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Tiergarten蒂尔加滕公园 ...

  •   清晨七点半的选帝侯大街刚刚苏醒。路旁面包店敞开的门洞里不断涌出黑麦面包的酸香,与有轨电车划过铁轨的叮铃声交织成柏林的晨曲。

      柏林选帝侯大街上出现了两个年轻人的身影。德国青年的亚麻色卷发被微风拂起,在朝阳下泛着柔和的金色;身旁的中国女孩墨发如瀑,发梢间隐约浮动着东方特有的茉莉清香。

      在二十一世纪初的柏林,路人并不会对这样并肩的、看起来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女多看一眼。

      这是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除了一些德国居民对城内越来越多的难民和当政者越来越宽松的难民政策颇有微词以外,没有人会对这样打扮得体、体态健康、看起来也受过良好教育的一对怀着一种憎恨的目光来看待。

      话又说回来,这是一个忙碌的工作日清晨——起码对上班族来说是如此,在柏林这条著名的街道,更没人去注意他们了。

      林致就算从小在首都长大,也少有机会在清晨的街道上见到如此多的行人,而他们,似乎都有自己的方向。

      所以在露天咖啡馆,她颇有兴趣地打量着路边一位西装革履的职员俯身打开自行车锁,直到Lorenz拿着一个小托盘在她身旁坐下,而里面刚出炉的巧克力可颂散发出来的诱人香气太过浓烈,她方转过头来——

      “可颂比蓝纹奶酪友善得多。” Lorenz拿昨晚的事情打趣。

      林致用手托着可颂外的包装,把仍带着热气儿的牛角型面包递进嘴里。

      外表酥脆,内里松软。

      “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面包。” 高中时上学的时候总是在上学路上买饭团,周末舅舅家一般都是吃粥喝豆浆。林致确实没有买面包的习惯。

      Lorenz笑笑,呷了一口意式浓缩,“三年前在北京时我的中国翻译带我去喝了豆汁——真的有人会把这么奇怪的东西当做早餐吗?”

      林致也笑了,随即解释起老北京人的早餐哲学。

      早餐吃得很融洽,前往蒂尔加滕的路上也聊得很开心,林致对她名义上雇主的儿子不免又多了一层好感。

      蒂尔加滕公园是分裂的乌托邦,靠近夏洛蒂堡的一侧,年迈的前法官会坐在长椅上看报,享受着宁静的退休生活;穿着运动服的青年绕着公园慢跑,一面和牵着小型吉娃娃的年轻女人招手。而近勃兰登堡门的一侧就完全是另一副景致了。

      Lorenz更为熟悉的,当然是前一种,可是对有一种也有所耳闻,不过他并不打算与新认识的异国女孩前往。

      林致觉得这一切都新鲜极了,更为有趣的是,Lorenz带了一个相机!

      林致拿着他的相机玩得正起劲时,一对年迈的夫妇拍了拍她。

      “小姐,请问能给我们合张影吗?” 说话的是一个慈祥的老者,说的是英语,所以林致听得很清楚。

      “没问题。”林致接过了相机,老人兴致很高,连忙道谢,驻着拐杖走到了不远处妻子的身边。

      Lorenz就站在林致一旁,拿着相机拍下了女孩那时的模样。

      拍完之后,林致和Lorenz走到那对夫妻身边。

      这让林致想到了她远在北京的姥姥姥爷,他们也是如此地相爱。

      “太感谢您了,小姐” 妻子由衷说道,递给年轻人一张照片。

      照片里是他们年轻时的样子:男人身着军装,制服笔挺,领章却是早已不复存在了的样式;女人靠在他身旁,一脸幸福。

      正当林致和Lorenz看着照片的时候,老人便在一旁介绍。

      可……他现在说的是德语了,还是极快的那种,有口音。浓重的萨克森方言让“Mauer”(墙)这个词听起来像沉闷的雷声。林致只捕捉到几个数字碎片:1940...2005...

      说完之后,老人便拄着拐杖,静静地等待着对方的回答。

      林致觉得自己的脸烧起来了,下意识地看向身旁的Lorenz,可这个大多时候都一本正经的德国青年此刻却决定开一个玩笑:

      他的眼里闪过一丝罕见的狡黠,语气里有为难,“抱歉,Leni,我也听不太懂他的巴伐利亚方言。”

      等林致倒吸一口凉气,向他们眨眨茫然的眼睛,准备向这对慈祥的夫妇用磕磕巴巴的德语说出这个不争的事实时,Lorenz笑着用标准且慢速的德语回答,老人大笑拍他肩膀,金属拐杖在鹅暖石地面上敲出清脆响声。

      老夫人的手拂上林致红彤彤的脸颊,对Lorenz说,“年轻人,您的女朋友真可爱。”依然是用方言。

      这一回林致可听懂了,她连连摆手,正欲澄清,Lorenz开口了,“谢谢,我也这么认为。”

      可能是觉得林致听不懂方言,又不想对一个萍水相逢的路人过多解释,于是就顺着她的话继续说下去了。

      与两位老人道过别,林致才问Lorenz,“他们刚刚和你说了什么?”

      Lorenz用标准的德语回答,“年轻的小姐,今年是我和妻子结婚六十五周年的纪念日,为了这一天,我们特地从慕尼黑赶来,来到我当初向她求婚的地方……我永远爱她,倘若上帝允许,死后我也会更加深情地爱着她。”

      难怪在老人说完这一番话之后,林致看见他的妻子眼中有泪光闪烁,原来不是自己眼花。

      “噢,那可真是…” 林致尴尬地顿住了,因为她忘记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用德语怎么说,在令人手足无措的一阵沉默过后,她说“memorable”。

      英德融合的表达方式惹得Lorenz大笑,接着学着老人的口音说,“年轻的小姐,您真是冰雪聪明!”

      林致的脸从来都没有这么红过,就像济慈诗中熟透至心的苹果。她努努嘴,尽力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终究是徒劳,马上就和Lorenz一同笑起来了。

      看来,在学习语言这条路上,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你的德语水平忽高忽低,像过山车。”

      林致只好道出了一个心酸的事实,“我一遇见陌生人就想不起词。”

      其实这算是语言初学者的通病,学校里的二外老师反复强调其实以目前的水平和老外进行日常的交流完全没问题,可真到了“实战”的时候,林致依然会很无力地发现,自己或许更适合当一个哑巴,和外国人用纸笔交流。

      “那我不是陌生人咯!” Lorenz说,话中有话。

      这时,林致突然叫道,“别动!这个角度非常好!”

      她的右眼注视着取景器,和相机凑得很近,俨然有摄影师的派头了。

      “Très bien!”胶片相机看不到成片,林致就是觉得很满意,“不啊,您不是我雇主的儿子吗?怎么会是陌生人呢?”

      “严格来说,互惠生项目的本质是文化交换而不是雇佣,而且你到时候拿的是零用钱,不是工资,也没有社保……”

      “……”

      原来这就是德国人的严谨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