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立春·新章 ...

  •   立春。

      虽寒意未消,但风里终究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润的气息。阳光也变得明亮了些,透过“停云斋”宽大的玻璃窗,在地板上投下清晰的光斑。

      新的一年,在悄然无声中翻开了扉页。

      没有盛大的仪式,没有激昂的宣言。新篇章的开启,体现在一些具体而微的改变上。

      陆景行书房的墙上,挂上了一幅装帧好的、沈云噷手书的《停云斋年度规划》。并非冰冷的图表,而是以清隽的楷体,将他们共同商定的核心目标、原则底线,凝练成数行文字。那是他们“同心”的物证,也是日常工作的镜鉴。

      沈云噷的修复室里,多了一个定制的多层推车。上层放置着陆景行常用的平板电脑、项目进度表和待审阅的文件,下层则是一些他偶尔会翻阅的商业管理或艺术市场相关的书籍。陆景行的痕迹,以一种不打扰却存在的方式,融入了这个原本纯粹属于技艺的空间。

      课程分级制度开始试行。初级班由一位沈云噷考察后认可的、功底扎实的年轻修复师辅助教学,高级研修班则由沈云噷亲自授课,名额稀少,要求严苛,反而引发了更热烈的申请。线上知识库的搭建也提上日程,沈云噷开始系统地录制一些基础知识的短视频,由陆景行团队负责后期和渠道分发。

      这些改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常中一点点渗透、调整、完善。

      这日,沈云噷需要为一批新采购的、用于教学示范的仿古纸张进行测试。他按照不同产地、原料、工艺,将纸张样本分类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准备进行吸墨性、耐折度、老化速度等一系列检测。

      陆景行端着一杯刚泡好的茶走进来,看到他正对着一堆纸张凝神思考,便放下茶杯,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一旁观看。

      “在挑教学用纸?”他问。

      “嗯。”沈云噷拿起一张微黄的竹纸,对着光看了看帘纹,“要兼顾成本、易得性和代表性。不能都用顶级的,那样学员回去后无法上手实践。”

      陆景行拿起另一张颜色稍白的楮皮纸,摸了摸质感:“这种如何?价格适中,韧性也不错。”

      “这种楮皮纸帘纹太浅,初学者不易观察掌握刷纸的力道。”沈云噷接过他手中的纸,指尖在纸面上轻轻划过,“而且它的pH值偏高,不利于长期保存教学范本。”

      他说着,又拿起旁边一种色泽古朴的棉料纸:“这种就好很多。帘纹清晰,质地均匀,pH接近中性,虽然比刚才那种稍贵一些,但更符合教学的长远需求。”

      陆景行认真听着,目光随着他的手指在不同纸张间移动。他不懂那些专业的参数,但他能听懂沈云噷话语里对教学效果的考量,对学员长远发展的负责,以及对材料本身特性的精准把握。

      这种基于深厚专业素养的、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曾是他无法理解的“固执”,如今却成了他最欣赏的品质。

      “那就按你的判断来。”陆景行没有任何异议,只是将茶杯又往他手边推了推,“需要我联系供应商调整订单吗?”

      “我先确定最终种类和数量,晚点列清单给你。”沈云噷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温度刚好。

      正事说完,陆景行却没有离开。他的目光被工作台角落一叠颜色各异、裁剪整齐的纸条吸引。那是沈云噷用来试色的补纸边角料,被他无意间按照色阶深浅排列着,竟像一幅抽象的渐变画。

      “这个,”陆景行指着那叠纸条,语气带着一丝好奇,“也是教学用的?”

      沈云噷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摇了摇头:“不是。是之前修复《营造法式》时试色剩下的。觉得颜色排列起来有点意思,就留着了。”

      陆景行拿起那叠纸条,仔细看了看。从最浅的米白,到深沉的赭石,中间过渡着各种难以名状的灰、褐、黄。它们沉默着,却仿佛蕴含着无数关于时间、矿物、植物和手艺的故事。

      “确实很有意思。”陆景行将纸条放回原处,语气里带着认真的欣赏,“像一部无声的色彩史。”

      沈云噷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随即眼中漾开浅浅的笑意。他没想到陆景行能从这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里,看到这样的意味。

      立春的阳光,静静地洒满修复室,将两人笼罩在温暖的光晕里。一个继续低头检验纸张,一个则拿起平板,靠在窗边处理邮件。互不打扰,却又气息交融。

      新的篇章,并非改天换地的狂飙突进,而是在每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常选择里,在每一次基于信任的专业对话中,在每一份对彼此世界细微之处的欣赏里,悄然书写。

      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却能让沉睡的种子苏醒,让冻结的土壤松动,让生命的脉络,向着光的方向,舒展延伸。

      前路依旧漫长,但他们已知晓,最好的风景,不在遥远的彼岸,而在共同走过的,每一个当下。

      雨水节气,名副其实地落下几场淅淅沥沥的春雨。雨丝细密,不疾不徐,敲在“停云斋”新换的瓦顶上,声音清脆而安宁。园区里的草木被洗刷得青翠欲滴,泥土的气息混合着湿润的空气,带来勃勃生机。

      课程分级和线上知识库的举措,效果逐渐显现。初级班的学员在打下扎实基础后,对古籍修复的兴趣更为浓厚,高级研修班的申请者质量也显著提高。沈云噷录制的那些讲解纸张、墨色、基础工具的视频,在特定圈层内悄然传播,吸引了不少纯粹的传统文化爱好者,甚至有位远在海外的汉学家发来邮件,探讨某个修复细节。

      “停云斋”的影响力,正以一种更温和、更深入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向外渗透。

      这日,沈云噷收到一个厚厚的国际快递,寄件人是那位海外汉学家。里面除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长信,还有几页高清晰度的、某敦煌遗书残卷的扫描件。信中提到,该残卷破损严重,尤其几处墨迹褪色、纸张脆化区域,修复难度极大,他想请教沈云噷,基于图片判断,有无修复的可能以及大致的思路。

      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仅凭图片进行远程“诊断”,无疑增加了不确定性。但学术交流的诚意和对珍贵文献的关切,让沈云噷无法拒绝。

      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反复研究那些扫描件,调动所有知识储备,分析纸张类型、墨料成分、破损成因,甚至在试纸上模拟可能的修复效果,最终撰写了一份详尽的、措辞严谨的评估意见和初步修复建议,附上了一些关键部位的模拟效果图,发了回去。

      这个过程,他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忘了吃饭。直到陆景行端着晚饭走进修复室,他才从那种极致的专注中回过神来。

      “有结果了?”陆景行将餐盘放在旁边的小几上,目光扫过工作台上铺满的参考资料和写满复杂符号的草稿纸。

      “嗯,刚把回复邮件发出去。”沈云噷揉了揉发涩的眼睛,语气带着一丝疲惫,却也有完成难题后的释然,“只能尽力而为,毕竟无法亲手处理。”

      陆景行拿起他随手画的一张模拟效果图,看着上面精细的标注和色标,虽然看不太懂,却能感受到其中倾注的心力。“能让他们在万里之外找到你,本身就是对你和‘停云斋’的极大认可。”

      他的肯定,总是能精准地落在实处。沈云噷笑了笑,端起碗开始吃饭。

      饭后,雨还在下。两人没有各自工作,而是窝在客厅的沙发里,听着雨声,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话题从那位汉学家的研究,聊到近期学员提出的有趣问题,又跳到徐婉清最近迷上的种菜事业。

      “……妈非要在阳台种小番茄,说看着喜庆。”陆景行有些无奈地摇头,眼底却带着纵容的笑意。

      “随她高兴就好。”沈云噷靠在沙发扶手上,姿态放松。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享受这种毫无目的的闲聊,享受陆景行在身边时,那种无需刻意营造的安心感。

      陆景行看着他慵懒的样子,心中一动,忽然起身去了书房,片刻后拿回一个文件夹。

      “看看这个。”他将文件夹递给沈云噷。

      沈云噷打开,里面是一份设计精美的电子刊物初稿,标题是《楮墨心传》。内容涵盖了“停云斋”的理念、部分修复案例详解、沈云噷关于修复伦理的思考文章,甚至还有林小满那篇经过修改后、融合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作品赏析。排版疏朗,图文并茂,既有专业深度,又不失可读性。

      “这是?”沈云噷有些惊讶地抬头。

      “一种新的尝试。”陆景行在他身边坐下,解释道,“季刊形式,不追求发行量,只定向发送给核心的合作方、资深藏家、以及像那位汉学家一样真正感兴趣的学者。更深层地传递我们的价值,也是一种更优雅的沟通方式。”

      他没有说出口的是,这也是将沈云噷那些无法完全用商业价值衡量的思考和技艺,以一种更持久、更体面的方式留存和传播。

      沈云噷一页页翻看着,目光柔和。他看到了自己熟悉的领域被如此郑重地对待,看到了陆景行在商业之外,为守护这片天地所花费的、不为人知的精巧心思。

      “很好。”他合上文件夹,轻声说,然后补充了一句,“辛苦你了。”

      陆景行看着他眼中清晰映出的自己的影子,只觉得窗外那连绵的雨水,都化作了心底温润的泉。

      雨水时节,万物萌动。

      有些改变,并非轰轰烈烈,而是在无声的浸润中,悄然发生,根植于心。如同这春雨,润物无声,却足以让种子深埋,让希望滋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