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不速之客 ...
-
城东老厂区带回的戒指,在技术科的努力下,内壁模糊的字母被初步辨认为 “Z.J.J” 与 “L.X.Y” 的交织刻痕。
张建军,林晓芸。
这几乎确认了两人之间的关系,也将张建军的嫌疑陡然放大。然而,这个人依旧如同人间蒸发。
连续几天的高强度排查毫无进展,办公室里的空气像是被抽干了氧气。元旭丹对着电脑屏幕上无数个“查无此人”的反馈结果,烦躁地耙着头发,几乎要把自己薅成秃顶。顾舟宇则像一尊沉默的石像,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证明他还在与庞大的数据系统进行着无声的搏斗。
崔志言的状态肉眼可见地变差。他不再长时间盯着白板,而是常常陷在椅子里,目光没有焦点地落在虚空中的某一点,指尖的颤抖变得比以前更明显。那种深陷泥潭无法挣脱的无力感,与他抑郁症最严重时期的症状如此相似。他甚至开始回避与组员的眼神接触,将自己封闭在无形的屏障之后。
韩帝恩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他不再像之前那样试图用言语或笨拙的关怀去打破僵局,而是选择了更安静的方式。他会默默帮崔志言续上温水,在他长时间不动时,悄悄把他桌上凉掉的茶水换成热的。有一次,他发现崔志言常吃的那个白色药瓶快空了,犹豫再三,还是趁着午休跑去医院,凭着记忆中的模糊药名和警察身份,费了些周折才开到一瓶,然后不动声色地放进崔志言半开的抽屉里。整个过程,他脸上依旧是那副有点阳光、有点单纯的实习生表情,只是眼神深处,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
这天下午,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又要无功而返时,接待室打来内线电话,语气古怪:“崔队,外面有人找,说是……为了林晓芸的案子来的。”
一瞬间,办公室里所有昏昏欲睡的气息被一扫而空。
来者是一个看起来五十岁上下、衣着朴素甚至有些寒酸的男人,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脸上刻满了生活磨砺的皱纹,眼神躲闪,双手不安地搓动着。他自称叫王建国,是林晓芸当年在纺织厂时的车间班长。
“我……我看了新闻,听说公园里发现了骨头,可能是晓芸那孩子……”王建国声音干涩,带着浓重的口音,“我心里憋得慌,想了几天,觉得有些事……得告诉政府。”
据王建国回忆,林晓芸失踪前那段时间,确实和宣传科的张建军走得很近。张建军那时候是厂里少有的高中生,有点文化,会写会画,很招年轻女工喜欢。但王建国偶然间发现,张建军似乎并不仅仅是和林晓芸交往。
“我有次下夜班,看到他和隔壁印刷厂的一个女会计也在小树林里说话,样子……挺亲密的。”王建国努力回忆着,“晓芸那孩子单纯,我怕她吃亏,还私下里提醒过她,可她那时候正上头,根本听不进去……”
这个信息像一块关键的拼图!如果张建军同时与多名女□□往,那么情杀或矛盾激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这为寻找张建军的动机和后续行踪提供了新的方向。
“印刷厂的女会计?还记得名字或者有什么特征吗?”韩帝恩立刻追问,身体微微前倾,眼神专注。
王建国皱着眉想了半天,不太确定地说:“好像……姓吴?叫什么红还是什么梅……时间太久了,真记不清了。就记得那女的好像挺傲气,穿得也比一般女工好点。”
又一个模糊的线索,但总好过没有。
送走王建国,办公室里的气氛活跃了不少。
“脚踏两条船?这张建军看来不是什么好鸟!”元旭丹摩拳擦掌,“我这就去查当年那家印刷厂!看能不能把这个姓吴的女会计挖出来!”
顾舟宇已经开始在数据库里筛选符合条件的人员:“根据王建国提供的大致年龄和‘姓吴’、‘女会计’、‘隔壁印刷厂’这几个关键词,范围可以缩小很多。”
韩帝恩也很兴奋,他看向崔志言,却发现对方并没有因为线索的出现而振奋,反而眉头锁得更紧,眼神深处是一种……近乎警惕的审视。
“前辈?”韩帝恩试探地叫了一声。
崔志言回过神,目光扫过韩帝恩脸上毫不掩饰的兴奋,又看向元旭丹和顾舟宇忙碌的身影,最终落在白板上张建军那个空空如也的信息栏上。
“查。”他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带着一种冰冷的重量,“重点查张建军和这个吴姓女子的关系,以及……张建军在林晓芸失踪前后的所有经济往来和人际关系变动。”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像是在对自己说,又像是在提醒所有人:
“送上门的信息,未必是好事。”
韩帝恩脸上的兴奋稍稍收敛,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崔志言语气中的那丝异样。是啊,一个沉寂了十四年的案子,一个关键的证人,就这么恰好在他们陷入僵局时主动出现?
是良心发现,还是……别有用心?
案件的迷宫,因为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似乎推开了一扇新的门,但门后的通道,是通往真相,还是引向更深的陷阱,无人知晓。窗外,天色不知何时暗了下来,乌云缓缓汇聚,预示着另一场风雨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