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明天见 ...
-
医务室事件之后,程澜和楚云岫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他们依旧不常说话,依旧是教室里距离最近却又仿佛最远的两个人。
但有些东西,确实不同了。
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像水底悄然改变流向的暗涌,表面平静无波。
程澜不再像最初那样,将楚云岫的沉默完全视为冷漠的屏障。他开始留意到更多细微之处。
比如,楚云岫偶尔会在程澜伸手去笔袋里摸索时,将不小心滚落到自己这边的笔,用指尖轻轻推回到桌子中线附近。动作自然,目不斜视,仿佛只是随手拂去一粒尘埃。
又比如,有一次课间,程澜被后排同学请教一道数学题,讲解的时间稍长,等他回过神,发现楚云岫还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离开。他只是看着窗外,直到程澜结束讲解,才起身出去。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物理竞赛小组。
那天培训,指导老师布置了一道需要分组讨论的开放性课题,研究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模型。可以自由组队,两人一组。
会议室里立刻响起窸窸窣窣的讨论声和移动椅子的声音。平时相熟的人迅速凑到了一起。
程澜坐在原处,有些犹豫。他不太擅长主动邀约,在这个小组里,他认识的人不多。
就在这时,他看见坐在最远处的楚云岫抬起了头。他的目光越过中间交谈的几个人,平静地落在了程澜身上。
没有询问,没有示意,就只是看着。
程澜愣了一下。
周围组队的声音似乎变得遥远。他看着楚云岫那双沉静的眼睛,里面没有任何期待或者催促,只是一种……等待?
鬼使神差地,程澜拿起自己的笔记本和笔,站起身,穿过会议室,走到了楚云岫旁边的空位坐下。
“一起?”他低声问,声音比自己预想的要镇定。
楚云岫几不可查地点了一下头,算是回应。他收回目光,重新看向摊开在桌上的课题要求,仿佛这只是个再自然不过的决定。
没有多余的交流,他们直接进入了课题。
讨论的过程,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与互补。
程澜习惯先构建清晰的逻辑框架,注重理论的严谨和步骤的完整。他会把想法条分缕析地写在草稿纸上,偶尔停下来思考。
而楚云岫的思维则更加跳跃和直觉化。他常常能一眼看到问题的核心,提出一些非常规的、却往往能直击要害的切入点。他话很少,往往只是指出一个方向,或者写下几个关键公式。
“这里,如果用非线性微分方程建模,会不会更好?”程澜指着自己构建的初步模型的一处。
楚云岫倾身过来看,距离拉近,程澜能再次闻到那股极淡的、雨后青草般干净的气息。他垂下眼帘,看着草稿纸。
“可以。”楚云岫应道,随即用笔在另一个参数上画了个圈,“但这个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被忽略了。很小的扰动,结果会差异很大。
程澜恍然:“对,这是混沌系统的关键特征之一。那我们需要引入……”
“李雅普诺夫指数。”楚云岫接口,同时已经在草稿纸的空白处写下了相关的数学表达式。
他们的思路就这样交替、融合。有时会陷入短暂的沉默,各自演算;有时又会几乎同时指向同一个关键点。
程澜发现,和楚云岫一起解题,效率高得惊人。他们似乎能轻易理解对方未竟的话语和跳跃的思维。那种在思维层面无声并行的感觉,在此刻变得无比清晰和具体。
期间,程澜感到有些口渴,下意识地舔了舔有些干的嘴唇。
楚云岫停下了书写的笔,从口袋里拿出了一样东西,放在两人之间的桌面上。
又是一颗独立包装的白色薄荷糖。
和医务室那颗一模一样。
他没有看程澜,目光仍停留在草稿纸上,仿佛只是完成一个随意的动作。
程澜看着那颗糖,心跳莫名快了一拍。这次不是出于虚弱,而是某种……被悄然记住的触动。
“谢谢。”他拿起糖,指尖碰到微凉的糖纸。
楚云岫没应声,只是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程澜剥开糖纸,将薄荷糖放入口中。熟悉的清凉甜意弥漫开来,似乎连带着思路都变得更加清晰敏锐。
培训结束的铃声响起时,他们的课题方案已经初具雏形,比大多数小组进展更快。
两人各自收拾东西,依旧没有太多言语。
走出会议室,外面的天已经黑了。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长,投射在寂静的走廊上。
“那个模型,回去我再把稳定性分析部分细化一下。”程澜开口,打破了沉默。他觉得应该说点什么。
“嗯。”楚云岫应了一声,走在他旁边半步远的位置。“我负责数值模拟的部分。”
走到楼梯口,即将分道扬镳。
“明天见。”程澜说。
楚云岫脚步顿了顿,侧头看了他一眼。走廊灯光在他眼中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
“嗯。”他又应了一声,然后转身,走下楼梯。
程澜站在原地,听着那平稳的脚步声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楼梯的拐角。口腔里,薄荷的余味久久不散,带着一丝清冽的甘甜。
他发现,自己开始有些习惯这种近乎沉默的相处方式。
也开始有些期待,下一次思维碰撞时,楚云岫会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视角。
以及,下一次,那颗或许会再次出现的、微凉的薄荷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