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写作小结(二) ...
-
近些年看了不少书,写作书、爆款文、严肃文学,啥样的都有,我越发觉得【词藻堆叠】和【笔力好】真是两码事。
你要说文笔华美,字字珠玑的,我不是没见过,余光中;
要说文笔精炼且生动形象的,毕淑敏;
要说画面感强且文风超脱轻灵的,萧红;
要说文笔朴实但拥有旷野一样的自由与灵秀的,《我的阿勒泰》的作者李娟……
所以有效信息传达和词藻堆砌来“炫技”,那是两码事吧。
当然我真的不要求网文作者都这个文坛知名作家的水平,但关键是好尴尬,因为我上网以来看过的太多人对于有效信息的传达和文学上“美”的追求的都太难说了,就似乎是觉得自己把所有词汇都糊上去才叫做“好”,但实际上有必要吗?
我知道审美多元化,有的人就是喜欢一些繁冗的东西,但实际上那些繁冗并不一定就是真的意义上且唯一的“好”,而且也没有必要拿它来要求所有的作者,认为所有作者只有按繁冗、堆砌那么写才叫做好才配叫上高价。
甚至我有段时间也是喜欢去堆砌词藻,但后来发现堆起来根本没有什么必要,因为作品的最终宿命是要传达信息给读者,而不只是告诉读者:我这个作者词汇量很多哦。
一些引人入胜的诗甚至也不用这样多的词汇。用比较凝练的文笔也能够讲出来非常动人的语句。
我也并不是说所有文想有好文笔就得100%的做减法,但是【好文笔一定是精确的】。
哪怕是再意识流的东西,它能够让你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也一定是文笔要足够精确,让你能流畅的阅读,让你能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是啥、塑造了什么样的氛围,然后你才能沉浸其中。
我当然也不否认以上分析是片面的,毕竟我是分析了,但用比较专业甚至有点严苛的尺度要求迎合大众甚至本就有特定受众的流行风格,这本来也是一种刻意的霸凌。
没错我就是故意的,因为我真的看不惯一些人那么狂欢,不是因为我欣赏不了,所以才觉得别人在狂欢,而是因为从客观标准上,他们确实是缺失了一种最起码的分辨能力。
而我非常不喜欢有人在不了解另一套标准(如文笔凝练的标准)的时候就大肆评判“某些作者的文笔很烂,因为她词汇量少,文就是不好”。
呃,如果词汇量的多少,能够成为评判文笔好坏的金标准,那么这世界上文笔最好的东西,大约是字典或辞海吧……
再说一遍,好坏文笔不是完全没有任何分界的,而是和精确性切实有关的。重点不在于也多少字词而在于能否把作者想表达的精确讲出来。
有的东西之所以显得很冗长,其实不一定是因为读者个人审美偏好差异,而正是因为作者无法去精确的表达出来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给读者的感觉也是这样,有效信息传达的不够多,说白了就是让人看了一堆废话。
审美当然是多元的,喜好本身也可以诞生审美,但是真的认为非此即彼,认为简练的文笔就绝对比词汇量高的文笔差,那就真的太荒谬了。
当然现在在一些圈子依然普遍都这么坚信【词汇量多=文笔好】。
包括是一些接稿群的常文,在堆积词藻的也大有人在,而这种社会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市场需求才出现的,因为对于一些约稿的人来说,这种风格等于好,所以才有人前仆后继去学去打磨去模仿,试图分一杯羹,倒不一定完全是因为“我喜欢这么写所以就这么写”。当然,迎合市场也没啥问题,毕竟赚钱嘛,难免的。
真的要去投稿纯文学或参赛评奖,其实就算是不被几个网络接稿群的市场认可也没关系。
只不过对于一些本来还想去接一些稿子,顺便赚赚外快的人来说,无法迎合稿友这边的市场,确实会损失一些小的资金。
而且有很多作者不一定有机会去评选那么多大奖,当单一化的标准成为主流的时候,必然会有一部分人被放逐,而恰好这时被放逐的人中或许就包括看起来没有那么繁复的、不会那么多词藻堆砌,但可能文笔精炼的人。
我只是觉得惋惜。
我当然知道现在的市场已经不光是文笔能够打通的了,有的时候构思也好,是创新也好,即便都够了……也会有运气上的问题。
至少我身边已经发生过好多起这样的事情了。好作品不能出头,真正有好笔力去写出一个故事的人也可能出不了头,下沉市场真是不好搞,或者说能否大爆从根本上这也是概率题吧。
可既然都赚不来钱,也有多的人都不做这行了。本来有机会见到的更多高质量作品,也可能因此埋没了。
很痛惜,因为觉得我有时候没啥好看的,并不是因为真的没有人才出现,而是因为下沉市场把一些本来底子还不错的文人们饭碗砸了。
当然没有都完了,肯定还会有人存在,只不过就得去淘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