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7、6036人面鼓奇案结案日常 ...

  •   刑侦支队的玻璃窗被晨光擦得透亮,秦怀潇把最后一页结案报告叠得整整齐齐,压在抽屉最底层——报告封皮上“人面鼓案”四个字旁边,他用铅笔轻轻画了个小圈,像给这件事打了个结。桌面终于空了些,左边放着食堂刚发的番茄鸡蛋面优惠券,右边是半盒没吃完的苏打饼干,笔记本上“申请调岗至后勤”的草稿改了三版,最后还是被他划了道横线,压在鼠标垫底下。
      “秦副队,摸鱼呢?”门被推开时带着一阵风,张倚鹭晃着手里的牛皮纸袋,凑到桌前,把袋子里的东西倒在桌上——是几颗水果糖,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陈砚秋女儿送过来的,说谢谢咱们,还说这是她爸年轻时跟庆春班票友的合影,让咱们留个纪念。”
      秦怀潇拿起照片,指尖蹭过边缘——照片里的陈砚秋穿着白衬衫,手里捧着个小鼓,旁边站着个穿戏服的人,虽然脸模糊了,但银簪的轮廓还能看清。阳光落在照片上,暖得像那天从地窖出来时的夕阳。“她女儿说什么了?”秦怀潇把照片夹进笔记本,正好压在“申请后勤”的草稿上。
      “还能说啥,哭了半天,说终于知道她爸为啥总去老戏台了。”张倚鹭剥开颗水果糖,塞进嘴里,甜腻的味道漫开,“对了,技术科把那本鼓谱还给她了,说上面的圆点和笔记都拓下来存档了,留着也是个念想。还有柳玉簪的骸骨,她远房侄女来接了,打算葬在老家,说总算让她落叶归根了。”
      秦怀潇点点头,伸手拿过一颗糖,糖纸“刺啦”一声响,橘子味的甜气飘出来。他想起那天在地窖里,赵德蹲在地上哭的时候,手里还攥着半块檀香膏,后来技术科说,那膏子的配方是庆春班当年特有的,柳玉簪的母亲以前就是做这个的,用来给戏服去味。
      “对了,”张倚鹭突然凑过来,眼里闪着点狡黠的光,“巷口那家牛肉面开门了,老板说记得咱们,上次欠你的双份蛋,这次能加在牛肉里——去不去?”
      秦怀潇瞥他一眼,手指在“申请后勤”的草稿上顿了顿,最终还是把笔记本合上:“先说好,今天我不买单。”
      “没问题!”张倚鹭立刻拉他起来,“我请,加三份肉,够不够?”
      两人走出支队大门时,风里带着点秋天的凉,路边的梧桐叶刚黄了边,落在地上沙沙响。秦怀潇口袋里的糖纸硌了下指尖,他想起陈砚秋家书柜上的戏偶,想起柳玉簪照片里清亮的眉眼,想起地窖里那支拼完整的银簪——那些沉重的过往,终于在寻常的晨光里,慢慢沉成了安稳的回忆。
      “下次别再拿案子烦我。”秦怀潇踢开脚边的小石子,声音里没什么火气。
      张倚鹭笑着拍他的肩膀,糖在嘴里嚼得咯吱响:“知道知道,不过要是有新的……我先跟你通个气总行吧?”
      秦怀潇没说话,却悄悄加快了脚步——巷口的牛肉面馆飘出阵阵香气,混着葱花和牛油的味道,比他心心念念的番茄鸡蛋面,好像也差不了多少。
      吃完面时天已经擦黑,路灯次第亮起,昏黄的光裹着晚风落在身上。张倚鹭揉着肚子往支队走,路过后院时突然停住:“哎,你上次说家里有把旧吉他,什么时候拿出来亮亮?”秦怀潇脚步顿了顿,没反驳,转身回宿舍取了吉他——是把磨得发亮的木吉他,琴颈上有道浅痕,是他大学时练琴不小心磕的。
      两人坐在后院的石凳上,梧桐叶偶尔落在吉他上,秦怀潇指尖拨弦,调子是首简单的吉他曲,音符顺着风飘出去,混着远处巷子里的叫卖声。张倚鹭靠在石桌上,手指跟着节奏轻敲桌面,嘴里还哼着跑调的词:“没想到你这咸鱼,还有这手艺。”
      秦怀潇没抬头,指尖在弦上顿了顿,调子慢了些:“以前没事的时候练的。”他弹的是首老歌,旋律温和,像此刻的晚风,张倚鹭渐渐不哼了,安安静静地听着,大理石石桌在灯光下泛着白。
      一曲终了,秦怀潇放下吉他,叶尖的露水滴在琴身上,发出轻微的声响。“怎么样,够抵你那碗牛肉面了吧?”他看着张倚鹭,眼里带着点难得的笑意。
      张倚鹭立刻坐直:“不够!下次还得弹,而且得配着番茄鸡蛋面听才够味。”
      秦怀潇白了他一眼,却把吉他往石凳上靠了靠,没反对。路灯的光落在两人身上,影子叠在地上,被风吹得轻轻晃,像日子里那些不慌不忙的温柔。远处的老戏台方向,隐约传来几声虫鸣,和着吉他残留的余韵,把寻常的夜晚,衬得格外安稳。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