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5、第 55 章 ...
苏韵回国小住的那段日子,像一阵温暖而轻柔的风,拂过了沈墨和顾晏的生活,留下了一片更加澄澈安宁的天空。那本承载着顾晏童年笔触的画册,被沈墨郑重地收藏在书房最妥帖的位置,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礼物,更像一个无声的见证,见证着他们之间的关系,获得了来自家庭最核心的、基于理解与祝福的认可。
随着“灯塔资本”和“基石基金会”的运作愈发顺畅,两人也终于从之前那种连轴转的高压状态中解脱出来,真正开始体验一种名为“日常”的生活。这种日常,并非平淡如水,而是在共同的目标下,细水长流般的渗透与融合。
顶层公寓的空间,在不知不觉间,被悄然重塑。
原本属于顾晏一个人的、风格冷硬如同顶级酒店样板间的厨房,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流理台一角,多了一个沈墨惯用的、设计简洁的研磨式胡椒盐套装;冰箱里,除了顾晏常喝的苏打水和特定品牌的牛奶,也塞进了沈墨偏好的一些新鲜果蔬和需要冷藏的食材;甚至连碗柜里,也混入了几只风格迥异、但沈墨用着顺手的日式陶碗。
变化始于一个普通的周末傍晚。
顾晏结束了一个跨国视频会议,从书房出来,闻到空气中飘散着一股陌生的、却令人食指大动的食物香气。他循着香味走到厨房门口,看到的情景让他微微怔住。
沈墨正背对着他,站在灶台前。他穿着一身浅灰色的居家服,身形挺拔,左臂的活动已几乎看不出异样。他一手拿着锅铲,另一只手正往锅里撒入些许翠绿的葱花,动作算不上多么娴熟,却带着一种难得的、专注于烟火气的认真。暖黄的灯光勾勒出他柔和的侧脸线条,平日里那份商场上运筹帷幄的冷静锐利,在此刻被一种居家的温和所取代。
顾晏靠在门框上,没有出声打扰,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看着沈墨略显笨拙地尝试控制火候,看着他将炒好的菜装盘,动作间带着一种与他平日效率至上风格不符的、小心翼翼的尝试感。一种奇异的、温热的暖流,悄然淌过顾晏的心间。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对他而言,陌生却又无比动人。
沈墨端着盘子转身,才发现站在门口的顾晏,他微微一愣,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看你还在忙,就试着做了几个菜,可能……味道一般。”
顾晏走上前,目光扫过料理台上摆放着的另外两盘菜——一道清蒸鱼,一道蒜蓉西兰花,加上沈墨刚出锅的青椒肉丝,都是再家常不过的菜色,却色泽鲜亮,香气扑鼻。
“看着不错。”顾晏的声音比平时柔和了几分,他伸手,极其自然地接过沈墨手中的盘子,指尖无意间擦过沈墨的手背,带来一丝微小的电流,“我来端。”
那顿由沈墨主导的、味道确实只能算差强人意的晚餐,两人却都吃得格外认真。没有谈论工作,没有分析市场,只是偶尔评价一下菜品的咸淡,或者聊起白天看到的一则有趣的新闻。餐桌上的气氛,是前所未有的松弛与温馨。
自那以后,厨房不再是顾晏偶尔兴之所至才会踏入的领域。两人似乎达成了一种无言的默契。谁先结束工作,谁就会自然地走进厨房,准备简单的餐食。顾晏依旧保持着他对食材品质和烹饪精确度的要求,但他开始尝试制作沈墨偶尔提及的、喜欢的家常口味。而沈墨,也在顾晏那堪称严苛的“技术指导”下,厨艺以缓慢但可见的速度提升着。
除了厨房,书房是另一个融合的场域。
顾晏的书房原本是他的绝对领地,充满了科技感与秩序,书架上多是金融、管理、前沿科技类的厚重典籍,以及大量外文原版期刊,风格冷峻。而沈墨的书房则更偏向于综合,金融投资类与历史哲学、社会人文类书籍各占半壁江山,偶尔还夹杂着几本艺术画册或文学作品,显得更为庞杂而富有生气。
不知从何时起,顾晏的书房里,靠近落地窗的那个原本空着的书架格层,渐渐被沈墨常翻阅的一些书籍占据。一本《人类简史》旁边,可能就紧挨着顾晏的《量子计算导论》;一套《资治通鉴》精装本,与几份最新的半导体行业分析报告并排而立。而沈墨的书房里,也多了一个专门放置顾晏推荐的科技类书籍和内部技术白皮书的区域。
这种书籍的混杂,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种思维疆域的交融与拓展。深夜,当两人都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有时会各自占据书房的一角安静阅读,偶尔,沈墨会就某个历史事件引发的管理思考与顾晏探讨,而顾晏也可能拿着某篇艰涩的技术论文,用尽可能通俗的语言向沈墨解释其潜在的商业应用。思想的碰撞不再局限于会议室,而是在这片共享的、充满书香与静谧的空间里,悄然发生,滋养着彼此。
最能体现这种深度融合的,或许是那些深夜的闲聊。
不再是危机四伏时的相互支撑,也不是战略决策时的严谨推演,而是真正卸下所有身份与盔甲后,灵魂的靠近。
有时,是沈墨靠在沙发上,看着窗外璀璨的夜景,忽然轻声说起他少年时,在被沈家收养前,在孤儿院那片狭窄天空下,对遥远未来的模糊憧憬与恐惧。那些深埋在心底、从未对任何人言说的脆弱与迷茫,在此刻安宁的夜色中,得以自然地流淌。
顾晏则会静静倾听,然后或许会谈起他看似顺遂的童年背后,那份身为家族继承人必须承担的巨大压力,以及他曾经在艺术与责任之间的短暂挣扎。那些被他藏在冷硬外壳下的、不为人知的真实瞬间,也只在这个唯一的倾听者面前,才会偶尔显露。
他们聊哲学,聊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聊“基石基金会”某个受助者故事带来的触动,也聊对未来十年、二十年后世界的想象,以及他们希望在“灯塔”之下,建立起一个怎样的商业文明雏形。
这些对话往往发生在夜深人静之时,声音低沉,语调平缓,如同夜色本身。没有确定的结论,没有必须达成的共识,只是思想的交换,情感的共鸣。往往聊着聊着,其中一人便靠在另一个人的肩头沉沉睡去,另一个则会小心地调整姿势,为他盖好薄毯,然后继续处理手头未完成的工作,或者只是静静地看着对方的睡颜,感受着内心被一种名为“拥有”的踏实感所充盈。
一天深夜,沈墨因为审阅一份基金会的项目报告睡得晚了,从书房出来时,发现顾晏还没休息,正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对着笔记本电脑屏幕,眉头微蹙。
“还在忙?”沈墨走过去,在他身边坐下。
顾晏揉了揉眉心,将屏幕转向他:“‘青禾’团队那边遇到点技术瓶颈,反应器的效率在规模化放大时出现了衰减,赵燃和他们正在连夜排查,我看看能不能从流体模拟的角度给点建议。”
沈墨看着屏幕上复杂的模拟图和数据流,虽然他无法完全理解技术细节,但他能感受到顾晏那份投入与支持。他没有打扰,只是安静地陪着,直到顾晏合上电脑。
“好了,剩下的交给他们自己消化。”顾晏舒展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身体,看向沈墨,“基金会那边呢?还顺利吗?”
“嗯,第一批奖学金名单基本确定了,有几个孩子的情况很让人触动。”沈墨轻声说着,语气里带着欣慰。
两人靠在沙发上,都没有立刻起身去休息的意思。窗外是沉睡的城市,室内只有彼此平稳的呼吸声。
沈墨看着这个充满了两人共同痕迹的空间——混杂的书架,厨房里对方惯用的调味品,沙发上随意搭着的属于彼此的薄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涌上心头。
他曾经以为,所谓的“家”,是一个固定的地方,一种血缘或法律的关联。后来离开沈家,他一度以为自己不会再拥有“家”。直到此刻,他才恍然明白。
他微微侧过头,看向顾晏在昏暗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的侧脸轮廓,轻声说道:“顾晏,我曾经没有家,后来以为家是一个地方。现在才知道……”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清晰与笃定:
“家是和一个对的人,共同创造的一种生活。”
顾晏闻言,转过头,深邃的眼眸在夜色中亮得惊人。他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臂,将沈墨紧紧地拥入怀中。那力道,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珍视与承诺。
他将下巴轻轻抵在沈墨的发顶,低沉而清晰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
“那我们就把这个家,经营成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
不是华丽的誓言,却是最坚实的承诺。
日常的深度,不在于波澜壮阔,而在于这一点一滴的渗透,一次次的默契交融,和在这浮华世界里,共同构筑起的那方只属于彼此的、温暖而坚固的天地。
夜色深沉,而堡垒之内,灯火可亲。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所有发布小说全文都已存稿完毕,放心阅读~如果可以点个收藏给新手小小鼓励~mua多多评论,给新人一点建议~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