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夏粮后的躁动
2006 年的河南,七月流火似要将大地烤裂。
黄河冲积平原上的麦田早已收割完毕,只剩下齐刷刷的麦茬在烈日下泛着枯黄色,风卷过田野时,再也带不起半分麦浪的清香,只裹着一股干燥的土气,扑向远处矗立的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粮库。
粮库的灰色围墙足足有两人高,墙头缠着带刺的铁丝网,大门两侧挂着的 “国家重要农产品储备基地”“保障粮食安全责任单位” 两块红底金字牌匾,在暴晒下却显得有些黯淡。
几天前,这里还是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 ——
装满新麦的拖拉机、三轮车从四面八方涌来,粮农们扛着粮袋排队过磅,检验员拿着探子插入粮堆抽取样品,磅房里打印机不断吐出收购单据,空气中混杂着新麦的清甜与汗水的咸涩。
而如今,粮库门前只剩下几只流浪狗在阴凉处打盹,偶尔有辆巡逻车缓缓驶过,车轮碾过地面的碎石子,发出单调的声响,更衬得整个库区一片沉寂。
这种沉寂却没蔓延到分公司办公楼的顶层。
总经理李长轩的办公室里,空调温度开得很低,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带着细微的嗡鸣,却吹不散空气中弥漫的躁动。
李长轩坐在宽大的黑檀木办公桌后,椅背很高,将他微胖的身躯大半遮住,只露出一颗梳得油光水滑的脑袋。
他今年五十出头,脸上带着长期养尊处优的圆润,眼角的细纹里似乎都藏着精明,只是此刻,那双平日里总是透着威严的眼睛,
正死死盯着桌角的一份报表,连指间夹着的软中华燃到了尽头,烫得指尖发麻都没察觉。
烟灰簌簌落在报表的封面上,在 “2006 年夏粮托市收购进度汇总表” 那行黑体字上留下点点灰痕。
李长轩终于回过神,猛地将烟头按灭在水晶烟灰缸里,力道之大,让烟灰缸边缘的棱角刮到了指节,他却浑然不觉。
他伸手拿起报表,手指在纸张上滑动,目光掠过 “收购总量 320 万吨”“补贴资金拨付到位 1.8 亿元” 这些数字时,瞳孔微微收缩。
桌角的座机电话安静地躺着,机身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
就在半小时前,分管财务的副经理还打来电话,语气里带着几分小心翼翼:
“李总,今年的托市粮补贴下来得格外快,财政部那边已经批了第三笔款项,咱们库里的陈粮还压着不少,新粮又收满了仓,这仓储费和保管费又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支出” 两个字像根刺,扎得李长轩心里发紧。
他在农业部系统里摸爬滚打了三十年,从基层粮站的技术员一步步爬到分公司总经理的位置,太清楚这里面的门道。
国家推行 “托市粮” 政策,本是为了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可在有些人眼里,这政策就像一块肥得流油的肉 ——
收购时可以虚报数量,储存时可以克扣保管费,调拨时还能做手脚。
他想起前阵子去省里开会,席间有个地市粮库的主任偷偷跟他说,去年靠着 “灵活处理” 陈粮,给单位班子成员每人换了辆新车,语气里的得意劲儿,让他心里一直痒痒的。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明暗交错的光影,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思。他起身走到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的粮库 ——
一排排高大的平仓整齐排列,蓝色的彩钢屋顶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那里面装着的,是国家的粮食储备,是老百姓的 “米袋子”。
可一想到自己每月卡上那点死工资,再对比身边那些做建材、搞房地产的老板动辄几十万的花销,他心里的平衡感就被彻底打破了。
他抬手揉了揉眉心,指尖触到额头细密的汗珠。
空调的冷风还在吹,可他却觉得浑身燥热。
他想起家里那套刚装修好的复式公寓,想起妻子上个月念叨着想要的那款限量版爱马仕包,又想起儿子在国外留学每年需要的十几万学费……
这些念头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让他呼吸都变得有些急促。
他走回办公桌前,重新拿起那份收购进度表,手指在 “每吨补贴 166 元手续费” 那行字上反复摩挲。
纸张的纹理透过指尖传来,却像是在触碰一座金矿的大门。
一个模糊的念头在他脑海里逐渐清晰 —— 既然粮库的陈粮压着也是压着,新粮又源源不断地进来,那能不能……
能不能让这些粮食 “动” 起来?
不是真的调拨出库,而是在账面上、在单据上 “转个圈”?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他就打了个寒颤,连忙甩了甩头,试图将这危险的想法驱散。
他知道这是违纪违法的事,一旦败露,几十年的仕途就全完了。
可那笔看得见摸得着的利润,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让他根本无法忽视。
他再次看向窗外,粮库的围墙依旧高大坚固,可在他眼里,那围墙似乎出现了一道缝隙,一道能让金钱钻进来的缝隙。
桌上的烟灰缸里,烟头已经堆成了小山,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味。
李长轩拿起手机,翻到一个备注为 “张总” 的号码,手指悬在屏幕上方,迟迟没有按下。
他知道,这个叫张建军的粮商,手里握着不少粮源,也懂粮库的运作流程,如果要做那件事,张建军是最合适的合作伙伴。
犹豫了片刻,他还是放下了手机,重新坐回椅子上。
但他心里的躁动却再也无法平息,那份收购进度表上的数字,在他眼里已经不再是冰冷的统计数据,而是一张张可以兑换成金钱的支票,在他眼前不断晃动,引诱着他一步步走向那道危险的缝隙。
夏粮收购后的粮库依旧沉寂,可在办公楼顶层的这间办公室里,一场即将吞噬国家粮食资金的阴谋,已经悄然埋下了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