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第二十一章 ...

  •   三年后的深秋,社区文化空间的“砚语墙”前围了不少人。

      枕秋蹲在玻璃展柜旁,小心翼翼地调整一方民国时期的铜墨盒。

      盒盖内侧刻着“执手磨墨”四个字,是上周一位老人捐赠的,说这是她和爱人年轻时的定情物,“后来他去了外地,再也没回来,留着这盒子,也算留个念想”。

      “枕秋姐,李老师刚才打电话,说有个从北欧寄来的包裹,让你去学校取。”志愿者小夏跑过来,手里攥着一张快递单,收件人写着“枕秋(转砚语项目组)”,寄件人地址是一串陌生的北欧街道名,落款只有一个“砚”字。

      枕秋手里的铜墨盒“嗒”地磕在展柜玻璃上,边缘留下一道浅痕。

      她接过快递单,指尖反复摩挲着“砚”字,那笔锋和当年砚云舟在课题手册上写“尊重”时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

      只是少了当年的温润,多了几分疏离的冷硬。

      去学校的路上,枕秋背着那只浅棕色布袋子,里面装着外婆的旧端砚和她的洮河砚。

      三年来,这两方砚台她每天都会磨一次,旧端砚的“秋砚承墨,岁岁长安”被磨得愈发模糊,洮河砚的银杏叶雕刻却依旧清晰,像在固执地守着什么。

      李老师的办公室里,那个北欧包裹放在办公桌中央,深棕色的纸壳上贴着一片干银杏叶,边缘用透明胶反复粘过,叶片上还留着一道浅浅的折痕。

      是当年她夹在手账里、准备寄给砚云舟的那片,不知道怎么被他带去了北欧,又随着包裹回来了。

      “这是云舟托事务所的人转寄的,说里面是给‘砚语墙’的东西。”李老师把包裹递给她,语气带着犹豫,“他还附了封信,说……说不用告诉你他的近况,让你好好做项目。”

      枕秋拆开包裹时,指尖在发抖。

      里面是一方浅灰色的砚台,质地像洮河石,却比她的那方更冷,砚池中央刻着“云舟”二字,旁边有一道深可见骨的裂痕,像是被人故意摔过,又草草用蜡补了补,蜡的颜色和砚台格格不入,像一道无法愈合的疤。

      还有一本线装笔记本,封面是她当年送他的“秋砚”图案,里面的字迹从工整慢慢变得潦草——

      “2025年12月:北欧雪很大,磨墨时总想起你在工作室的样子,砚台吊坠的围巾快磨破了。”

      “2026年9月:生态博物馆方案通过,甲方让我留任五年,说能给我更好的资源,我答应了。”

      “2027年6月:整理旧物时翻到你送的银杏叶,折痕还在,像我们之间的日子,断了就接不上了。”

      “2028年10月:把这方砚台寄给你,裂痕补不好了,就像我回不去了。别等,别想,别念。”

      最后一页夹着一张照片,是砚云舟在北欧生态博物馆前拍的,他身边站着一位穿浅蓝大衣的女人,手里抱着一个婴儿,婴儿的襁褓上绣着小小的砚台图案。

      和他腕间的吊坠一模一样。

      照片背面写着一行小字:“她懂我的设计,也懂我的遗憾,我们会好好的。”

      枕秋合上笔记本,眼泪砸在砚台的裂痕上,蜡遇热融化了一点,却没让裂痕变浅。

      她想起三年前挂掉视频的那个雨夜,她把装着365片银杏叶的信封塞进布袋子,砚台碰撞的声音像此刻心里的碎响;想起他说“再等我两年”,想起他写的“七年计划”,原来那些承诺,终究像砚池里的墨,浓过一阵,就干了。

      李老师递来一杯热奶茶,还是她和砚云舟都爱喝的三分糖暖栗味:“我知道你难受,可……可他已经有了新的生活,你也该往前走了。你把‘砚语墙’做得这么好,把老物件的故事讲给这么多人听,这才是你该有的样子。”

      枕秋接过奶茶,喝了一口,甜香混着桂花香,却像掺了冰,从喉咙凉到心里。

      她把砚台、笔记本和照片放进布袋子,和外婆的旧端砚、自己的洮河砚放在一起,三方砚台隔着布料,像三个再也不会交汇的世界。

      回到文化空间时,夕阳已经快落了,“砚语墙”的玻璃展柜在余晖里泛着淡金色的光。

      枕秋把那方北欧砚台嵌进展柜的空白处,旁边贴着照片和笔记本的复印件,下面放着那片带折痕的银杏叶。

      小夏走过来,看着展柜里的东西,小声问:“枕秋姐,这是……你的故事吗?”

      “是‘老物件的故事’。”枕秋的声音很轻,指尖碰了碰砚台的裂痕,“有些物件,不是因为圆满才珍贵,是因为藏着‘错过’;有些人,不是因为相守才难忘,是因为有过‘认真’。把它放在这里,让大家知道,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结局,不是所有等待都有归期。”

      傍晚的“老物件分享会”上,枕秋把这方砚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没有哭,没有怨,只有平静的叙述,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有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起来说:“我年轻时等过一个去国外读书的姑娘,等了十年,最后只收到她寄来的一枚枫叶,上面写着‘各自安好’。后来我才明白,遗憾不是用来哭的,是用来记的。

      记着那些香过的风、暖过的茶、动过的心。”

      枕秋点点头,拿起外婆的旧端砚,倒了点清水进去,墨锭轻轻转动,“沙沙”的磨墨声在安静的空间里响起。

      墨香混着窗外飘进来的银杏叶气息,漫在空气里,她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秋砚承墨,岁岁有痕;故人已远,各自安身。”

      写完后,她把宣纸贴在“砚语墙”旁,旁边放着那杯没喝完的暖栗奶茶。

      风从窗外吹进来,纸页轻轻晃,像在和过去告别;奶茶的甜香慢慢散,像那些再也回不来的时光。

      晚上关店时,枕秋把布袋子里的365片银杏叶倒出来,一片片撒在文化空间的银杏树下。

      金黄的叶子落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金色的回忆,她没有捡,也没有回头——有些东西,放在过去,才最珍贵。

      走在回家的路上,枕秋路过那家老街区的豆浆店,阿姨还在卖热豆浆,看到她时笑着招手:“姑娘,好久没见你和那个懂砚台的小伙子一起来了,他还好吗?”

      枕秋摇摇头,笑着说:“他很好,有了新的生活。我也很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

      阿姨递给她一杯热豆浆,还是当年的甜度:“那就好,日子嘛,不是只有‘一起过’才好,‘各自好’也是好的。”

      枕秋接过豆浆,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漫到心里。

      她抬头看向夜空,星星很亮,像砚台里的墨点,也像当年她和砚云舟在工作室看到的星光。

      她知道,有些遗憾会一直留在心里,像砚台的裂痕,像银杏叶的折痕,但那些温暖的回忆。

      磨过的墨、喝过的茶、捡过的叶,会像外婆的旧端砚一样,陪着她,走过一个又一个秋天。

      布袋子里的砚台轻轻碰撞,发出“嗒嗒”的声,不再是碎响,而是像一段未完的旋律,轻轻哼着:遗憾也好,圆满也罢,只要认真过、在意过,就是值得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