白色的则印有小小的“仁心”二字——这是林薇特意委托春桃设计的,旨在让口罩更受百姓喜爱。然而,林薇望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口罩,眉头却微微皱起:尽管医馆周边的居民逐渐接受了口罩,但长安城其他区域的推广却远比预期艰难。
      “林薇姐,刚才西市的张掌柜派人传话,说咱们放在他药铺的口罩,三天才卖出去五个,还有人称这是‘晦气之物’,认为戴着会招来疾病!”春桃手持一张纸条,急匆匆地走来,语气中满是委屈,“我们明明是为了大家好,怎么还会有人这么说呢?”
      林薇接过纸条,指尖轻轻划过上面的字迹,心中已有所悟。她深知,在这个尚未有“病菌”概念的时代,百姓们对“戴布防传染”的说法本就难以接受,再加上一些人的刻意曲解,推广工作自然会遭遇阻碍。“别急,我们去西市看看,当面跟百姓解释清楚。”
      两人刚走出医馆,便见赵虎牵着马走来,马背上驮着几捆草药。“林姑娘,你们这是要去哪里?”赵虎见到她们,勒住马匹问道,“我刚从山里回来,听说你们推广的口罩在城里遇到了麻烦?”
      “是啊,打算去西市看看情况。”林薇叹了口气。
      赵虎眼睛一亮:“正好我也要去西市送草药,不如跟你们一起去!之前我带着猎户们戴口罩进山,不仅没人再被野兽飞沫传染,还能挡住灰尘,我跟百姓们说说这个,他们肯定会信!”
      三人抵达西市时,正值人流高峰。张掌柜的药铺前,几个百姓正围着摆放口罩的木桌热议,其中一位穿灰色短褐的男子嗓门最大:“这东西捂着脸,连气都喘不过来,还说能防病?我看就是仁心堂想赚钱,故意编出来的噱头!”
      “没错!前几天我邻居戴了这口罩,第二天就开始咳嗽,说不定就是这口罩捂出来的病!”旁边一人附和道。
      林薇正欲上前解释,赵虎却抢先一步走了过去,摘下自己脸上的口罩——他常年进山,口罩边缘虽有些磨损,却洗得干干净净。“各位乡亲,别听旁人胡说!我是赵家村的猎户,以前进山打猎,总有人被野兽咬伤后感染,或是被同伴的咳嗽传染。自从林姑娘为我们制作了口罩,这半个月来,我们猎户中没一个人染病!”
      他指着自己的口罩,继续说道:“这口罩不仅能阻挡病菌,还能抵御山里的寒风和灰尘。上次我在山里遭遇沙尘暴,全靠这口罩,才没有被灰尘呛到!你们说戴口罩喘不过气,那是因为你们没选对尺寸,林姑娘制作的口罩有大、中、小号,选适合自己的,戴着非常舒适!”
      百姓们逐渐安静下来,有人小声问道:“赵猎户,你说的是真的吗?这口罩真有这么管用?”
      “当然是真的!我赵虎从不说谎话!”赵虎拍着胸脯,语气坚定,“你们要是不信,可以去赵家村问问。我们村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口罩,老人和孩子戴上后,冬天生病的次数明显减少。”
      林薇趁机走上前,拿起一个口罩,熟练地拆开边缘的缝线,露出里面的细纱布:“大家看,这口罩内层用的是细纱布,透气性极好,外层则是棉布,能有效阻挡飞沫和灰尘。咱们冬季容易患风寒、咳嗽,很多时候都是因为飞沫传播病菌,比如家人咳嗽时,飞沫中的病菌会传给孩子,导致孩子也生病。戴口罩,正是为了将这些病菌挡在体外。”
      她又拿出之前记录的病例,递给围观的百姓们:“这是医馆的就诊记录。上个月,戴口罩的病患在复诊时传染给家人的仅有两例;而没戴口罩的病患,传染给家人的则有十几例。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数据,绝无虚言。”
      这时,一位妇人抱着孩子走过来,犹豫着说:“林姑娘,我家孩子总是咳嗽,上次在你这儿拿了药,好了没几天又犯了。要是我和孩子都戴口罩,是不是就不会反复了?”
      “当然是!”林薇笑着点头,“您给孩子选个小号的粉色口罩,孩子肯定喜欢。您自己也戴一个,平时做饭、说话时,就不容易把病菌传给孩子了。我再给您开一副润肺的药膳方,配合口罩使用,孩子的咳嗽很快就能好,还不容易反复。”
      妇人抱着孩子,选了两个口罩,又买了药膳包,满意地离开。有了赵虎的作证和实际病例,百姓们的疑虑渐渐消散,不少人开始主动挑选口罩。张掌柜笑着对林薇说:“林姑娘,还是你们有办法!之前我怎么解释,他们都不信,现在好了,这一会儿就卖出去十几个!”
      然而,推广的波折远未结束。当天下午,林薇接到消息,说城南的几家医馆联合起来,声称仁心堂的口罩“违背古法”“蛊惑百姓”,还说戴口罩会“阻碍气息流通,损伤元气”,劝百姓们不要购买。
      春桃气得直跺脚:“这些医馆就是嫉妒咱们仁心堂的名声!他们自己做不出好东西,就来诋毁咱们!”
      苏景却显得很平静:“别生气,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咱们推广新事物,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他们说口罩违背古法,咱们就找古法依据;说损伤元气,咱们就用实际效果反驳。”
      第二天,苏景带着林薇前往长安最大的书坊,找到了《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医书,翻出其中关于“避疫”的记载:“你们看,《黄帝内经》里提到‘避其毒气,天牝从来’,这里的‘天牝’就是指口鼻,‘避其毒气’就是要避开通过口鼻进入的毒气,这与咱们戴口罩的道理是相通的。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提到,预防传染病要‘常习不唾地’‘勿近病人’,戴口罩正是‘勿近病人’的延伸,用以避开病人的飞沫毒气。”
      林薇将这些记载仔细抄录下来,张贴在医馆及各合作商铺的显眼位置,并请识字的先生向百姓们宣读。与此同时,她积极联络先前认可口罩的工部侍郎王崇文和吏部尚书李府,敦促他们在公开场合佩戴示范 —— 王崇文佩戴口罩前往工部处理公务,李府的管家亦戴着口罩前往寺庙烧香,这些举措均被百姓们看在眼里,逐渐消除了他们对口罩的误解,开始相信口罩并非“蛊惑之物”,而是切实有效的防疫工具。
      一周后,城南某家医馆突然派人来仁心堂求助,称他们医馆内的大夫和病患纷纷感染风寒,亟需林薇的诊治,并希望购买一批口罩。林薇携带口罩和药材迅速赶至该医馆,只见馆内人头攒动,咳嗽声此起彼伏,大夫们也个个面容憔悴。
      “林姑娘,先前是我们有眼无珠,不该质疑你们的口罩。”医馆掌柜满脸愧色,“如今我们医馆上下皆染病,连诊治大夫都人手不足,这才深刻体会到你们口罩的实效。”
      林薇并未计较前嫌,而是专注地为病患们诊治,并耐心指导他们正确佩戴口罩:“你们医馆人员密集,防疫工作尤为重要。大夫在接诊时务必佩戴口罩,病患之间也应保持适当距离,每日用艾草熏蒸医馆,以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她留下了一批口罩和防疫草药,并写下了一份详尽的防疫方案,这才离开医馆。春桃疑惑地问:“林薇姐,他们之前那样诋毁我们,你为什么还要帮助他们?”
      林薇微笑着回答:“我们推广口罩,并非为了与其他医馆争高下,而是希望让更多人减少生病。现在他们认识到口罩的益处,愿意推广,这对百姓而言是件好事。只要能减少疾病传播,即便受些委屈,也是值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口罩的推广愈发顺利。不仅长安城内的百姓大多开始使用口罩,周边州县的医馆和商铺也纷纷前来仁心堂订购。甚至有外地官员专门派人前来长安,购买口罩和防疫药膳包,带回本地推广。
      一天傍晚,林薇坐在庭院中,望着阿牛和春桃打包口罩订单,心中感慨万千。她拿起一个绣有梅花的口罩,轻轻抚摸着上面的针脚——从最初的质疑、诋毁,到如今的认可、推广,口罩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防疫理念在盛唐落地的艰辛,也映照出百姓对健康的深切渴望。
      “林薇姐,你看!这是靖安侯府派人送来的订单,要五百个口罩,还索要我们的防疫方案呢!”春桃手持一张金色的订单,兴奋地跑过来。
      林薇接过订单,上面的字迹工整有力,正是靖安侯萧景琰的手书。她回想起上次在青龙山的救命之恩,又想到如今口罩能得到侯府的认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明白,推广口罩只是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防疫知识需要普及,更多的健康理念有待传播。
      窗外的月光洒落在庭院中,照亮了堆积如山的口罩,也映照出林薇眼中的坚定。她深信,只要坚守“医者仁心”的初心,将现代医学知识与大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就一定能为大唐百姓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让仁心堂的“仁心”不仅体现在治病救人上,更体现在守护每一个百姓的健康未来之中。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