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写作小结(三) ...
-
写文的灵气是啥?为啥有的人评价有些人写文非常有灵气?
所谓灵气,在我看来就是语感+足够多的输入输出=精确的表达
即:创作者刚好能够一气呵成的把很精确的别人一时间想也想不出来的词嵌合到她想表达字词句段篇中,完美把她想描绘的给写出来,字字珠玑,多1分少1分都算是某种冗余或失色,唯独她写的恰恰好好。
我评价“好文笔”其实也是按这个来的,但这标准在网文或在现在的文坛好像都少有人能做到了,正因为多的是人根本做不到,有的人就开始混淆概念……
比如语病不通,其实和意识流就没有什么关系。
因为意识流讲究的那种朦胧美和蒙太奇手法也本身是需要有强大的笔力来支撑的,不然写出来也就是一坨。
虽然说有人会觉得就算一坨也不明觉厉,但实际上真的去细究这相关的逻辑,还有每个镜头之间的关系,注意,文字也是有张力和呼吸感以及镜头的,如果说连逻辑都穿不上,散乱无章,那就真的差。
而且李政道当年也写过一篇有关于科学与艺术的文,也讲了这相关的问题,然而去搜这些看的人可能并不是特别多吧。
我这种非文科专业的人士基本上看还是因为我以前的学校讲过而且给我们排课学过文学批评与中文表达有关的美学。
现在讲出来这些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底蕴,事实上,我也不觉得任何人的无知是可怕的或难以想象的。
我真正觉得可怕的是,有人主动选择去无知,让自己处于一种蒙昧的状态,并且以此为乐。
说句难听点的,主动放弃思辨能力的高等动物和泥潭里的猪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猪还知道尽力吃点好的,但是有的人宁可吃糠咽菜的,甚至根本不去分辨自己嘴里面的东西到底是啥,然后还要对那些真的系统性的接触过相关的文学美学的人说“你们都是错的,你们要注意,现在已经时代变了!”。
但实际上正常的标准没变,疯的人是他们。
我当然承认书本上的东西的确不一定完全是对的,但是一些明摆着确实质量高于某些人胡编乱造的玩意儿的情况也由不得一些人否认事实吧。
但某些人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总是习惯性的去否决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实情,试图用无知和无畏当做自己最后一层遮羞布。
我认为人真正的成长应该是不惧怕承认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缺陷。
因为当你认识到自己不足的时候,往往就是你明白自己哪些地方需要补足,以及应该向哪些方向补足的时候。
也别用什么“偏好”给自己打掩护了……
偏好是依据审美为基石才起来的,没有地基怎么盖楼呢,只是胡吃海塞而已,然后以此为乐,还觉得自己是对的,觉得自己这个属于说是有偏好,但实际上不是的,这是胡编乱造也是强词夺理。
就像酸甜苦辣都没吃全,就说自己偏好什么口味,这真是操之过急了,最基本那点东西没尝全,张口就说自己是有偏好的,实际上是给自己挽尊。
成长本来也不应该是固步自封。
去成长,少不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人现在连认识世界都做不到,谈何改变?更何况,有可能现在她以为她偏好甜的,但实际上当都吃全了以后,有不同的理解。
但有人为了回避直视自己没吃全的事实,也就是自己无知(知识储备量不够)的事实,宁愿去说“我就这个偏好”。
我所见过的一些作者也是这样,有些时候只是不想承认自己的行为损害了女性集体的利益,比如用文学创作持续制造精神阿片荼害她人,所以就干脆说“这就是我的偏好啊”并以此把涉及性别认同和zz立场的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通过把公共话题转为私人化来偷换概念降低影响,堵嘴别人)。
我也承认有的人就算知道了真理也还是会在谬误之中横行霸道,但据我观察,目前很大部分人甚至都未必了解一些负面东西的真正意味着啥、有啥影响。
虽然看着好像网络多发达了,但其实有的人的信息茧房也越来越厚了,毕竟算法会根据k邻近值来推大家喜欢看的内容。
也就是说用户越爱看什么,越想给推什么,毕竟想要去留住用户,增加用户使用这个APP的强度,以便牟利。
结果实际上一些人在自己的无知里边越陷越深,也不想去打破自己现有的茧房,从而无法去承认自己认知上或者能力上有不足,并且认为任何指出房间里有大象的人都疯了:指出虐女的疯了,指出有的人文笔差、审美烂、文学素养低甚至偏好都没有的人也是疯了……
那什么人是对的呢?只有他们自己是对的。
确实,这些无知也未必能宰得了人,只不过是给这世间平添几分笑料而已。
不过有些时候劣币驱逐良币和这些人也分不了干系吧,一方面是因为科技产品为了留住用户,资本做局,另一方面也和群众本身也缺乏判断力有关系。
当然了,鉴于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有时候也真不能指望群众有啥判断力。
所以有些时候我也能理解,为什么我发的某些关于好文笔通用评判标准的评论区有人跟我说“你不要鸡同鸭讲了”。
但有些话如果不说的话,可能更少有人会认识到,有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习以为常的那样无关紧要。