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第 21 章 ...

  •   一年后。
      北京的深秋,空气清冽。金胜昔的新工作室比之前那个多了不少烟火气——
      窗台上有几盆多肉,书架上除了哲学和社会学著作,也混进了《地质学概论》和《西北风物志》。他不再是那个依赖痛苦榨取灵感的脱口秀演员,而成了一名拥有固定播客栏目《归处》的主理人。节目不追求爆梗,而是沉静地讲述普通人的生命故事,探寻困境中的微光,意外地获得了更深沉、更持久的共鸣。
      此刻,他刚结束最新一期的录制,话题是关于“选择与代价”。他关掉设备,室内陷入寂静。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那本不再用来记录“迷惑行为”的皮质笔记本,封皮边缘已磨损得更加厉害。
      他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当初那条音频和随之而来的“公路手记”访谈节目,引发了巨大争议,也收获了更深度的认可。他赔了违约金,经历了漫长的低潮,但最终用沉静和真诚开辟了新路。他学会了与父亲的阴影和平共处——
      不是原谅,而是将其视为自身历史的一部分,不再与之角力。
      生活平静而充实。只是,在无数个这样的寂静时刻,那个沉默的身影会清晰地浮现出来。不是尖锐的思念,而是一种温润的、如同背景音般的存在。他会想起黄河边的风,土林里的星空,以及那个人手腕上浅白的疤痕。
      他没有主动联系方知有。并非不想,而是觉得,他们都需要时间在各自选择的道路上真正扎根。有些牵挂,无需靠频繁的联系来证明。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绍兴。
      方知有并没有成为公务员。那次考试,他参加了,但最终选择了一个更贴近土地的岗位——在区里的地方志办公室做编研员。
      工作清贫,却给了他大量时间深入街巷,走访乡野,记录那些即将被遗忘的口述历史和民间技艺。他将在路上感悟的现象学应用到了工作中,真正地回到事物本身。
      他住在单位分配的老旧宿舍里,阳台上种着几盆长寿花。左手腕上的木珠手串依旧戴着,在翻阅故纸堆、敲打键盘时,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他会在深夜,打开那个收听量并不算大但口碑极佳的播客《归处》,听着那个变得沉静、却依旧能精准捕捉情感脉络的声音,穿过电波,在寂静的房间里低回。
      他从不在节目下留言,也未曾发送过一条私信。但他会因为节目中一个关于“无用之学”的讨论而会心一笑,会因一段对基层劳动者细腻的描绘而心生暖意。他知道,金胜昔找到了他的归处,而他自己,也正在这条清寂的道路上,构建着属于自己的意义。
      他们像两颗行星,在经历过一次剧烈的轨道交会后,回到了各自的轨道上稳定运行,却依然能感受到彼此存在的引力。
      转机,发生在一个寻常的午后。
      金胜昔接到一个采访任务,对象是一位毕生守护某种濒危地方戏曲的老艺人,地点就在方知有所在的绍兴。
      收到行程安排时,金胜昔看着那个熟悉的地名,怔了许久。然后,他点开那个一年未曾拨通、却早已烂熟于心的号码,编辑了一条极其简单的信息:
      “下周会到绍兴出差。方便见一面吗?”
      没有称呼,没有寒暄。
      几分钟后,手机屏幕亮起,回复同样简洁:
      “好。地址发我。”
      放下手机,金胜昔走到窗边,看着北京灰蓝色的天空。心脏后知后觉地,开始缓慢而有力地跳动起来。
      一年的沉淀,一年的各自成长。他们不再是被生活逼到墙角的逃亡者,而是拥有了稳定内核的、完整的个体。
      这一次的相见,不再是茫茫公路上的偶然交汇,而是穿越人海的、双向的奔赴。他们的感情,将在各自坚实的麦田里,找到真正落地、生根、生长的可能。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