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2、风雨前夕 ...
-
七月的雷雨季节,潮湿闷热的空气笼罩着城市。沈氏集团总部顶楼的会议室里,气压比窗外的积雨云还要低沉。
液晶屏幕上跳动着骇人的红色数字,海外新闻频道滚动播放着某个东欧小国突发政变、西方宣布实施经济制裁的消息。沈清许站在幕布前,身姿依旧挺拔,但林未晞一眼就看出她绷紧的下颌线——那是她极力压抑情绪的征兆。
“我们投入了集团近三分之一流动资金的‘东欧之星’项目,”沈清许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因当地政局突变及随之而来的制裁令,目前已全面停滞。前期投入的五十亿资金被冻结在当地银行,项目复工……遥遥无期。”
会议室内鸦雀无声,只有空调运作的微弱声响。几位高管的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林未晞坐在角落的旁听席上,手心冰凉。她不懂那些复杂的金融模型和风险评估,但她读得懂沈清许背影里的凝重。那是她从未在她身上见过的,如临深渊的紧绷。
从那天起,沈清许仿佛进入了某种战斗模式。她搬回了公司顶层那间几乎形同虚设的休息室。
家里骤然冷清下来。林未晞一个人吃着早餐,一个人对着空荡荡的客厅画画,一个人躺在宽大的双人床上,被褥的另一半总是冰凉。深夜,她偶尔会收到沈清许简短的报平安微信:“还在开会,别等,早点睡。” 附带的,有时是一张会议桌一角堆满咖啡杯的照片。
林未晞没有过多打扰,只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在中午和晚上,让家里擅长药膳的保姆炖好温补的汤水和易消化的饭菜,仔细装在保温盒里,亲自送去公司。
她每次去,沈清许几乎都在开会。透过玻璃墙,能看到她穿着简洁的定制西装,站在白板前,目光锐利,语速飞快地部署任务。偶尔与林未晞的眼神在空中交汇,她会几不可查地微微点头,那深邃眼眸里会泄露出一丝转瞬即逝的疲惫,随即又被坚毅覆盖。
这天晚上,窗外下起了瓢泼大雨。林未晞看着时间已近十一点,沈清许在微信里说还需要一段时间。她想了想,找出几件沈清许常穿的换洗衣物,又带上一件柔软的开衫,驱车前往公司。
顶层总裁办区域依旧灯火通明,但比白天安静了许多。秘书台的Annie看到林未晞,立刻站起身,压低声音:“林小姐,沈总刚结束一轮会议,在里面休息。”
林未晞点点头,放轻脚步,推开那扇厚重的橡木门。
办公室里只开了一盏桌角灯,昏黄的光线勾勒出伏在宽大办公桌上的身影。沈清许甚至没来得及脱下西装外套,就那么趴在一堆摊开的文件和数据报表上睡着了。电脑屏幕还亮着,幽蓝的光映着她侧脸,眼下是浓重得化不开的青黑,长睫在白皙的皮肤上投下脆弱的阴影。她的呼吸清浅,眉头即使在睡梦中,也微微蹙着。
林未晞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酸涩得发疼。
她站在原地,生怕一点声响都会惊扰这短暂的休息。轻轻将装着衣物的袋子放在沙发上,林未晞踱到窗边。窗外是雨幕中模糊的城市灯火,如同星辰坠落人间,带着一种冰冷的繁华。
她回过身,目光再次落在那张疲惫的睡颜上。鬼使神差地,她拿起沙发上随意放着的速写本和炭笔——那是她上次来时忘在这里的。
她坐到角落的单人沙发上,就着昏暗的灯光,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线条流畅地勾勒出伏案的轮廓,凌乱的发丝,微蹙的眉心,还有那紧抿的、透露着倔强的唇线。她画得极其专注,用细腻的排影描绘出光影在她脸上留下的疲惫痕迹。
画完,她在纸张的右下角,用极细的笔,小心翼翼地写了一行小字:“我会一直陪着你。”放下笔,林未晞拿起那件带来的开衫,轻缓地走到桌边,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披在沈清许的肩上。
做完这一切,她并没有离开,而是重新坐回沙发,抱着膝盖,静静地、长久地凝视着在困境中短暂憩息的爱人。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敲打着玻璃,仿佛在为这场无声的守护伴奏。在这个被危机笼罩的、冰冷的雨夜里,她的陪伴是唯一温暖而坚定的存在。
沈清许回家换衣服的那个凌晨,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林未晞心里。
窗外天色仍是墨蓝,只有天际线泛着一丝鱼肚白。沈清许轻手轻脚走进卧室,还是惊醒了浅眠的林未晞。她靠在衣帽间门口,看着沈清许快速却依旧有条不紊地挑选西装。暖黄的灯光下,沈清许的脸色比窗外的晨曦还要苍白,眼下的乌青连粉底都难以完全遮盖。
“吵醒你了?”沈清许看到她,动作顿了一下,声音带着熬夜后的沙哑。
林未晞摇摇头,走过去,自然地接过她手中的领带,熟练地帮她打上。“还要回去?”
“嗯,早上八点有个紧急视频会议,和海外律师团。”沈清许闭上眼,任由林未晞的动作,眉宇间是化不开的疲惫。
林未晞系好领带,手指轻轻抚过她冰凉的颊边,心疼得无以复加。她想起昨夜秘书Annie悄悄告诉她,沈清许已经连续几天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全靠咖啡硬撑。资金链的压力像一头噬人的巨兽,而沈清许正独自扛着最沉重的部分。
那一刻,一个念头如同破晓的光,猛地刺入林未晞的脑海。她不能只是送饭、送衣服,不能只是眼睁睁看着她的爱人被重担压垮。她必须做点什么,用她自己的方式。
沈清许离开后,林未晞没有睡回笼觉。她走进自己的画室。画室里还残留着松节油和颜料的气息,画架上那幅未完成的、色彩明快的夏日葵园,与此刻她沉重的心情格格不入。她踱到窗边,看着城市在晨曦中苏醒,车流开始汇聚成河。一个模糊的计划,在她心中逐渐清晰——她要用艺术的力量,为沈清许构筑一道防线。
接下来的两天,林未晞的画室变成了临时作战指挥部。她没有告诉沈清许自己的计划,她想给她一个惊喜,更想证明,她林未晞,不仅仅是需要被庇护的菟丝花。
她首先联系了因慈善项目结缘的几位知名艺术家前辈。电话里,她没有过多渲染沈氏的商业危机,而是诚恳地阐述了“艺术援企”的理念:“……这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一个企业,更是想向社会证明,当商业遇到不可抗力时,文化艺术界可以站出来,展现我们的人文关怀和凝聚力。艺术,不应该只在象牙塔里,它也可以在最现实的风浪中,给予力量。”
她的真诚和独特的视角打动了不少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当即表示:“未晞,你这个想法很好!我捐一幅近作,也算我这把老骨头,为实体经济出份力!”
紧接着,她又动用了为沈清许筹备生日惊喜时积累的媒体资源。几家主流财经和文化版的记者对她这个“沈总裁女友”发起的特别计划表现出浓厚兴趣。林未晞精心准备了说辞,将这次义卖定位为“一场关于信心与守望的公共艺术事件”,巧妙地将公众视线从沈氏的“危机”引向了“企业社会责任”和“艺术跨界援助”的正面话题。
她还给之前合作过的、凭借那部获奖纪录片声名大噪的李导发了封长邮件。几天后,李导回复:“未晞,片子我正在做后期,抽不开身。但我可以帮你联系几个有影响力的国际艺术平台和收藏家,他们在海外或许能帮上忙。”
一切都在紧锣密鼓而又悄无声息地进行。林未晞常常在画室里一待就是一天,电话打到嗓子发干,邮件回到手指发麻。但她心里憋着一股劲,一股想要为沈清许分担,想要站在她身边与她并肩作战的劲头。
“艺术援企·信心守望”线上义卖暨募捐活动的消息,通过精心策划的媒体通稿和艺术家们的自发宣传,迅速在网络上发酵。
林未晞个人社交账号发布的倡议书,文笔真挚,既有对艺术力量的信念,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爱人及其所承担责任的坚定支持。她写道:“商业世界的风浪或许冰冷,但人心的温度可以融化坚冰。我们相信,每一次善意的汇聚,都是穿透乌云的光线。”
活动上线不到二十四小时,响应之热烈超出了林未晞的预期。不仅国内众多艺术家踊跃捐画,之前合作过的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国际画廊也转发了消息,并表示愿意提供国际宣传渠道和支持。李导介绍的几位海外藏家也表达了认购意向。
更让人惊喜的是,之前与林未晞在慈善活动中有过一面之缘的几位商界领袖,也以个人或企业名义捐出了善款。一位互联网大佬在转发时评论:“未晞姑娘此举,有情有义,有格局!支持!”
这场由林未晞主导的艺术义卖,仿佛在一池冰冷的商业深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不仅是资金支持的涟漪,更重要的是一股强大的、温暖的精神声浪。财经媒体的口风开始悄悄转变,从一味唱衰沈氏,到开始探讨“企业韧性”与“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市场的恐慌情绪,被这股突如其来的文化暖流微妙地安抚了。
第三天晚上,林未晞终于将初步整理好的活动成果——包括已确认的义卖作品清单、初步达成的募捐金额、以及铺天盖地的正面媒体报道数据——做成了一份简洁清晰的PDF文件,发到了沈清许的微信上。
她附加了一句:“一点小小的支持,希望能帮你减轻一点点压力。别太累。”发送之后,她有些忐忑地握着手机,不知道沈清许在焦头烂额中是否有空看,又会对她这番“跨界操作”作何感想。
大约过了半小时,她的手机屏幕亮起,是沈清许发来的视频通话请求。
林未晞连忙接起。屏幕那端,沈清许似乎还在办公室,背景是熟悉的书架。她脸上带着明显的倦色,但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却闪烁着林未晞几天来未曾见过的光亮,像夜空中终于拨开云雾的星辰。
“未晞,”沈清许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比平时更加低沉,却裹挟着清晰可辨的温柔和……一丝骄傲?“我刚看完你发的东西。”
林未晞屏住呼吸。
沈清许的嘴角缓缓上扬,勾勒出一个真实而疲惫,却极具感染力的笑容。“我的女朋友……”她顿了顿,仿佛在寻找合适的词语,最终化作一句带着叹息般的、无比诚挚的赞美:“怎么这么厉害。”
那一刻,林未晞感觉这些天所有的奔波和劳累都值了。她看着屏幕里爱人终于舒展的眉头,鼻子一酸,却也跟着笑了起来,眼睛亮晶晶的。
“能帮到你就好。”她轻声说。
沈清许深深地看着她,目光缱绻,仿佛要透过屏幕将她拥入怀中。“不只是帮到,”她纠正道,语气是前所未有的郑重,“你给了我们所有人……一颗定心丸,和一份意想不到的弹药。未晞,谢谢你。”
窗外,夜色深沉,但林未晞觉得,她仿佛已经看到了穿透厚重乌云的那道最亮的光。而她,正和她爱的人,一起站在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