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5、第 35 章 ...

  •   顾砚看着萧然瞬间瞪圆的眼睛,里边满是惊愕和羞窘,他眼底闪过一抹得逞的笑,这才心满意足的直起身,拉开了房门。
      “走了,锁好门。”冷风随着门开涌进来一点,顾砚最后看了他一眼,帮他关上了门。
      萧然站在原地,手抚上刚刚被咬了一口的嘴唇,那里仿佛还残留着一点酥麻的触感。他脸颊滚烫,心口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填满了。他额头抵上门板,听着电梯到达“叮”的一声,听着顾砚步入电梯,直到门外再没有声音,才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萧然公司放了年假,足足两周。放假的第一天一大早,顾砚就提着一个行李箱,出现在了萧然家门口,语气理所当然:“年货还没买吧?走,去超市。”
      萧然看着他,“嗯”了一声。他默默让开身,看着顾砚把行李箱拖进来,直接推进了他的卧室。
      接下来的日子,萧然那个原本有些冷清的小公寓,彻底被过年的气息和顾砚的存在填满了。
      超市里人山人海,推着购物车寸步难行。顾砚一手推车,一手护着萧然,在货架之间穿梭。他目标明确,精准抓起几包萧然以前爱吃的薯片、话梅味的瓜子和芥末花生。
      萧然看着那些熟悉的包装,笑着摇摇头,又把它们一一拿了出来:“早就不爱吃了,薯片太咸,话梅瓜子齁甜,芥末花生吃了烧心。”他语气轻松,没有半分嫌弃过去的意思,只是陈述着口味的变化。
      顾砚愣了一下,看着被放回去的零食,眼里有些惋惜,仿佛丢失了关于过去的锚点,错失了萧然改变的这几年。但他很快释然,也笑起来:“行,那咱们挑现在爱吃的。”
      他凑近了些,肩膀挨着萧然的肩膀,一起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慢慢看。萧然拿了几包海苔脆片,几袋坚果,顾砚又选了些果干和酸奶。购物车渐渐被坚果、水果、新鲜的蔬菜和肉类填满,沉甸甸的,是实实在在的年味和两人共同的喜好。
      顾砚甚至买了一个红色的小灯笼,说要等到除夕晚上提着出去玩儿。

      回到公寓,年货堆满了小小的厨房台面。
      两个人一起把年货收拾好,萧然坐在沙发上喝茶。顾砚打开自己的行李,拿出一个看起来饱经风霜、边角有些磨损的棕色硬皮笔记本,还有一个小巧的丝绒带。
      他走到沙发旁,挨着萧然坐下,沙发微微陷下去一块。
      顾砚把笔记本和丝绒袋放在两人面前的茶几上,侧头看着萧然,眼神带着一种沉淀下来的温柔:“给你看点东西。”
      萧然的目光落在那本旧笔记本上,封皮上的划痕,边角的磨损诉说着它跟随主人经历过的旅途。
      顾砚拿起笔记本轻轻翻开。纸张有些泛黄,但字迹依旧清晰有力,是他熟悉的笔迹,只是笔锋间似乎多了几分风沙磨砺后的沉稳。
      “我这几年在西北的笔记,这是其中一本。”顾砚的声音低沉而平缓,像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的开篇,“从刚到那边不适应,到后来跑遍戈壁滩、高原、河谷采样……都记下来了。”
      萧然凑近了些,肩膀几乎挨着顾砚的。他看到了第一页的记录,日期是六年前他们分手后不久。字里行间透着一种刻意的忙碌,记录着实验设备的调试,以及一些极其简短的、不带任何情绪的工作日志。翻过几页,笔迹开始变得生动起来,夹杂着采样点的地貌速写,甚至还有几片干枯的、被小心压平的戈壁植物标本。
      “看这里,”顾砚翻到某一页,指着上面一幅用铅笔画的、线条略粗糙的图画:一株形态奇特的植物顽强地从岩石缝隙中探出,背景是连绵的山峦,“这是我在一个谷地发现的。当地人叫它‘旱地金’,生命力强得惊人。当时为了采到它根际的土样,差点从陡坡上滑下去。”顾砚的指尖轻轻拂过画纸,仿佛还能触摸到那天的烈日和粗糙的岩壁。
      萧然的目光随着他的手指移动,他能想象那个画面:风沙漫卷,烈日灼人,顾砚背着沉重的采样包,专注地跪在滚烫的地上,小心翼翼地挖掘,汗水浸透了他的后背,衣服黏在身上。那是一种他未曾参与、却深刻改变了他所爱之人的艰辛与壮阔。
      “还有这个,”顾砚拿出手机,点开相册,翻找着,“这是后来项目稳定些了,有次深入塔克拉玛干边缘做生态调查时拍的。”他递给萧然。
      照片上,夕阳的余晖将整个天地染成一片金红。顾砚站在一个巨大的、风蚀形成的雅丹地貌顶端,身影在宏大的自然背景中显得渺小。
      “那天风特别大,沙子打在脸上生疼,”顾砚的声音带着回忆,“但站在上面,看着眼前几万年风沙雕琢出来的奇观,感觉所有的疲惫都值了。人在那种环境下,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也会觉得……心特别开阔。”他顿了顿,看向萧然,“西北的风沙吹久了,心好像也跟着硬了,糙了。”
      萧然凝视着照片上那个被风沙磨砺得轮廓更加分明的顾砚,轻声接道:“但现在……又软了。”
      顾砚伸出手,轻轻覆盖在萧然放在膝盖的手背上,萧然也任由那份温热包裹着自己。
      顾砚拍一拍萧然的手,拿起那个深棕色的丝绒袋,解开系绳,将里面的东西倒在掌心。
      那是几块形状各异、颜色深浅不一的石头。最大的一块呈深褐色,表面光滑,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另一块是灰白色的,布满蜂窝状的小孔,拿在手里很轻。还有一块是暗红色的,夹杂着亮晶晶的矿物颗粒。
      “这是我在不同地方捡的。”顾砚拿起那块深褐色的光滑石头,递给萧然,“这块是在戈壁滩的一条河道里找到的,被水流和风沙打磨了不知多少年,叫风砺石,也叫风凌石。握在手里很舒服,冰冰凉凉的。”
      萧然接过来,入手果然一片沁凉,光滑的表面触感细腻。他仔细看着石头天然的纹路,仿佛能感受到戈壁滩上亘古不息的风。
      “这块,”顾砚拿起轻飘飘的灰白色石头,“是在一个盐湖边捡的,叫湖盐晶或者风蚀岩,就是盐水蒸发结晶后又被风吹蚀成这样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看着脆弱,其实挺结实的。”他又拿起那块暗红色的,“这块是在矿区附近找到的,含铁量很高,里面闪亮的是云母碎片。”
      他把这几块石头都放到萧然手里,说:“不是什么值钱东西,就是觉得……它们像一个个小标记,记录着我在那边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现在,带回来给你。”
      “还有这个,”顾砚又从笔记本的内页夹层里小心地取出一张拍立得照片。照片有些褪色,边缘有些磨损。画面里是几座低矮的土坯房,背景是辽阔的天空。一个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笑容淳朴灿烂的牧民姑娘,正端着一个粗糙的陶碗,碗里是洁白的、像小山一样的酸奶。顾砚站在旁边,也笑着,手里拿着一小块奶疙瘩,正往嘴里送。
      “这是项目快结束时,我们采样点附近的一户牧民家。那家的大姐特别热情,非拉着我们去喝她刚做好的牦牛酸奶,还塞给我一大块奶疙瘩。那酸奶……”顾砚回味似的咂咂嘴,“酸得能让人灵魂出窍!不加糖根本没法喝。但这张照片,我一直留着。大姐的笑容,还有那片天,特别干净,特别纯粹。”
      顾砚将照片也轻轻放在萧然捧着石头的手上。笔记本摊开着,手机屏幕还亮着那张夕阳下的照片,几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一张褪色的拍立得……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顾砚在西北的几年过往。
      顾砚看着萧然,声音放得更轻,有一种尘埃落定的感觉:“这六年,我走过很多路,看过很多不一样的风景,也经历过很多……一个人熬过去的时刻。当初导师有好几个项目,我没有选择北京附近的几个,去了西北,是想用最远的路,最苦的事,把自己填满,把你……挤出去。”
      他顿了顿,手指轻轻拂过笔记本粗糙的封皮:“但后来发现,走得越远,看得越多,心里那个空出来的地方反而越清晰。它们,”顾砚指指石头和照片,“是我走过的路,也是我……走回来的路。然然,我把它们,把我自己,都带回来了。”
      客厅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遥远车声。
      萧然将照片和石头放在茶几上,将手轻轻覆在顾砚的手背上,用了些力气。
      “哥,欢迎回来。”
      阳光暖融融地包裹着他们,像是融化的金子。
      顾砚反手紧紧握住萧然的手,所有的等待、跋涉、风沙与思念,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掌心交叠处滚烫而踏实的温度。

      晚上,顾砚就睡在萧然的书房里,书房不大,是次卧改装的,靠窗的位置做了个榻榻米地台,平时可以当茶座,晚上把垫子铺开,铺上被褥就是一张简易的床。只是顾砚个子太高,躺上去脚得微微蜷着才行。
      “要不你睡主卧吧,我睡这儿。”萧然看着那略显局促的空间说。
      顾砚正弯腰铺床,闻言直起身,毫不在意的摆摆手:“不用,这儿比我在野外实习时在农户家里睡的硬板床强多了,有垫子有暖气,舒服得很。”他拍了拍铺好的被褥,“就这儿,挺好。”
      他语气轻松,透着一种“有你在的地方,睡哪儿都行”的满足。他推着萧然的肩膀往外走,“快去睡你的,放假了,睡个懒觉。”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